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曉楠
[摘要]隨著國內各大高校的擴招,雖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國民素質,但是與此同時,大學生的數量也與日俱增,面對大學生就業壓力也越來越大,對于高校的就業需求也十分嚴重,而我國政府為了緩解“就業難”問題,也相應提出過很多方案政策,本文就此問題首先解釋了政策網絡及大學生就業政策的現狀,針對我國大學生就業政策的網絡構建提出了一些有效措施。
[關鍵詞]政策網絡;大學生;就業;就業政策
一、我國大學生就業政策現狀
就業,乃是民生之本。大學生就業更就業中最重要的一環。而現如今,大學生就業問題隨著各大高校的擴招,形勢愈來愈嚴峻,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也成了高等教育界乃至現在社會上最為關注的焦點之一。
(一)我國大學生就業政策的特征
大學生的群體因高校的擴招而不斷擴大,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擁有大學文憑的社會勞動力日益增長,國民素質也隨之提高,但是,面對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也十分嚴峻。我國畢業生按畢業時間來分類的話,即應屆畢業生和往屆畢業生。不管是應屆還是往屆畢業生,在就業政策上都有以下幾個特征:
首先,大學生就業方向多元化。隨著科技的發展,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就業市場新增了更多就業渠道以及就業崗位,已經不單單局限于現場招聘會的方式廣納人才,現如今對于大學畢業生而言,網絡招聘更是一種較為主流的就業渠道,例如:智聯招聘、前程無憂這類的招聘網站層出不窮。此外,電視媒體也是推出了很多招聘類節目,例如:職來職往,非你莫屬等等。這種就業途徑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就擴寬了大學生的就業方向性。
隨著各個行業的更新換代,各大企業的文化理念的變動,以及人們對生活質量和品質的追求提升,就業市場也增加了許多新的就業崗位,例如:餐廳試吃員、酒店試睡員、私人訂制導游、電商客服等等。這些也足以說明如今的大學生就業方向多元化的特征。
其次,就業信息不對稱。雖然現在每年大學畢業生的數量龐大,但是仍有一些企業公司出現一種“招不到人”的情況。也有不少的用人單位對也大學畢業生存在許多誤解和歧視。經常會有用人單位的招聘要求為“要有相關工作經驗”“生源地學生優先”“男生優先考慮”等等此類言論,不排除一些工作的工作性質需要相關的標準來衡量,但是對也應屆畢業生來說,無形當中又增加了許多就業的阻礙。而對于大學畢業生而言,對于各大用人單位的招聘通知及要求也未做到完全熟知,甚至有大學畢業生連到哪里看招聘信息都存在模棱兩可的情況。
最后,就業層次參差不齊。就業層次主要可以從兩方面人手,一方面從高校的角度而言,高校的層次決定了大學畢業生的素質和層次,但是并非每一個上海交大的學生都能成為錢學森,也不是每一個西南大學的學生都能研究雜交轉基因水稻來拯救民生,更不是每一個清華大學的學生都能成為國家領導人。另一方面,對于用人單位來說,大學文憑固然重要,但是對于剛踏出校園的畢業生而言,依舊是一張白紙,很多東西要從零開始。所以重點院校畢業的畢業生反而成本要高于普通的專科畢業生,甚至沒有大學文憑的畢業生更受一些用人單位的歡迎,所以經常會出現一種重點高校畢業生和高中畢業生做同一份工作的現象。一定程度上也是對國家培養人才的一種浪費。
(二)現在中國大學生就業政策的不足之處
首先,傳統就業觀念束縛。所謂“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如今的一些“干部情節”“白領情節”“大城市情節”等等社會意識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畢業生。孔子《論語·子張》中“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念更是影響深遠,尤其是父母對兒女的期望,使得很多大學畢業生都一窩蜂地去考國家公務員,考事業編制,追求穩定安逸的生活,追求大城市,想去好企業優單位,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大學生的擇業方向的選擇,影響了畢業生的就業創新意識和發展前景。
其次,各主體之間缺乏溝通。就業政策的主體主要為高校、用人單位、政府等其他社會群體,其中政府的責任比重還是很大的,雖然現在我國對于大學生就業政策已經形成了初步的基本體系,但是就業政策主體之間還處于相互獨立,相互缺乏溝通,各自為政的一種狀態。相互獨立的政策主體難以形成合力,而在政策網絡下,主要就是強調了主體之間的互動關系,所以,為了充分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光是政策層面還遠遠不夠,還需要有就業政策主體之間的通力合作。
