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世文
摘 要:《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課程要“以兒童生活中的需要和問題為出發點;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而且“課程學習本身是兒童生活的組成部分,是兒童在教師指導下真實體驗生活、主動參與生活、創造生活的過程”。課程內容最突出的特點是:它們都以“回歸兒童生活”為基本理念,都強調課程的內容和實施要貼近兒童生活,兒童通過積極主動地參與生活、體驗生活、感悟生活、探究生活獲得發展。
關鍵詞:課程;參與;體驗;感悟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范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斷能力,為他們成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下面我以《品德與社會》中的教學案例為例,談談自己的認識和理解
一、回歸社會生活,突出課程本質
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以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為根本。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范,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
比如,我在教學“我的中國心”一課時,首先播放新年晚會中遠在異國他鄉的華人華僑一起祝福祖國新年的視頻。在熱烈和諧的氣氛里,對小組內搜集的資料進行討論,出示數據統計表以及華人華僑、外籍華人分布圖,通過討論了解華僑的勤勞、刻苦和為所在國家的建設與發展作出的努力,他們深深愛著自己的祖國,并把中華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去,為祖國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飽含愛國情懷的歌曲“我的中國心”中,學生親自動手制作中國結,在實踐中體會中華兒女“同根生”與“心連心”凝聚的濃情,表達自己作為中華民族兒女對祖國深深的熱愛。
二、增加情境體驗、加強課程內化。
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時要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
比如,教學“我們遵守規則”時,師生共同制定“傳電話”的游戲規矩。游戲中的規矩就是一種規則,參加游戲的人必須遵守這種規則,以保證游戲順利進行。之后要求學生在自由活動三分鐘,活動結束后,老師隨機采訪:“這樣自由活動好嗎?”然后讓學生說一說活動的標準。
拓展話題,像這樣的現象在社會中還有哪些?例如上下公共車時不擁擠,要有秩序,要主動給老弱病殘的人讓座,公路上要有秩序行進,一旦出現交通事故,要留出安全通道。播放小視頻: 高速路上,前方出現交通事故。汽車都往前擠,沒有留出安全通道,致使消防車和救護車沒有及時到達現場,病人沒有得到及時的救護而死亡。以此為戒,告訴學生正視這種社會現實,引導學生樹立自己的是非觀念。
合理轉換角色:“假如你是交警,你會怎樣做?假如你是醫護人員,你會對那些占道的司機說些什么?假如你是病人,你又會對社會說些什么?”
生活中處處有規則,規則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合理而有秩序,我們需要遵守這些規則,通過模擬情境,深入思考,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敢擔當,建構起自己的內心道德標準,做一個守規則的人。
三、開展實踐活動,做好育人基礎
《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第四部分 “實施建議”中指出: “在教學時要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
在教學“說說我們生活的社區”時,我和學生一起商量嘗試進行一次課外教育實踐活動。首先根據居住地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交待好實踐目標,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到附近社區、公園、廣場等地方去觀察,了解我們周圍公共設施的種類以及利用情況。經過一個星期的調查、整理。結果發現,社區、公園內一些健身器材被毀壞,鍛煉的人不會愛護這些健身器材;一些人口密集的地方,共享單車損壞較嚴重;公交站點旁邊的垃圾桶有部分橫臥在路邊;公園的坐椅毀壞嚴重。人們并沒有善待我們身邊這些不說話的“朋友”。當學生看到這樣的景象時感到難過,其中有的學生還為自己曾經破壞公共財物的行為而內疚。
通過一周時間的調查學生發現破壞公共設施是一種不文明的行為,并且給大家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不便。結合具體的圖片、視頻,我和學生一起討論:身為小學生,我們一定要以身作則,愛護公共設施。同時組織學生到網上或圖書室查資料,分小組調查并制訂出保護公共設施的方案,走上街頭發放倡議書。
在品德與社會課中,創設一個開放式的教學環境,使學生在民主、自主的環境中充滿興趣地學習,再加上教學內容的生活化,使學生的現實生活成為課堂內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聯系學生生活的主題活動或實踐活動為載體,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唯此,才能使品德與社會課真正成為一切學生喜歡的、真實的課程。
編輯 高 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