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敬 范會勇
[摘要]針對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教育主體和被教育者的整體情況,本文著重論述主體間性自身存在的問題是否會影響在教育領域特別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和主體間性對心理健康教育影響的特殊性。以及在主體間性觀照下,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影響人的最大限度和可實現性。
[關鍵詞]主體性;主體間性;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是針對人本身的活動,即圍繞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而展開的傳授知識和經驗技能的活動。參照亞里士多德所說,一切人類知識都來源于人類本性的一種基本傾向。那么教育主體自然是一個具有理論和實踐雙重意義的值得探究和深化的概念。在主體哲學理論發展的前提下,從主體性到主體問性再到近年來討論尤為激烈的他者性,教育已經從主體化邁向去主體化,從教育者單方面灌輸知識的框架中逐漸抽離出來,在教師與學生的良好互動以及積極配合中成就教育的優化本質。那么取代主體性作為現在教育成果的主體間性在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過程中會不會出現不契合的情況?并且在教育的這種去主體化的進程中,主體間性對心理健康教育影響的特殊性究竟體現在何處?
一、主體間性在教育領域的發展與困境
(一)從主體性到主體間性的發展路徑
縱觀整個人類發展史,從古至今都是人和人的相互認識和相互較量。正如卡西爾在《人論》開篇中提到的懷疑論思想家蒙田所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認識自我。”文藝復興時期雖然提升了人的地位和美化了人的形象,但是追根到底只是一種淺層的分析和無力的辯白,盡管這種勇氣在當時來說實屬難得,但并沒有對人類認識自我的本質產生根源性的影響。直到笛卡爾說出“我思故我在”,人才真正地認識到自己在自然和社會中的主體性的存在地位。關于人的認識繼續向前走,康德的“人為自然立法”更是確立了一種主體的必然性,顯示了一種主客二分的知識觀。這種強調主體性的主客二分也是作為一種認識常態在教育中起作用。
這種主體哲學作用下的教育法即是主體性教學:把教師和學生放到主客對立的兩面,在單方面教授或是單方面反饋的過程中實現一種教室內的長距離隔空對話。以教師為主體是傳統教學的基本模式。在最初的經驗教學中這種主客對立是沒有問題的,或者說這種遵從某一固定主體正是知識得以傳遞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但慢慢隨著胡塞爾和海德格爾的現象學的出現和發展,先驗概念的提出和在諸領域的廣泛融合,主體都在經受著一種消解和彌漫。這種主體的消解也在拷問著傳統教學模式:一味遵從教師主體是否能夠達到知識傳授吸收最大化,而學生主體又能不能夠作為沿襲經驗知識的有效保證?況且無論是教師作為主體還是學生作為主體,這種以經驗為基礎的教學關系對立都是教學發展的困境。就像舍勒說過,事實的財富并不必然是思想的財富。同樣,經驗帶來的副作用慢慢出現并成為教育過程中的難以克服的瓶頸。
于是主體間性的提法應運而生。主體間性的問題不是如何通達他人,主體并不是在一個封閉的“自身”中的,自我和他我并沒有在兩個層面上,不存在如何的問題,而是必然的發生。比如進入一間滿是人的屋子,“并不是僅僅能意識到復雜的語言內容,還包括眼神和身體姿勢的交流。”依據海德格爾本體論的主體間性闡釋,人更能了解的是私人場中即具體生活境域中人的處境。教學過程中如何使學生的學習效果最大化,這是教育理論一直在尋找的關鍵點。傳統教學模式一直不斷在教師身上下工夫,而忽略掉了更為直接的師一生教學交往。教學交往很大程度上是影響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這種交往衍生出的主體間或是主體際關系即是主體間性。這就是最根本的教師和學生的交互和共同作用。
也就是說,當教師走下講臺,不再僅僅把學生當作對象,不再高高在上之時,才能夠更理解學生的困惑和問題。所以主體間性雖然強調教師與學生雙方的共同主體地位,但更突出主體雙方關系的協調與一致。這樣就使師生關系擺脫了那種機械式的交往圖譜,在相互平等地位的對話中實現教育影響人塑造人的良好圖景。
(二)主體間性在教學中的優勢
在主體間性理念掌控下的教學過程中,師生交往實際上構成了學生的智力和文化背景以及潛在的處世標準和待人理念。具體說來,教學中的主體間性交往具有幾個層次的作用:
1.經驗共享。在知識性教學中,當概念融合在各種背景下并以各種方式來表達時才最容易把握,因為這可以確保有更多種多樣的形式使概念牢牢扎根于學生的知識系統中。對主體問性教學交往的強調,意味著不僅從結果上重視學生學到了什么,而且更重視學生在過程中怎樣學。進一步說,這更意味著對學生個體的經驗的重視和對學生個體生活世界的積極觀照。通過交往,主體超越自我的界限,在自我的不斷開放和更新中,與他人達到一種對話、溝通和理解的層次。
2.學會合作,消除個人中心以及孤獨感。教學性主體間性交往對于增進人與人尤其是師生之間的相互了解、溫情與信任,讓學生掌握處理人際關系技能以及學會有效地表達自我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個人中心主義經常是讓老師頭疼的事情,而在主體問性理念之下,學生不再是單打獨斗的某個人,而是集體中的一員,有助于消除孤獨感,從而加強集體凝聚力和個人的依附感。
(三)主體間性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但即便是這樣,主體間性也有著致命的弱點,即在現今以理論知識為核心的教育體系中,一味強調師生關系的融洽無法達到老師與家長對學生學習知識的期待。這種融洽的關系依舊不能保證知識和經驗的妥當傳達。而且這種主體的消解容易導致懷疑主義的出現,會出現不利于課堂教學的情況。換句話說,主體問性只是解決了教學交往中的師生關系以及經驗層面的知識共享,但是沒有在以知識為背景的認識論角度解決作為交互主體的師生雙方如何能更好地促進知識的傳達和接受度的問題。理解是否一定能達到接受,這是目前主體間性在教育領域最受詬病的地方。
二、主體間性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既然主體間性在以知識為背景的認識論中施展不開拳腳,那么是否主體間性在教育領域毫無用武之地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基于學科的獨特性和教法的獨立性,雖然也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但并不完全受知識的束縛,以在課堂或課下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使學生認識自我、學會學習和生活為重點。本身獨特的學習目標會使主體間性成為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模式理念之一。在主體間性心理健康教育的評價過程中,被教育者自身也在進行鑒別和自我思考,成為自己教育自己以及主體間相互教育的新型學習主體,形成了學生際主體間性協同學習模式。這種教育模式彰顯了受教育者的個體生命價值,從而深化了教育最終是為人的主旨。endprint
