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盛祥
【摘 要】本文論述徐志摩《再別康橋》思想情感的變化,提出《再別康橋》的開頭和結尾采用的是回環往復的結構形式,節奏上、意思上非常接近,都是表達出一種對母校的離別之情,然而二者之間有些細微的區別,開頭寫“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表現的是一種對母校的不舍之情,而結尾“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則是離別之中更體現出一種灑脫與自如。
【關鍵詞】徐志摩 《再別康橋》 思想情感 灑脫 變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1B-0090-02
選入高中必修一的《再別康橋》是著名作家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歷來為人稱道。這首詩創作于 1928 年,作者游歷歐洲,再訪母校,在回國的船上寫下這首詩篇。詩歌的開頭和結尾,采用的是回環往復的結構形式,節奏上非常的相似,所要表達的意思上也幾乎類同,詩歌第一節“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與最后一節“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都是表達了一種淡淡的離別之情。不過,我們若仔細再三的吟詠,就會發現同樣是離別,詩歌的開頭寫的是“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所體現的是一種普通的不舍之情,就如我們在平常生活中與人告別,通常會招手甚至擁抱,以示不忍離別之意。詩歌的結尾寫的卻是“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在詩人的揮一揮衣袖之中,貌似多了一份灑脫、釋懷的意味。那么,從“輕輕的招手”到“揮一揮衣袖”之間,作者對康橋的情感為何會有如此的變化呢?恐怕還是需要從詩歌里面去找尋答案。為了弄明白這個問題,可以試著梳理一下作者在詩歌中的思想感情變化。
一、蕩漾——內心的悸動與歡喜
詩歌總共有七節,除去開頭結尾,中間部分有五節,每一節中詩人的情感都在變化,詩歌第二節“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這一節是對母校康橋的正式描寫,寫得很有美感,宛如一幅美麗的畫卷,如果要體會其中的情感,有一個關鍵詞——蕩漾,值得注意。夕陽下,河畔的金柳,好似新娘那般美麗,倩影倒影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是如此迷人。“蕩漾”一詞,正好表現了母校的一草一木給詩人帶來的內心的悸動與歡喜。
二、甘心——深深地眷戀
隨著詩人視野的變換,詩人對母校情感也會隨之而變化。到了第三節,詩人寫道:“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在詩人的筆下,母校的一草一木不單單是美的,它還有了靈性,水底招搖的清荇,仿佛在與我告別,對我的離去便顯出濃濃的不舍。此時的作者對母校的情感進一步深化,濃縮于“甘心”一詞之中,甘心做一棵水草,表現出詩人愿意與母校的一草一木合為一體,永遠陪伴母校,這是一種何等的眷戀。
三、夢起與尋夢——母校是承載美夢的地方
可以說,在詩歌的二、三節中,“蕩漾”和“甘心”兩個詞匯,表現的是詩人對母校的情感由喜愛到眷戀的變化,然而,康橋對于作者的意義,似乎不止于此。
徐志摩曾在《吸煙與文化(牛津)》中寫道:“我的眼睛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由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可以這樣說,是康橋開啟了詩人的詩性,成就了詩人。與此同時,在康橋的求學時光中,遇見了一位風華絕代的才女林徽因,他們之間,有過一段難以忘懷的愛戀。詩人在《忘了自己》中寫道:“一生至少該有一次,為了某個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結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經擁有,甚至不求你愛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華里,遇到你”。可以說,林徽因是詩人源源不斷的靈感的源泉。他在 1923 年致梁啟超的信中說:“我將于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之人生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徐志摩把林徽因看作自己的“靈魂伴侶”,詩人寫詩的動機和目的躍然紙上。因此到了第四節,詩人寫到“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我們會發現詩人說,榆陰下的一潭五彩繽紛的水,是沉淀著的彩虹似的夢,開始由實到虛,詩人此刻懷念的不單單是那個實實在在的母校,還有與之相關的夢。這個已經沉淀的彩虹般的夢,這個夢是指曾經的理想,還是愛情,抑或僅僅是那個年少輕狂的年輕人單純求學之夢?作者雖然沒有明說,但是我們至少可以猜測出,這個夢必然是在康橋發生的,是與康橋有著緊密聯系的種種美好的記憶,關乎理想,關乎愛情,關乎他的信仰——愛、美、自由。
既然母校的種種,勾起了詩人的夢,因此詩人開始了他的尋夢歷程。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此刻的詩人,完全沉浸在自我的回憶當中,像一個孩子般,他要去找回自己的夢。找到了沒有呢?找到了。夢是那么的美好,以至于詩人情不自禁地放聲歌唱起來,可以說,此時此刻,他就像一個孩子那樣容易滿足,已經如癡如醉地沉浸在美好的夢里面了。可以說到了此處,一個“夢”字,很好地詮釋了母校對詩人的影響和詩人對母校的懷念。
總之,在這兩節詩歌中,詩人借助“夢”的發起與追尋,所體現出來的對母校的情感又有了變化,有了更進一步的升華,從眷戀變成了沉醉,因為承載著美夢的校園是最美的地方。
四、沉默——夢醒時分靜悄悄
既然是夢,就會醒來,過去的記憶再美好,終究已經成了回憶,越美的記憶,回憶起來就越是勾動人心。詩人在第六節中寫到“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等到作者從夢境中回到現實,他發現,這次是真的離別了,難舍的不單單是母校,更是曾經的夢幻般的記憶。“沉默”一詞恐怕是最能反映詩人心情的詞匯了,才子佳人最終沒能走到一起,回國后的徐志摩與陸小曼已成婚,婚后矛盾不少,并不幸福,而曾經那個引起他無限詩情的林徽因也已嫁給了梁思成,最終有情的兩人也成了好朋友。《再別康橋》就是徐志摩故地重游,看到昔日風景依舊,感到物是人非,于是甩筆寫下的佳作。正如泰戈爾后來來華時,評價他們兩個人一般“天空的蔚藍,愛上了大地的碧綠,他們之間的微風嘆了一聲,哎!”可以說,這次告別的不單單是校園,更是自己的過往,往事如風,也許也就只有“沉默”一詞,最能概括詩人此刻的心境了吧。
五、風輕云淡——對過往真正地放下
可以這么說,整首詩其實是詩人的一次靈魂的游蕩,回憶的不單單是美麗的康橋,還有伴隨母校而生的夢,夢里有理想、愛情,還有信仰。經過這么一番尋夢的旅程,詩人內心得到了滿足,放下了心中那些曾經放不下、棄不掉的所有種種,現在可以很灑脫、釋懷的與康橋告別了。正如古龍小說《楚留香之桃花傳奇》中,楚留香在離別麻衣教時,心里有個聲音在響起:“我已來過,活過,愛過——無論對任何人來說,這都已足夠。”故而,詩人最后寫到“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將離別寫得如此的云淡風輕。
【參考文獻】
[1]陳偉華.緣情而生因情而滅——試析徐志摩文學創作發生、衰竭之因[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5)
[2]張 劍.告別“理想之愛”——重讀《再別康橋》[J].文藝界(理論版),2011(12)
[3]劉盼姣.追求“愛、自由、美”——論徐志摩的創作與情感的關系[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2(10)
(責編 江月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