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書垵
摘 要:中華上下五千年,在悠長的歷史長河中或燦爛輝煌,或受敵欺辱,無論是哪一種,我們都應銘記歷史。作為和平時期的青少年,更應該銘記歷史,深刻明白“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肩負起國家的責任。初中歷史課程是學生初步了解歷史的重要途徑,歷史故事是教師有效的歷史教學手段,讓學生認識到歷史學習的重要性,明白歷史對于當今社會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歷史故事;運用策略;歷史教學
初中生首次接觸歷史,大多會覺得歷史晦澀難懂,但只要稍稍接觸歷史的人都知道,每一段歷史都有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通過歷史故事引出本段歷史,可以大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本文將從三個方面出發,探討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靈活運用。
一、用心選擇,注重引入原則
在歷史教學中引入歷史故事需要貫注一定的原則,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首先要充分進行備課,對課程充分了解掌握后,再選擇與課程有較大聯系的歷史故事進行輔助解說。在選擇歷史故事時,應當注重真實性與趣味性相統一,保證此歷史故事在本課堂氛圍講解的合理性,使學生能將歷史故事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從而對所學內容更好更靈活地運用。趣味性則保證了教師課堂一開始便掌握了主動權,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活躍了課堂氛圍,提高了學習效率。另外,教師對于歷史故事的選擇還應具有針對性,保留能夠促進學生學習歷史的部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促進學生獨立思考和思辨能力的提升。
二、歷史故事運用策略
一堂精彩的課就好比一篇出彩的文章,需要“龍頭豬肚鳳尾”。精彩的出場方式一開始就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也決定著這堂課能有效順利進行。例如在講《夏商西周的興亡》時,可引用“烽火戲諸侯”的故事。烽火戲諸侯,指西周時周幽王為博得愛妃褒姒一笑,在無敵情時點燃了狼煙,使各路諸侯紛紛匆匆趕來,戲弄了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因此很高興,又多次點燃烽火。后來諸侯們都不相信了,也就都不來了。后來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褒姒被俘虜。教師在講完故事后引導學生思考問題,為什么周幽王點燃烽火,各諸侯要風塵仆仆趕到國都救援?學生自然而然回答出新課的重點,即分封制。這時,教師就可以根據歷史故事展開詳細的講解,幫助學生理解分封制的內容。同時,還可以應用此故事引導學生思考夏商西周滅亡的原因等等。通過將歷史故事引入新課,并設置懸念,可以把學生吸引到新課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課堂中穿插歷史故事也是一個很不錯的教學方式。大多數同學都認為歷史課枯燥無味,為了成績而學習往往效率低下。但如果把嚴肅的課堂變成一場“故事會”,我想學生的積極性會大幅度提高。比如,語文課上的“荊軻刺秦王”“鴻門宴”等等都可以搬到歷史課上來講,既能讓學生了解項羽、劉邦的楚漢之爭,還有助于學生理解文言文。
同時,還要注意教學內容與歷史故事的銜接性。初中生一般都是從感性的方面看待問題,理論講得太多就不易被理解,甚至會引起他們的厭煩,如果運用歷史故事就能使課本的抽象概念更容易被接受。比如講“洋務運動破產的原因”,教師可以引用鄧世昌的成長經歷,從懷著救國的理想留學到回國從軍,最后壯烈殉國的人生。通過名人的成長經歷了解洋務運動的背景、內容,進而分析破產原因,比起單純地講解“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更具有說服力,也更容易被接受。
三、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地位與作用
初中歷史學科本身的特點和性質、教材編寫體例以及初中生的身心認知決定了歷史故事在初中教學中的地位和意義。初中歷史教學以讓學生了解過去的史實,正視歷史為主,總結出歷史經驗和歷史規律。以故事的形式向學生傳授已發生的史實是一種比較高效又省時的方式,符合歷史學科的特點。初中教材圖文并茂,通俗易懂,特意編排許多插圖,且導言部分經常以歷史故事的形式出現,這就說明了歷史故事在歷史教學中的地位。初中生的認知能力還處于較低水平,抽象思維水平還比較低,對于抽象概念的接受能力較差,因而利用歷史故事可吸引其注意力,提高教學水平與效率。
總之,在歷史教學中,從導入到重難點突破到結尾,都可以充分運用歷史故事,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能力。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不可小覷,有趣而不失重要,簡單而不脫離課本。作為傳統的歷史教學方法在如今依然很適用,歷史教師應當注重歷史故事在教學中的恰當運用。
參考文獻:
[1]劉成發.淺析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6(S1):412.
[2]景欣.試論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歷史故事的有效途徑[A].第三屆世紀之星創新教育論壇論文集[C],北京中外軟信息技術研究院,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