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小塘
摘 要:課堂教學是實踐新課改的主要陣地,課堂的教學效果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情況,因此創建高效課堂是所有高中地理教師一直都在探討的問題。結合教學實踐,分析了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如何以生為本地創建高效課堂。
關鍵詞:以生為本;高中地理;高效課堂
隨著社會與經濟的發展,國內教育事業也在不斷優化升級,尤其是在新課改實施后,國內的教育產業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社會各界對教育的關注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處在新課改的教育大環境下,高中地理教師需要不斷提高專業知識,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創建高效課堂。
一、認真備課,是創建高中地理高效課堂的前提條件
我們說的高效率雖然是指在課堂內,但是課堂外教師的認真準備確是必不可少的。教師要創造高中地理高效課堂,就要通過備學生、備教材和備自己來充分利用好課堂上的每一分每一秒。為此,教師要做好以下三個準備:一是備學生。教師要充分地了解班級中的每一個學生,因為同一個班級里,既有學習能力強的優秀生,也有接受能力較差的學困生,更多的是中等生。教師只有在了解班級學生的分層情況和學生原有認知的基礎上才能夠有針對性地進行設計教案和講授新課,從而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學有所得。二是備教材。教師要認真地研究課標與教材,做到對教材內容爛熟于心,掌握好每一節課的重點和難點,以此來確定好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三是備自己。新課改對教育教學提出了新要求,教師當然也要與時俱進地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因此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學習專業知識,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技術和教學方法,豐富知識儲備,提升教學能力。
二、高效導入新課,是創建高中地理高效課堂的必要條件
科學的導入能夠迅速拉近學生與教師,學生與教材的心理距離,促使學生盡快地進入學習狀態。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設計出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與學生原有的地理知識相吻合的課堂導入。教師要精心設計導入語言,充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或講述精彩有趣的故事,或展示直觀形象的圖片,引導學生感受到地理學科的意義與趣味性,從而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心向。例如我們在學習高中地理的“氣壓帶與風帶”這節知識時,教師可以講述一個精彩的故事導入新課:“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釋放了很多氫氣球炸彈,可是這些氫氣球不知怎么就飛落到了美國本土,給美國許多地區都造成了森林火災,而且還炸死了正在野餐的一名婦女和五名兒童。你們想知道這些氫氣球是怎樣漂洋過海,不遠萬里飛到美國的嗎?下面我們來學習新課,一起解開這個謎。”學習這節課時教師還可以運用生活化的諺語來導入新課:“同學們,你們說為什么會有‘桂花十里飄香的說法呢?”學生會回答是風的作用。教師可接著引導:“那風是怎樣形成的呢?”學生有的會知道風是由于氣壓差而產生的。然后教師就可以導入新課:“對,我們剛才討論的是局部地區的風,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進入全球范圍內的風是怎樣形成的?!苯處熆梢愿鶕嗉墝W生的特點與教學實踐反饋來靈活設計課堂導入,只要是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利于創建高效課堂的都可以拿來運用。
三、優化課堂教學方法,是創建高中地理高效課堂的核心要素
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圖文并茂地呈現地理知識,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避免單一說教與死記硬背帶來的枯燥感,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主觀能動性,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與質量。例如還是在學習“氣壓帶與風帶”這節課時,教師可以運用現代化的多媒體直觀展示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教師還可以運用地球儀來說明,當地球自轉時,一年四季,赤道受到的熱量是最多的,所以赤道近地面的空氣膨脹上升,在赤道上空堆積,使得赤道近地面氣壓降低,上空氣壓升高,上空的大氣向兩極輻散,形成氣流。用地球儀講解比單純的用語言講解效果要好得多。教師還可以將自然地理的四大運動:地球運動、大氣運動、水循環和地殼運動制成微課,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只要學生有相應的移動設備,就可以隨時隨地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學習,這樣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學生提升學習效率。通過優化課堂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來創建高中地理高效課堂。
四、及時進行教學反思,是創建高中地理高效課堂的關鍵因素
一節課的結束,并不是意味著教師的工作真正結束了。盡管教師進行了認真的準備與最大的努力,瑕疵與不足還是在所難免的,十全十美的課堂教學是不存在的。教師要根據教學過程中的課堂生成情況和學生作業反饋來總結課堂教學過程中閃光的地方和存在的不足。對于存在不足的環節教師要找到原因,提出改進措施。教師要準備專門的教學反思記錄本,把自己的教學感悟等寫下來,日積月累,這將是教師生涯中最寶貴的財富。通過教師不斷地進行教學反思,來創建一節節高效的高中地理課堂。
綜上所述,教師可以通過認真備課、高效導入新課、優化課堂教學方法和及時進行教學反思來以生為本地創建高中地理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王德元.淺談高中地理高效課堂的構建[J].新課程(上),2014(1).
[2]馬國宏.新課改高中地理高效課堂的構建[J].中學時代,2013(24).
?誗編輯 李博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