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永
【摘要】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教師如何充分利用好課堂時間,既要保證教學進度,又要保證質量,是教師所面臨的重大困難和挑戰。為此,我通過制定可行的教學目標,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設計恰當的作業題目來打造高效課堂的指向性、人文性、融合性、實效性,以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關鍵詞】高效課堂 教學目標 因材施教 教學情境 作業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1-0089-01
高效課堂教學是高效型或高效性課堂的簡稱。在有限的45分鐘時間里,打造高效課堂是教師所面臨的課題,尤其對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師來說,很具有挑戰性和緊迫性。本人根據二十多年的教學實踐,淺談如何打造思想品德課堂,從而促進課堂效率最大化,課堂效果最優化。
一、制定可行的教學目標 打造高效課堂的指向性
教學目標是評價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有效教學更多的關注教學目標的可操作性。因此,教學目標應明確具體工作,便于操作和評估,在制定教學目標時,首先要注意認知目標不要過多,不能突出重點。其次,能力目標責任制不能過于抽象,缺乏針對性,如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最后,情感、態度、價值目標的制定,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使學生……”,“培養學生……”,的陳述不符合新課程理念。
例如:在講授蘇人版九年級第一課《成長在社會》第二框關心社會發展制定這樣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1.把握人與社會關系,培養關心社會、參與社會的實踐能力。2.能運用實例,說明個人離不開社會,社會離不開個人。3.能知道關心時政的道理,學會關心時政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正確認識人與社會的關系,增強關心社會的興趣和情感。
只有這樣,才能精心選擇和組織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策略,實現打造高效課堂的指向性。
二、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 打造高效課堂的人文性
由于學生的心理、生理和認知能力不同,造成學生個性差異,老師要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和遵循“因材施教”原則,從而促進學生和諧發展。因此,在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拋棄傳統教學中存在的那種運用于所有學生的標準課堂教學情景和預設,打破傳統課堂教學中“一刀切”“一鍋燉”,進行分層推進、分類指導,既要讓優等生“吃飽”,中等生“吃好”,又要讓后進生“吃得了”,使每個學生學有所得,對低層次的學生靠老師扶著走(以教為主),中等層次的學生要靠教師領著走(教和學并重),對高層次的學生能力較強的學生放開走(學重于教)。
只有承認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對我們的學生人文性關懷,達到親其師信其道,逐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思想品德的信心,才能教好每一個學生,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三、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 打造高效課堂的融合性
情境之于知識,猶如湯之于鹽,鹽需要融入湯中才能吸收,知識也需要融入情境與生活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才能被學生更好地理解,消化吸收。這就需要教師扮演廚師的角色,要燒出富有營養的情境之湯,加入各種調料,掌握恰到時機的火候,讓課堂一改往日單調枯燥的舊貌呈現出勃勃生機,讓學生在美滋美味的情境之湯中品味,吸收豐富的知識。
例如:某位教師在執教復習課《難報三春暉》創設這樣一則情境材料——《一碗面條》:
那天,她跟媽媽又吵架了,一氣之下,她轉身向外跑去,她走了很長時間,看到前面有個面攤,這才感覺到肚子餓了,可是,她摸遍了身上的口袋,連一個硬幣也沒有。面攤的主人是一個很和藹的老婆婆,看到她站在那里,就問:“孩子,是不是要吃面條?”“可是我忘了帶錢。”她有些不好意思的回答。“沒關系,我請你吃。”老婆婆端來一碗餛飩和一碟小菜,她滿懷感激,剛吃了幾口,眼淚就掉了下來,紛紛落在碗里。“你怎么了?”老婆婆關切的問,“我沒事,我只是很感激!”她忙擦干眼淚,對面攤主人說,“我們不認識,而您卻對我這么好,愿意煮餛飩給我吃。可是我媽媽,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趕了出來,叫我不要回去!”
老婆婆聽了,平靜的說道:“孩子,你怎么會這么想呢?我只不過煮了一碗餛飩給你吃,你就這么感激我,那你媽媽煮了十多年的飯給你吃,你怎么不感激她呢?你怎么還要跟她吵架?”女孩愣住了。
女孩匆匆吃完了餛飩就往家走去,當她走到家附近時,一下就看到疲憊不堪的母親正在路口四處張望……母親看到,臉上立刻露出了喜色:“趕緊回家吧,飯早就做好了,你再不來吃,菜都要涼了!”這時,女孩的眼淚又開始掉了下來!
有時候,我們會對別人給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盡”,卻對父母一輩子的恩情“視而不見”。
請你仔細品嘗這碗面條,然后回答:
1.請你大膽設想一下,文中的小女孩和媽媽吵架了,發生了愛的沖突,這其中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2.文中的小女孩回到家里,感動的哭了,你認為以后她再和媽媽發生沖突或矛盾時,她會怎樣與父母溝通呢?
3.小女孩回到家里,感動的哭了,她在日記中寫下了對父母感恩的話,你認為她應該怎樣寫呢?
通過創設典型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感人的故事中,體會到母愛的偉大,化解“愛的沖突”的必要性,在觸動學生靈魂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踐行,以實際行動孝敬父母,學會與父母溝通,在感人氣氛中,通過合作探究的過程,實現了三維目標有效落實,構建了融合的高效課堂。
四、設計恰當的課堂作業 打造高效課堂的實效性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繼續,也是反饋教學效果,實現教學目標重要途徑,更是教師與學生進行思想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
例如,在去年進行期中復習中,本人結合杭州G20峰會成功舉辦這一時政熱點,設計這樣一道探究題來考查:某校九年級一班準備舉行一次主題班會。如果你是該班的同學完成下列問題:(1)杭州G20峰會在中國的舉辦說明了什么?(2)一位同學說,如果用一個最關鍵的核心詞概括杭州G20峰會,那就是“科技創新”,那么創新的重要性是怎樣的?(3)同學們一致認為杭州G20峰會在促進不同的文化交融的同時,必將進一步擴大燦爛的中華文化在世界的影響,那么燦爛的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大花園具有怎樣的地位?有何特點?對當今中國和世界具有怎樣的影響?
此題設計分別涵蓋了人教版九年級第五課“燦爛的中華文化”、第四課“實施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和第三課“我們的社會主義祖國”的有關知識。在復習課教學中,打破單元、課、框體、目的順序,圍繞課程標準的要求,構建知識網絡,通過典型的時政情境,精心設計課堂作業,引導學生認真地分析和解決問題,有利于促進高效課堂的建構。
總之,打造高效課堂是教師的不斷追求的目標,是有助于學生得以成長的沃土。這樣,有利于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更有利于學生和諧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馮根水. 《初中思想品德 新課程教學法》 東北師大出版社2007年第44頁
[2]馮凱,胡春雨. 《構建思品課高效課堂的基本法則》《思想政治教學》總第350期第14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