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精京
摘要: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流越來越多,為了促進合作雙方的交流,將來必將產生一大批英漢互譯的作品。在這些作品中勢必會存在誤譯,這些誤譯或能傳達出重要信息,或為交流雙方帶去麻煩,因此如何利用誤譯中積極成分和避免消極成分,將成為譯者在未來工作中要重視的問題。本文通過大量分析翻譯實例,發現誤譯中的積極成分能傳達出更為準確的信息,譯者要通過理解轉化等步驟才能利用好積極誤譯,而誤譯中消極的成分則會導致譯文出錯,甚至會傳達出與原意完全相反的信息,譯者需要加強相應的能力便可以避免消極誤譯。
關鍵詞:誤譯;積極;消極;文本層面;能力缺失
在翻譯中,譯者主要解決兩大關系:一是原文與讀者需要的關系,二是作者所處的語言文化環境與世界多種多樣的語言文化的關系
[1],正如學者河盛好藏說的那樣,“好的翻譯作品中是不乏誤譯的[2]”,當然這里的誤譯指積極的誤譯,不是消極誤譯。誤譯中積極成分主要由審美,思維方式,政體不同等這些文化因素導致的,而消極成分則是因為不重視表達習慣和忽略語境等因素產生的[3]。
一、積極誤譯
原文是作者智慧的結晶,作為譯者應該在理解作者在原文中闡述的道理的基礎上進行翻譯工作,因此譯者應該以讀者的身份,服務讀者的心理去閱讀并翻譯。若以平等對話的姿態去閱讀,譯者往往會帶著個人的情感和目的,從而在無意中產生了消極的誤譯。
1、審美誤譯。這主要出現在文學翻譯中,指的是在不同文化中,一些特殊的文字表達會在該文化體系中產生美的效果,因不同文化雙方審美的不同,譯者通常會把一些詞匯轉化成與原文不對應的表達,從而將原文的意思轉化為易于對方理解的誤譯,例如:(1)“All things beside seem to be called in for shelter,and what stays out must be part of the original frame of the universe,and of such valor as God himself.”一般性翻譯,只要譯文準確,通順就可以了,但文學作品的翻譯卻需要譯者擁有更高的水平,除以上要求外,還必須傳達出原文語言上的文學“味”。請看這里的譯文:別的東西都尋求隱蔽保護去了,凡是能卓然獨立于寒風之中者,一定是天地靈氣之所鐘,是自然界骨氣的表現,他們具有和天神一般的勇敢。這些都用了文學的語言,讓原文的文學味在中文文本中體現出來了。郭沫若曾經說過,對一個翻譯文學作品的人來說,“一杯伏特卡酒不能換成一杯白開水,總要還它一杯汾酒或茅臺,才算盡了責”。(2)“Justice has long arms”若譯為“正義有長胳膊”,這樣的譯文對于中國人來說不僅感受不到美,甚至無法體會到原文的含義,但在了解了中國文化之后,將原文直譯的意思進行轉化,譯為“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四字句鏗鏘有力,朗朗上口,又極具概括力,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觀。
2、思維方式的誤譯。不同語言的國家,因文化體系,歷史進程,意識形態的不同,產生了不同的思維方式,因思維方式的不同,某些原文若不進行積極的誤譯,會讓讀者的理解產生不利的結果,例如:(1)“愛屋及烏”譯為“love house and crow”,恐怕以英語為母語的讀者根本不知道要表達什么,若譯為“Love me,love my dog” ,就符合了英語國家的表達習慣。(2)“Do you see any green in my eye?”,譯為“你從我的眼睛里看到綠色嗎?”,這樣的直譯是不能被中國讀者所理解的,若譯為“你以為我是好欺負的嗎?”,中國讀者理解起來就容易得多了。
3、政體不同產生的誤譯。在政治因素影響下,有些譯者會為了某些政治目的而進行誤譯,但這不能說是消極的,因為對于譯者的國家來說是積極的,它讓讀者接受了自己的政治觀念,例如:《戰狼2》里的臺詞“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BBC將其譯為“Anyone who offends China will be killed no matter how far the target is”,這就加入了自己的政治態度。BBC這個譯法,就會讓不明真相的外國讀者以為中國原來是那么霸道的一個國家,若將“offence”改為“attack”就不會產生歧義了。由以上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在翻譯工作中利用積極的成分的首要前提是,譯者需要先脫離局限性強的文本層面,再而聯系原文客觀存在的東西,例如:原文產生的時代背景,作者的情感和所處的社會背景等,最后譯者進行原文的理解,思維的轉化,解決文化不同產生的矛盾,這樣產生的誤譯才是積極。
二、消極誤譯
翻譯中產生的消極成分,主要是因為譯者本身的水平限制而導致的,而譯者產生消極的誤譯通常是以下兩種能力的缺失:雙語表達習慣、忽略語境。本文就這兩種情況給出了若干案例,若譯者加強相應的能力就可以避免消極的誤譯。
1、表達習慣產生的誤譯。(1)“日月不同光,晝夜各有宜”,一些譯者就譯為“the sun and the moon have different light,they have diverse time”,這種譯法是按照漢語表達習慣翻譯的,應譯為“The sun and the moon shine in different ways,yet their brightness is just right for the day and the night respectively”才符合英語國家的表達習慣。(2)“眾人拾柴火焰高”譯為“everyone picks up woods will make the higher flame”不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應譯為“the fire burns high when everyone brings wood to it.”endprint
2、忽略語境產生的誤譯。(1)“You ask,what is our policy I say it is to wage war by land,sea and air.War with all our might and with all the strength God has given us,and to wage war against a monstrous tyranny never surpassed in the dark and lamentable catalogue of human crime”若譯為“你問我說我們的政策是說是通過陸,海,空的戰爭以我們所有的力量和上帝賦予我們所有力量的戰爭,對一場怪異的暴政進行戰爭,從來沒有超越人類犯罪的黑暗和可悲的目錄”,這就忽視了上下文語境,這是丘吉爾演講中的一段話,這里的“you”指的是人們,“catalogue”指的是“歷史”,因此應譯為“人們問:我們的政策是什么我要說,我們的政策就是用我們全部能力,用上帝所給予我們的全部力量,在海上、陸地和空中進行戰爭,同一個在人類黑暗悲慘的罪惡史上所從未有過的窮兇極惡的暴政進行戰爭。”(2)“淚光點點,嬌喘微微”若譯為“a little bit tears,slightly breathe”只是一時的狀態,不符合黛玉一直以來體弱多病的狀態,若翻譯為“often the eyes swam with glistening tears; often the breath came in gentle gasps”就符合小說語境了。
三、結語
通過以上的例子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通常譯者為了表達出更為準確、效果更好的信息,常常需要轉換原文的意思,這就會產生積極誤譯。而消極誤譯稍加不注意,就可能讓所表達的信息往相反的方向發展,并在現實生活中導致不必要的麻煩,尤其在一帶一路戰略發展的背景下,消極誤譯的避免顯得就更加重要。
參考文獻
[1] 顧俊玲.誤譯哲學溯因[J].中國科技翻譯,2013,26(04):37-40.
[2] 河盛好藏,劉多田.正確對待誤譯[J].中國翻譯,1986(03):57.
[3] 王琳娜.翻譯中的有意誤譯與無意誤譯[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7,26(10):111-1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