姜春曉
摘 要:高中生物核心素養培養主要是通過高中生物學習來完成,促使這一素養成為高中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必備能力和品格。同時高中生物核心素養還具有綜合性、終身性和發展性的特征。對高中學生進行生物核心素養培養就需要對核心素養內涵進行了解,樹立嶄新的教育理念,通過將高中生物學科邏輯和核心素養培養相結合,從而探討出更加切合教學實際的核心素養培養方法。
關鍵詞:高中生物;核心素養;內涵;培養策略
2014年我國教育部頒發了《關于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意見》,明確提出了各個學段發展核心素養,對開展教育培育怎樣的人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在2016年教育部又頒發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并且對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進行明確界定,具體表現為:實踐創新、責任擔當、科學精神、自主學習和健康生活以及人文底蘊這六方面內容,為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新動力。
一、高中生物核心素養內涵基本概述
(一)高中生物核心素養內涵
高中生物核心素養主要是學生在對生物學科學習過程中所具備的能力和品格。高中學生通過對生物課程的學習,對這一學科相關知識內容進行學習、了解、掌握和應用,并且在這一系列過程中掌握相關的學習方法和技能,培養學習能力、問題研究和處理的思維和能力,并且將這些能力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進而影響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建立,推動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二)高中生物核心素養的基本特征
1.綜合性
高中學生的核心素養體系主要是由文化基礎、社會參與和自我發展這三方面組成,并且這三大領域是相輔相成的,具有綜合性。對高中生物學科進行學習是培養和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主要載體。如:學生通過高中生物知識的學習,可以對我國地理、氣候、能源資源等內容進行了解,老師通過引導的方式培養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創新實踐能力。
2.發展性
高中學生對生物學科的學習是動態的,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培養也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如:學生在學習生物遺傳學過程中,人類基因研究生物科學家一直都是抱著孜孜不倦的態度進行探索和研究,學生通過學習,也能夠從中受到啟示,在對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時,能夠透過現象看清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隨著學生知識量的增加,學生對事物的理解、處理問題的能力也會不斷增強,從而促進學生學習態度、價值觀等逐步升華。
3.終身性
核心素養要求學生將之發展成為終身的能力和品質,對核心素養進行培養本就與學生發展和社會發展密切相關,可以對學生不同的學習和發展階段產生積極影響。如: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加深對社會自然環境的認識和理解。除此之外,對高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具有實用性,如:學生通過高中生物知識學習,所掌握的科學信息和語言表達、溝通能力,都能夠促使學生在學習和發展中受益。
二、高中生物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一)創設貼合教學和生活實際的教學情景
在開展生物教學過程中,創設貼合教學和生活實際的情景,可以提高學生對生物學科學習的興趣,同時學生在對相關知識和問題進行理解和思考時也會更加全面,從而在教學情景中掌握高中生物學科的學習技能和方法,提高學生對事物認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完成對核心素養的培養。
(二)注重學科邏輯和核心素養的結合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融入學科核心素養培養,還是需要注重生物學科邏輯,生物學科教學要貼合高中學生的發展規律,進行統一規劃。而將核心素養培養與高中生物學科邏輯相結合可從以下兩方面實現:(1)情境化。在生物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創設相應情境,是培養生物學科素養的關鍵,學生通過情境化,也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養成自主思考和探究的習慣,實現培養學生學科思維的教學目標;(2)綜合性。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培養還需要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這一能力主要是通過開展大量的實踐活動來實現,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加深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探索和研究,形成分析和辨析的學科邏輯思維。
(三)進一步開展探究式教學
學生在高中生物學科學習中,通過探究式教學方式的運用,可以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同時在探究式教學中包含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獨立自主探究;另一方面是合作探究。通過獨立自主探究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好習慣,掌握正確處理問題的方法,實現自我提升。合作探究主要是通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分工和合作,對彼此之間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進行溝通和交流,從而實現學生之間智慧的交流和碰撞,也是培養學生語言溝通素養的重要方法。
總之,高中生物核心素養培養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核心素養的培養促使學生以更加積極的學習態度、理性思維和方法進行學習,并且通過對社會自然和人文知識的學習,加深學生的認知,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而推動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肖安慶,顏培輝.高中生物核心素養的內涵與培養策略[J].中學生物學,2017,33(3):71-73.
[2]肖安慶,顏培輝.高中生物核心素養的內涵與培養策略[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7(6):60-62.
?誗編輯 郭小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