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珺
摘要:本文試圖通過思想品德課程的課堂實踐,運用多元的教學策略,為滲透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核心素養提供借鑒。
關鍵詞:核心素養;傳統文化教育;教學策略
思想品德課程人文性的特點明確體現在教學中我們要以優秀的傳統文化陶冶學生心靈,體驗傳統文化的精髓,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道德修養。如何將傳統文化教育有效融入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筆者試圖以“嚴也是一種愛”教學設計為例進行探討。
一、 深入解讀課程標準,設計清晰的教學思路
“嚴也是一種愛”我確立以通過培養學生愛父母的普遍的情感心理,去逐漸喚起關愛他人、關愛社會,甚至關愛自然的情感的定位。這樣的定位不正體現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2014年)提出的高度凝練的處世層次的主要內容。即開展以仁愛共濟、立己達人為重點的社會關愛教育。
深入分析此課標與課程內容,我明確學習重點是學生能對產生代溝的原因分析,從而理解“嚴也是一種愛”。學習難點是正確對待逆反心理。確立以回歸生活、聯系生活、體驗生活和構建生活的教學路徑,設置了一脈相承的教學話題,嘗試多學科深度整合,教學設計思路清晰明朗,別具一格。
二、 優化組合教學策略,開展以仁愛共濟、立己達人為重點的社會關愛教育
(一) 精心選擇情境材料,賦予教育的靈動性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產生于人與環境的交互作用”。教師在教學導入設計時,要站在學生的角度選擇教學資源,善于借助情感的催化劑,創設生動的情境,激發、調動和滿足學生的正性情感需要,增強教學的靈動性。
如我在上課的導入部分讓學生們先來看一則《打包》的公益廣告,同時要求思考:看了這個視頻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這個案例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引起強烈的情感體驗和情感共鳴,為整堂課奠定了情感基調。教師在學生結合視頻談感受的基礎上,進入了課堂的第一環節“愛的回憶”。我引導學生回憶日常生活中父母對自己愛的表現。
(二) 科學設置學習活動,增強教育體驗性
初中生可塑性強,自我意識發展迅速,自我評價能力漸趨成熟,基本能夠自覺地認識、判斷自己的品質和調節自己的行為,也能根據師長的期望、個人的生活和學習經驗來表達出自己的訴求。教師應當深入并充分了解學生,探明學生的特征、生活經驗、心理需求、認知水平和能力基礎,開展行之有效的課堂活動,真正落實學生是學習主體的地位。
課前,我根據教學內容、學習目標的需要,事先讓每位學生填寫調查問題:你覺得父母對你做得最嚴厲的一件事是什么?然后由相應的家長針對孩子寫的事件進行回應與溝通。
展示以上內容后,我依次出示了如下探究問題:
1 結合父母的回應進行角色大轉換,體會做父母的心情,談自己的感受。2. 你覺得你和父母產生矛盾和煩惱的原因是什么?3. 代溝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呢?如何看待逆反心理和逆反行為?4. 父母的嚴格要求和管理都是出于對孩子的一份什么樣的感情?5. 面對父母的恩情,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孝敬父母?
通過讓學生進行一系列的反思性追問,讓學生們重新觀察自己與父母的關系。課堂進入第三環節“愛的解讀”。學生們自然而然地得出結論:和父母產生矛盾和煩惱的原因是子女和父母看問題的角度與立場不同。
(三) 統整課程組織,凸顯教育的無痕性
德國哲學家、教育學家赫爾巴特認為“人、社會、自然具有統一性,是一個整體。在校外生活中,幾乎看不到學科內容是各自割裂的,那么為什么在學校里就不把它們聯系起來呢?”融通學科、統整有序而高效的課程體系是淡化教學痕跡的應然訴求,也是思想品德課程實踐傳統文化教育的實然狀態,更是學科素養凝練的基本保證。
我在“愛的表達”環節引入了語文新課標必讀書目中的《傅雷家書》片段。我選取了1955年3月21日寫的書信中的部分內容:……多少迂回的路,多少痛苦,多少失意,多少挫折,換來你今日的成功!……傅聰的回信中我選擇的是1965年5月18日信中的內容:我的東方人的根真是深,好像越是對西方文化鉆得深,越發現蘊藏在我內心里的東方氣質。……
學生在朗讀這些書信時引起強烈的共鳴,所傳達出來的真摯的父母之情,觸動了我們人性中最為柔軟的部分。我趁機作了這樣的引導:老師鼓勵大家寫一段話,回憶曾經發生的矛盾,探討原因,表達你心里的想法或者向父母表達歉意,表達對父母的愛。今天回家你們可以把這封信放在父母的床頭邊,相信他們看到了一定會感到欣慰。
最后,我統整了歷史與社會學科的知識內容,布置了“拓展鏈接”:請同學們課后梳理、篩選中國傳統家訓中的孝道觀并交流分享。
相信學生們在研究、篩選、吸收這些經過錘煉和沉淀的家訓時,會從中尋到安身立命的處世之道和守中逐夢的源源動力。
參考文獻:
[1] 朱小蔓.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張紫屏.基于核心素養教學變革[J].全球教育展望,2016(7):3-13.
[3] 林崇德.《21世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