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語言和言語的區別開篇,探究兩者對培養語感起到作用的可實施部分,從漢語本身的特點出發,結合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的語言文字運用、詩歌等教學板塊,探討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感,最后總結出語感形成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朗讀。
關鍵詞:語感;漢語言;朗讀
在《比語感更重要的……》一文中,張春華老師指出:“要想有意識、有目標地對學生進行語感訓練,無論語音、語義,還是語法、語篇,難以產生顯著效果,也缺乏成功的教學案例。”筆者認為,語感這一概念不僅不是不可捉摸的,而且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在《唐詩三百首·序》當中,孫洙曾經說過:“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此言充分肯定了吟詠在詩詞學習中的重要作用。中國古人經過長期的探索,深諳漢語文字特點和教學規律,他們并不講什么語法,而非常重視語感的訓練。其主要的方式是通過一定的品評和玩味環節,對句子進行深層次的感知和理解,并對句子的美感進行品鑒。
在本文中,筆者姑且將“語感”中的“語”劃分為“言語感”和“語言感”。索緒爾認為:語言活動和言語活動不能混為一談。黎錦熙在《新著國語文法》中提道:“國語的用詞十分注重對心理的暢談,而對形式方面缺乏一定的關注。”意思是說漢語重在表達主體的心理感受和經驗,而忽略表達形式上是否嚴整。由此可見,言語活動中的心理領域及語言中關于語音、語義、語法、語篇的干預,可以對語感的培養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依據漢字結構規律進行識字、寫字教學以及依據漢語整體意合性、自由縮展性等特點進行的閱讀教學都是行之有效的語感培養教學,成功的實例也不在少數。
如果從漢語本身的規律出發,進行語言教學,對學生語感的培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漢字是一個獨立的意音文字體系,東漢許慎對《說文解字》命名時解釋說:“倉頡之初作書也,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漢語言教學中的識字寫字教學,如果學生在了解象形、形聲等造字法,掌握其造字規律后,方能執簡馭繁,觸類旁通,同時能夠依據規律將同類字歸在一起學習,將大大提高識字效率,為正確使用文字奠定基礎。
在語言的闡述上,語音是十分重要的表現外殼,而文字的功能在于記錄相應的語言內容,因而在《說文解字》當中,對于音義關系十分看重,經常會以一些聲音線索來表現不同字義的實際由來,這才有了因聲求義的原則。
在語言結構上,漢語不似西方語言講究嚴整的語法規則,在結構上限制較少,句式富有彈性,可以通過語境和內部的相互襯托來感悟話語意義。
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閱歷的豐富,人們的表達方式由直接到間接(此處不排除在特殊語境中成人也經常使用的直接表達方式),詞匯的逐漸豐富,語氣的變化,交流技巧的使用,讓語言越來越多姿多彩,這些變化都是人們后天習得的結果,不是與生俱來的。
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加強對語感的培養和積累,進而形成良好的語文學習行為和習慣。郭沫若學者曾經說過:大凡一個作家或詩人總要有對于言語的敏感。而語感這東西雖然有著很深層次的韻味,但是卻難以闡述出來。
葉圣陶先生說過:在語言文字的訓練過程中,語感訓練屬于十分重要的內容,而訓練語感最重要的方法在于朗讀。程少堂曾經說:在語文教學的本質內容上,閱讀是核心,也應當是整個語文教學的主要方法,只有閱讀進去了,才能真正了解作品的韻味和含義,并與作者的實際情感相碰觸,將文章的深刻寓意實時地彰顯出來。曾國藩說:“如果不能高聲朗讀,將很難凸顯其雄偉的氣魄,如果不能仔細地閱讀,則不能了解文章的深層次趣味。”因此,新時期的語言教學,必然需要加強閱讀。人們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作品的獨特魅力,獲得深層次的情感體驗和心靈感觸。
誦讀,可以幫助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感知,這種方式不在于分析語言的構成和搭配,重點是從整體把握語言在具體語境中的特定含義。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朗讀,如大聲朗讀、分角色朗讀、默讀及變換語調、語速、語氣的對比朗讀。
當然,并不是說讀出聲音就是朗讀,朗讀需要有感情,有條理,從容自然,抑揚頓挫,不能呆板單調,矯揉造作。朱熹的辦法或許能為我們提供借鑒:“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我們可以指導學生進行有效朗讀,如建議學生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同時要掌握朗讀所需要的表達技巧;在朗讀的過程中,需要注意整體句子當中的停頓以及聲音的輕快和高低。
漢語行文是著眼整體遣詞造句、布局謀篇。“字之精神,寄于句,句之精神,寄于篇章。”元代程端禮曾經說過:要“既于大段中看篇法,又于大段中分小段看章法,又于章法中看句法,句法中看字法,則作者之心不能逃矣。”在朗讀中品悟是升華對文本的理解,也是讀者與作者進行交流的途徑。作者的心聲通過讀者的有聲有色地朗讀而變得具體生動起來,作者的情感通過讀者的品味而延伸開去。
盡管語感教學的重要作用和意義早就被人們所認識,我們亦不能任意夸大它的作用,把它看作“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語感教學只是漢語言教學的方式之一,不是唯一性的,且迄今為止語感教學的科學模式尚未形成,也缺乏一個明確的衡量其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標準,這有待于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張春華.比語感更重要的……[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4,5.
[2]江南,王躍平.語言文字應用專題研究——邏輯與修辭[M].人民日報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
狄潛,江蘇省溧陽市,溧陽市南渡高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