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生的德育教育是學校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對小學生的成長起著主導作用。但伴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小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特點越來越凸顯出來,尤其是對農村小學生個性發展的沖擊力更為嚴重。本文主要針對新時期農村小學的德育教育現狀進行了具體分析,同時針對德育問題所采取的促進小學生個性發展的對策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農村小學生;德育教育;個性發展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新時期農村學校德育教育也受到了網絡信息革新的沖擊。隨著社會的進步,小學生的個性化需求越來越強烈,小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需求與傳統的德育教育背道而馳。因此,新時期必須把小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作為根本,轉換以往的灌輸式的德育教育。
一、 當前農村小學生德育教育現狀
在網絡信息時代的大背景下,目前的農村小學生德育教育工作雖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在當前的德育教育方式下小學生的個性發展也呈現出了較為突出的時代特點。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問題也是存在的。
(一) 家庭德育教育缺失,忽視小學生的個性培養
在我國,農村家庭對孩子個性發展的重視程度較低。農村大量留守兒童的存在導致學校的德育教育無法得到延續。小學德育教育采取的是灌輸式的傳授道德知識,培養乖巧聽話懂事的孩子,然而忽視了小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小學時期的德育教育關乎孩子一生,單純的學校教育并不能實現塑造小學生完美人格的目標。一些農村家長認為孩子只要在學校好好接受教育就可以了,這種錯誤的觀念把家庭和社會排除在小學生德育教育平臺之外。另外,學校教育中傳統的德育方式就是注重說法教育,榜樣示范,品德評價等,單純的進行傳授,忽視小學生的自我意識,使他們越來越不能進行主動學習實現自我教育。學校單純傳統的德育教育,在當今社會整體道德水平停滯不前甚至不斷下滑的情況下根本無法取得成效。
(二) 德育內容缺乏創新,忽略了小學生的認知能力
傳統的德育教育理念長期以來一直影響著學校德育教育的內容。小學生的學校教育過多強調的是學習文化知識,忽視小學生的道德文明教育,忽視培養學生的個性心理品質和道德素養。一些學校的德育教育內容過于抽象,不適合小學生的道德需求。農村學校德育教育忽視了學生的認知能力,德育教育的內容多為高層次的理論性較強的德育知識,小學生現有的認知能力無法接受。說教式的德育教育忽略了小學生個性化的認知特點和能力,這也是當前農村小學生德育教育面臨的最大的問題之一。
(三) 單一的德育教育評價標準以及隔代教育影響著農村小學生的個性發展
當前的中國農村存在著特殊的家庭教育方式——隔代教育。隔代教育對孩子的影響較為特殊,現實的問題是學校付出了更多的關愛和教育,但是由于孩子幼小的心靈已經受到傷害,得不到情感滿足和慰藉的心理將對孩子的一生產生巨大的影響,有甚者可能發展成問題兒童、問題學生,出現人性扭曲的現象。另外農村小學德育教育往往存在側重于教學,忽略了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需求,這也是問題所在。
傳統的德育評價標準:一是能否達到教育目標的標準,即要學習成績好、要聽話順從,然而個性的、富有想象力的、有思想的孩子往往得不到肯定。二是德育評價多是被動的他人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不被重視。三是德育評價為的是選拔出所謂的好學生,這是應試教育的產物,不能針對學生個性進行科學公正的評價,不利于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二、 以德育為載體,促進農村小學生個性發展的建議
為了更好地解決農村小學德育教育所面臨的問題,我們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 改變觀念,構建學校、社會、家庭一體化的德育教育網絡
小學生德育教育需要家庭學校等多方面的支持和配合才能實現其教育的目標。首先是家庭教育,家作為學生的第一所學校,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家庭的德育環境對小學生個性發展的影響是最重要的,在孩子的小學階段為其提供一個溫馨和睦的家庭環境有助于培養孩子健康的個性。德育教育需要家庭的更多支持和支撐。所以家長需要做的是與孩子進行有效的交流及時的溝通,更多的在乎孩子的內心世界變化,滿足必要的心理需求,這樣更有利于小孩健康個性的培育。另外,學校不單單要對小學生進行灌輸式的德育教育,把德育教育搬到課堂上滲透到教材里,應用到實踐中。努力采用暗示教育,幫助學生主動地、個性化地正確自我評價,繼而控制自我、實現自我,實現教育的目的。
(二) 更新德育教育內容,設立適合小學生個性的德育教育目標
當前的農村德育教育內容過于簡單,缺乏層次性,所以出現了與小學生實際生活相脫節的現象。改變這種現象需要學校不要設立過高的德育目標,不能簡單的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實現共產主義的教育目標過于表面化,需要考慮人的基本道德需求設立與小學生認知水平相適應的德育。擺脫簡單的說教式的德育教育方式,更有利于小學生個性發展。對于有個性的小學生要進行符合實際的德育教育,摒棄那些高談闊論的政治化內容,聯系實際,注重創新,更好的促進德育教育目標的實現。在對農村小學生實施德育的過程中,需要根據農村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制定德育內容,改變教育方式,利用理論聯系實際充分的把德育教育運用到生活學習中,轉變小學生被動的接受教育的位置,鼓勵他們主動的學習體驗,滲透式的開展德育教育,根據不同學生差異的個性認知能力,在小學階段就打好德育教育的基礎,達到道德內化的目的,促進小學生的個性發展。
(三) 創新促進個性發展的教育模式豐富德育評價標準
德育教育必須把學生的個性發展放在首位。努力創新教育新模式。在更新德育內容的基礎上,構建新的德育體系、評價標準等,逐步培養小學生能夠正確的認識世界認識自我的能力,全面促進小學生個性的發展。在小學生個性教育發展教育模式的創新上,有針對性地構建教學模式、實踐模式。
參考文獻:
[1]趙彩蕓.淺析農村小學生個性發展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J].學周刊,2015(28).
[2]王慧,劉明明.用德育發展理念引領農村小學生個性發展[J].中華少年,2016(04).
作者簡介:
周鳳平,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老君坡鎮謝岔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