最后,就業政策信息范圍狹窄。當下我國高校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尤其是對于一些相對弱勢的群體高校,在就業政策信息上明顯少于211、985的高校,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弱勢高校的大學生對于就業的方向和選擇。除此之外,目前我國高校的就業信息仍存在信息閉塞、信息內容受限等問題,高校之間沒有公開的共享機制,還處于一種孤立的存在,這些問題直接會導致高校大學生對于就業前景的認識和就業的選擇產生不明確的判斷,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用人單位的人才流失現象。
二、我國大學生就業政策的政策網絡環境分析
就業政策網絡環境對于政策網絡的形成和發展有著必不可少的作用,而我國大學生就業政策中,環境自然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重要因素。其中包含了以下幾個不容忽視的環境因素:
(一)政治環境。在我國,涉及到大學生就業方面,中國共產黨和我國政府都是十分關注的,也曾多次在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黨代表大會中提及到相關問題,國家也已經將其視為相當重要的民生問題來加以解決。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49年10月成立以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基層群眾自治等是基本政治制度。我國的這些政治制度就決定了我國是一個人民當家做主的國家,一切為人民服務,也決定了政府權力的集中,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政策網絡主體的地位得到保障,所有的政策網絡主體權益受到法律的保護,從而使大學生就業政策得到了堅實的后盾。因此,我國大學生就業政策的形成與發展與我國的政治環境,政治制度是密不可分的。
(二)經濟環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經從計劃經濟轉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并且逐漸完善,從而我國的經濟發展也呈現出迅速發展,充滿活力蒸蒸日上的狀態。對于大學生就業而言,無疑是一件幸事,大學生作為社會勞動力中的一員,不再有計劃經濟中的違背意愿被分配現象,更多的是遵循自己的想法,按市場的需求需找自己想要的工作,但是,也同時面臨相應的風險。雖然我國的政府權力屬于民主集中制,政府職能仍然相對集中,但是市場決定了高校對于大學生人才的培養方向,也為政策網絡的形成推波助瀾。endprint
(三)社會環境。隨著科技的發展,信息時代早已成為如今社會發展的代名詞。網絡更是社會環境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止至2014年12月,我國的總體網民規模已達6.49億,全年共計新增網民3117萬人。互聯網普及率為47.9%,較2013年底提升了2.1的百分點。從中國網民年齡結構中也可得出,20-29歲的網民占總網民數的30%以上,可想而知,而在此年齡段中,大學生是主要受眾群體。
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文化也朝著多元化的方向不斷蔓延,人民群眾也樂于表達自己,積極追求自己的個人價值,這些多元化的社會文化指引著大學生在就業政策網絡中,積極追求自身利益而能不斷奮斗,而并不是單純的被動參與接受。
三、政策網絡背景下政府在我國大學生就業方面的有效措施
大學生就業問題,從表面上看,只是關系到大學生本身的個人利益,實則其已經成為整個社會的公共問題。倘若大學生無業可就,必然會導致大學生所在家庭的社會勞動力缺失,從而造成家庭生活質量以及家庭幸福感的缺失。因此,作為政策網絡主要主體的政府,在大學生就業問題上就要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政府重視制度的建設和引導
