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小兵
摘 要:特殊學校的教育要符合特殊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規律,學校課程的開設以學習、訓練和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為教育理念。在課程設置上,要充分結合縣域特點,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發展需求,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自己的障礙,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關鍵詞:特殊學校;校本課程;基本理念
中圖分類號:G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05-008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5.051
新課標要求下,教育本質是促進人的發展。特殊學校的教育要符合特殊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規律,所以學校課程的開設以知識學習、康復訓練和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為主,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在課程設置上,要充分結合縣域特點及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發展需求。
一、特殊學校校本課程開設的基本理念
特殊學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讓特殊學生能夠適應社會、適應環境。特殊教育由于教育對象的特殊性和獨特性,在學校教育中,要確保好每個學生接受教育的權利,滿足每個學生的成長,促進每個學生的積極發展,促進每個學生形成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1]。
(一)尊重每個學生獨特性的理念
特殊學校的學生在個人身體還是智力上都是每個人有自己不同的“樣子”,每個學生都不能像正常學生那樣觀察社會、接觸社會、感悟社會。長期以來,每個人都形成了自己獨立的人格,形成了自己認識世界的獨特方式,都有自己獨特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校本課程的開設上一定要考慮學生的獨特性和特殊性,只有這樣才能使每一個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成功的機會,在生活中獲得自信,體驗到生命成長的快樂。
(二)尊重學生學習能力培養的理念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深信每個學生都具有無限發展的可能性,更加相信每個特殊學生都有光明的未來發展前景。即使對重、中度殘障的兒童,也要積極幫助他們獲得基本的認知能力,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教師要尊重他們的學習能力,特殊學校的學生和其他學生一樣能適應社會,都有自己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學習能力。在課程開設上,努力通過多種渠道,滲透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生活適應能力的培養,提升學生學習適應社會的積極性,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意義。
(三)關注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的理念
由于學生的特殊性和層次化,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長,還要思考用怎樣的教育方式更好地教學生。課程開設時,要關注用什么樣的教育手段教,效果會更好,哪種教育方式能讓學生更容易掌握知識和技能。也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應用能力,努力讓學生能正常交流、交往和適應社會,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還要關注學生情感的培養、意志的鍛煉和自我心理調節的能力。在校本課程的編寫上,要注重學生全面發展的理念。
二、特殊學校校本課程開設的原則
由于先天或者后天因素的影響,特殊學生的個體差異特別大,其差異程度遠遠超出普通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2]。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注重對學生進行差異教學,無論是教學內容、設計,還是教學手段、方法,甚至是課堂管理,都要注重個性化差異教學。
(一)注重個性差異教學,確保每一個特殊學生得到適當的教育
華國棟教授指出:“差異教學是指在班集體教學中立足學生差異,滿足學生個別的需要,以促進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充分發展的教學。”[3]特殊學校學生班級學生數都比較少,在班級的教學、教育、康復訓練中,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實現個性差異教學是完全有條件的。校本課程的個性化差異教學目的是滿足每一個學生發展和學習的需要,不僅保障了所有特殊學生受教育的權利,也給每一個兒童的適當教育提供了基礎。教育實踐經驗證明,校本課程教學生設置層次不同的具有選擇性的教學內容和訓練題目時,能使優秀學生可以學得多一點、深一點,能使能力較低的學生學得效果更好一些。校本教材的編寫上,注重個體的差異性,注重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適當的發展。
(二)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促進特殊學生的和諧發展
特殊學生由于智力障礙的差異,身體殘障程度的不同,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比較大,為了讓每個學生能夠有進步,有良好的發展,我們要充分采取靈活的教學手段,以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的發展。
1.“活動帶動”。游戲、活動是學生最感興趣的活動,也是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的主要方式,在校本課程中,設計一些游戲、活動和實踐性的作業等,既能把學生的注意力、興趣集中到要解決的問題上,也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熱情。比如在“人民幣”這一節課中,教師可設計一堂“跳蚤市場”的實踐活動課,讓學生在游戲活動中使用人民幣,認識人民幣,培養學生與他人交流的能力,提升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2.“揚優補差”。特殊學生在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更加渴望得到教師的表揚和關注,教師要努力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并把優點放大,讓其他學生都知道彼此身上的閃光點,利用一些活動或者談話等來幫助他們克服自身的一些缺點。
3.“對癥下藥”。在校本課程中,有針對性地設計一些學生中常見的問題:比如自卑、交流誤解等一些問題,根據學生的實際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矯正,使效果更為突出。
4.“以優帶差”。特殊學生由于身體特殊,相同“問題”的學生有著相同的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在學習、訓練和社會適應過程中,有著相同的認知渠道。可以設計一些內容,讓“學哥”“學姐”將自己的學習、訓練等傳授給“學弟”“學妹”。
教育特殊學生是一項十分艱辛的工作,用地域特色的校本課程提升,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用自己的愛心、耐心幫助他們點燃生活的火花,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自己的障礙,懂得自己的刻苦努力可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 李祥春,徐士芳.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差異教學[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7(2):66.
[2] 武瑞祥.探析高中物理的個體差異教學及策略[J].小作家選刊,2015(3):120.
[3] 華國棟.差異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