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蕊鞠
【摘要】教學反思是提高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是對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的反思。本文以英語專業本科基礎英語課程為例,對某次課堂教學活動進行了總結和思考,并且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一些改善的方法。
【關鍵詞】教學反思 教學能力 基礎英語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1-0134-01
教學反思,顧名思義,就是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設計,教學行為與表現以及學生的參與和反饋進行回顧與分析,對比自己的教學行為產生的實際結果與預期結果的不一致,對自己的教學有效性進行評價的過程。這一過程中,教師回顧整個課堂活動的過程,對其中的閃光點和不足都加以總結,并分析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著手開始解決問題,達到保留好的方法,改善問題的目的。這種觀察、分析、評估的過程實質為教師對自身教學的反思。
筆者是一名教授英語專業本科基礎英語課程的教師。在基礎英語的課堂教學過程中,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參與性,教師經常會根據課程的內容設計一些相關的活動,并對這些活動中學生的表現進行記錄,評價,打分,這些分數直接和學生該課程的平時成績掛鉤,以鼓勵學生更好地投入相關的課堂活動中。
本次“Booking Sharing”活動針對的是大二上學期的英語專業本科生,選用教材是現代大學英語精讀教程3第二版。該教材的第二單元標題為“How Reading Changed My Life”(閱讀怎樣改變了我的生活),文中總計提到了近20本經典的英文小說,有些膾炙人口的如《傲慢與偏見》,《魯濱遜漂流記》,《飄》等;也有學生不是太為熟悉的《白鯨》等小說。為了讓學生擴大閱讀面,增加一些英文文學知識和素養,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的習慣,教師提前將學生分為5個人左右一組,由學生自行挑選與其他組不重復的一本小說,在數周的準備時間之后,在課堂上運用ppt做10分鐘的Presentation。要求對小說的創作背景,作者生平,主要內容,經典段落以及文學意義等進行簡介,尤其強調讀后感以及愿意把這本書推薦給他人閱讀的理由。在學生的講解過程當中,教師對小組成員的講解過程進行記錄并根據其表現進行評分。
在學生們展示過程中,筆者認真記錄了各個小組學生們的表現,并進行了如下的總結:
1.學生基本能抓住核心內容,如作品的創作背景,作家的生平簡介,作品中的經典內容以及讀后感等。
2.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3.講述時能用英語較為流利地進行講解。
但本次課堂活動中暴露出以下問題:
1.講解內容多為網上摘抄,缺乏自己的觀點。在學生呈現的內容中,較多內容為直接上網查閱然后摘錄。
2.講解風格雷同,無突出的亮點。學生在呈現時基本都以中規中矩的對照ppt念的方式,講解時照本宣科,照著事先準備的英文稿念出內容,缺乏講解的特色。
3.演示文稿中有明顯的單詞錯誤。根據課堂記錄,有一半的小組演示文稿中有過單詞拼寫錯誤。
4.演示文稿質量不夠高,學生操作不夠熟練。有些小組的演示文稿字體較小,或者是顏色較淡導致看不清楚。有些配圖太小看不清或是配圖不夠清晰。
5.組員之間分工不均衡。同一組內組員間的分工有的較重而有的較輕。甚至還有一些組員基本未參與整個閱讀,準備資料以及展示的過程。
6.活動后期階段學生有疲憊情緒。根據教師的觀察,活動中后期,有一部分同學在聽其他組講述時出現了心不在焉的情況。
針對本次活動出現的問題,筆者對以上課堂活動進行了如下反思:
1.教學理念應做出轉變,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除了給學生選擇所講書籍的權利,還應當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選擇權,如選擇講解的形式并不一定是ppt,還可以通過小組成員配音、表演等形式來全面生動的展現小說內容,并全方位鍛煉學生的能力。
2.延長活動周期。幾周的時間對于閱讀和感受一本經典名著可能不夠。可將此短期活動變成本學期長期的一項活動,將活動的周期延長至整個學期,每周用十分鐘的課堂時間分享一本書,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閱讀,欣賞,感悟一本書。這樣在分享時學生也能有更多且更深入的個人觀點。
3.借此課堂活動,引導并鼓勵學生課外深度閱讀。建議學生選取書目中兩至三本自己較為感興趣的小說在本學期內課外閱讀。教師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進行跟蹤和監督,并適時溝通。
4.增強小組成員的參與度。每組應確定組長一名,對每個小組成員進行合理分工,確保每個組員任務量較為均衡,調動每一位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參考文獻:
[1]馬文杰.《教學反思:教師專業成長的應然選擇》[J].教育探索, 2012(10):87-8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