政府在政策網絡中,主要的內容就是出臺相應的制度和政策,以保證在政策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就業能夠順利開展。雖然我國的經濟環境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是政府所扮演的角色仍然十分重要,積極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作用。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創辦于2003年,但是在高校中依舊是極少部分大學生對于就業考慮的備選方案。此外,還有針對于大學生的“村官”等服務基層項目,雖然一直在開展,但是對于國家政策包括政策考試還是處于模糊不清的大學生也不占少數。因此,政府應積極引導,改變大學生對于就業的傳統觀念,對于所出臺的制度和相關政策給予充分的說明和福利,既可以擴大就業途徑,又帶動了相對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為其注入新鮮血液,使得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得以充分發揮,也減輕了大學生就業問題所帶來的困境。
使得大學生充分就業,仍然是一個長期而漫長的工作。大學生本身也要轉變就業觀念,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質,提前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和自我定位,為畢業后就業打好堅實的基礎。這里就需要政府對于現在大學生有積極的引導,協助高校,使得大學生充分了解自己,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以及自己對未來職業的規劃來定位,增強大學生的目標意識,并且朝著此目標來按部就班地進行自我提升,避免畢業后出現“知識不夠用”、“崗位與專業不對口”、“能力跟不上”等狀況。積極引導大學生提早作出選擇,挖掘自身的潛力,了解自己的優劣勢,提高自我就業能力水平,使得每位大學生都能找到自己心儀的工作。
(二)政府注重就業信息平臺的建設
政府,作為就業主體之一,在就業政策上起到的是主導作用,也是就業政策供給方和社會公共治理的主要責任方,最大的職能就是建設崗位信息發布的設施平臺,承擔就業信息的等公共信息的發布工作以及建設崗位情況和崗位空缺情況的信息發布工作。
做好就業信息平臺的主要兩大要素就是:一方面要保證實時、動態;另外一方面是要規范相應的監督制度。信息時代的最大特征就是更新換代轉瞬即逝,實時、動態對于就業信息平臺的建設也是至關重要的。這對政府工作也是一種相應的考驗,秉承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真實的,及時的反應就業信息,對于待就業的大學生無疑是一種福音。監督制度,對于調整就業信息平臺也是有很多的現實意義的。從監控主體來看,可以從政府本身,高校,就業單位以及大學生四方面著手,建立就業主體政府、高校、就業單位三位一體的網絡信息體系,從而轉化為監督就業網絡,既合理地利用了資源,又監控了就業信息的發布情況。同時,大學生可以以個人公民身份,對于就業信息平臺實時的監控,對于虛假、不及時、隱瞞就業信息等不良情況給予舉報和申訴,從而使得就業信息更加順暢,完全做到為民所用,為民服務。
(三)政府謀劃強化就業工作單位
從市場的結構上來看,就業市場,或者說勞動力市場長久以來一直都是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市場來合理配置勞動力資源,已經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一大特點。就業市場也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即為就業者與用人單位的互動,而政府在此過程中,并不能完全干涉其中所有的每一個細節,也無法控制用人單位錄用哪些人,不用哪些人。在政府面對就業問題的時候,雖然也已經盡全力在出臺相應政策,并且公務員考試也成為熱點,但是政府能提供的崗位還是有限的,所錄用的人數也是一小部分人才。所以,政府作為宏觀調控的主體,要給用人單位在就業市場上中足夠的地位,充分發揮市場這只無形的手的作用,但是有形的手也不能掉以輕心,做到該管的必須管,不該管的一定不管。
就業單位,作為就業政策網絡主體之一,與政府的關系處于一種博弈與合作的關系。政府所擁有的是足夠的資金、政策、資源和權力。當政府出臺相應的就業政策,就業單位就要積極進行支持和配合,但是相反,若就就業單位用過一些縮減招聘人數,撤出投資等方式來制約政府,并要求政府出臺一些有利于用人單位的政策,例如為就業單位提供一些相應補貼,一定程度上也減輕了就業單位的壓力,使自身利益達到了最大化。因此,政府在處理與就業單位的關系問題上,要進行前期的科學的調研,謀劃出相對公平的政策,合理地分有限配資源,在鞏固就業單位地位的基礎上,使得用人單位明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自身的利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政府雖然無法做到完全扶植,但是可以保證就業政策可以滿足就業單位的現實需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