(一)主體間性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首先,話語霸權的解除有助于師生增進相互理解。“他們不是企圖塑造對方,而是塑造相互的關系,并在這一關系中實現主體之間的共識、理解和融合。”主體間性與對話也是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教育是一種交往行為,教育過程是一種交往過程,因此,主體間性是內含著教育交往行為的。從本質上講,教育就是一種對話。在教育領域,對話式教學并不是什么新線產物,如孔子的啟發式教學和蘇格拉底的精神助產術教學等。主體間性的對話教學突破“獨白”之局限,把教學的單向傳達變為師生互動。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本著改善學生不良情緒和培養學生應對問題的能力這樣的目的進行教學,師生雙方相互之間沒有學習成績學習目標這些壓力,能更好地達到在教學過程中的溝通與互動。于是學生不再對教師有距離感和敵意,建立了融洽的師生關系和營造了輕松愉快的良好學習氛圍。
其次,從“學會生存”轉向“學會關心”。教育不再僅僅是局限于知識和技能,而是顯示出更多的社會性和協調性。這種關心會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得到充分的體現。對學生而言,個體實踐主要指其學習與生活,作為未來的成人,學生在接受來自成人世界必要監督與指導之外,在遭遇學習與生活問題時,應從不同的角度理解,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并嘗試用多種策略解決問題。學生需要思考自身主體性與同學、教師主體性的關系,既要尊重、借鑒,傾聽教師與同學的意見,同時又重視自身的想法,尋求自身意愿與他人意愿的平衡點。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預面包括學生與社會環境的交互作用面,其目的在于使學生能更好地調適自己的心理和行為,注重學生在良好心理素質的引導之下主動的生活和社會適應,以達成個體對于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雙重推動力。
最后,突出大寫的“人”。“教師教育思想從強調教師職業功能性角色到強調教師作為‘人的完整認識。”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有效的咨詢關系只能是典型的良好人際關系,來訪者在這種關系中,感受到被人所愛和尊重。正是以良好人際關系為媒介的基本需要滿足使得來訪者趨向健康。“師生交往以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為基礎,是‘我與‘你之間的平等對話,交往的空間是一個民主、平等、寬容和充滿活力的‘公共場域,學生將其‘受教育者的身份置于主體間性教育情境中……”不管途徑如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這個總的宗旨和理念是不會變的。
(二)主體間性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必然性
從交往模式看,心理健康教育是最符合主體間性交互式理念的教學模式。一個不停在物化學生的教師是無法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的。而試想一個認真體會“他我”的教師如何能不理解學生心中的焦慮?一個認識自我又期待認識“他我”的學生如何能不向往和他人和諧的人際關系?
從交往內容看,共情是既是主體間性的需要,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必備的技能之一。教育本身就是一種利他行為,這與共情的結果不謀而合。據近年研究,共情有從情緒感染、同情關注到觀點采擇一系列的進化過程。從主體間性心理健康教育角度看,這正是交互性主體所能、才能出現的人際關系。
從發展方向看,心理問題往往多元化和復雜化。心理問題和非心理問題并存而且彼此相互轉化,心理調適不能包攬其他所有問題的解決。從這個方面來看,主體間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人的發展和人與環境的融合,更加能夠讓人的主觀能動性在今后的生活中發揮作用。
這樣通過二者恰如其分的兼容,主體間性心理健康教育能夠達到教育主體即師生雙方的地位平等性和關系交互性,超越自我的狹窄性和局限性,從而達成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長遠目標。
三、小結
近年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模式有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心理問題咨詢以及心理疾病的預防與治療。由于人們對心理疾病危害性的認識和近年逐漸升起的防范意識,心理健康教育在學校教育中越來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無論是哪種模式,教師都需要以主體間性認識自己與學生的關系:去除掉指責與干預,在共情的前提下,使學生學會生活和認識自我。依據《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他們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充分開發他們的心理潛能,促進學生身心和諧可持續發展,為他們健康成長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礎。”一個人的思想和心理往往是密切相關的,心理健康的人更容易接受思想教育,內化為自己的信念,從而外化為自己的行為。主體間性心理健康教育確立的意義在于,使教育主體雙方,尤其是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到被接納和被包容,在這樣一種自身價值被肯定的前提之下,更好地與教師進行溝通和交流,有助于教師幫助學生解決目前的困境和問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從而促進更加良好的人格形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