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摘 要 本文首先介紹自主性學習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然后對自主性學習課堂的觀摩做簡要闡述,并根據查閱的資料和自己的理解就完善自主課堂提出:緊扣復習課特點,抓住學生易錯點展開教學和合理適時的引導、提高自主性學習的效果兩個建議。
關鍵詞 自主課堂 引導 探索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12.056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teaching mode of autonomous learning theory, and then the autonomous learning classroom observation described, and according to the data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ir own perfect independent classroom put forward: closely review class characteristics, grasp the students' teaching and reasonable error prone points timely guidance, improve the learning effect two suggestions.
Keywords autonomous classroom; guidance; exploration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說人們都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和探索者,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則體現的更為強烈。根據青少年的這一心理特點,《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新課標》)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我們不禁思考,為什么《新課標》將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的地位體現的如此重要呢?在對于的數學教學研究中,我們對教師“怎樣教”研究的成果頗為豐富,然而對學生應該“怎樣學”卻體現出了一種可怕的“忽略”,忽略學生的學習方法的研究就是我們避開了學生為學習主體的這一原則。教師的任何教學方法和策略都應圍繞著學生而展開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新課標》要求我們應該引導學生積極的自主探索和大膽的合作交流,這同時也應該是我們在教學改革中應該重視的技能。因此,為了培育能適應社會發展的全能型人才,在課堂中,教師應該起到引導者的作用,適當地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為學生提供可以探究的學習環境,讓學生主動參與觀察、提出猜測、驗證猜測和推理的過程。學生只有通過自主性學習,才能將教師傳授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經驗。自主性教學就是在教師的啟發下,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形式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來解釋疑嘗試活動。
1 自主性學習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
1.1 以人本主義為理論基礎
人本主義教育理論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認識體系之一。人本主義心理學源于20世界60年代對當時學校教育的不滿意。當時的美國教育重視科學技術而疏忽了人文社會,工業和科技的高速發展使得當時社會更加追求利益和效率。壓制了人們內心的批判和反對,使得社會變成了“單向度的社會”。人文主義心理學就順勢出現,人文主義呼呼進行教育改革,形成一種新的教育思潮。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的心理學家羅杰斯。羅杰斯倡導有意義學習,羅杰斯把有意義學習分為四要素:(1)學習具有個人參與的性質,即整個人(包括情感和認知)都參與學習活動;(2)學習活動是自我發起的;(3)學習是具有滲透性的,學生會通過學習發生行為、態度甚至個性的改變;(4)學習是由學生進行自我進行評價的。羅杰斯更注重“以學習者為中心”。羅杰斯的學習理論是自主性學習的重要理論來源,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2 以建構主義為理論基礎
建構主義的基本觀點分為:知識觀、學習觀和教學觀。(1)知識觀。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映而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解釋和假設,隨著人們對世界的不斷認識而加深并不斷提出新的解釋和假設。(2)學習觀。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體系的一種過程。學生不應該被動的接受知識,而是應主動地追求知識的建構。學習者應該根據自己的學習經驗將外部受到的信息進行有選擇性的加工處理演變成為自己的知識體系。(3)教學觀。建構主義認為教學者應該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及經驗作為新的知識的建構點從而編織新的知識網。教學不應只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加工。建構主義的理論是自主性學習的理論基礎,為自主性學習模式的建立提供了可能性。
2 觀摩自主性學習課堂的感悟
這些天來,筆者有幸聆聽了A市XX中心學校余老師的關于自主性教學的數學課堂,這對于我們研究學習者來說無疑是一次很好的實踐性的學習機會。通過觀察,個人感覺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來的積極性是很明顯的,學生也在積極參與課堂。余老師的創新在教學研究中是值得欽佩的,第一次聽課的內容是四則運算,第二節課的內容估算,兩節課都是復習課,在課上,有兩位“小老師”。這兩位小老師據余老師介紹是班上的同學自愿報名的基礎上再進行輪流的機制選出來的,通過觀察課堂,小老師在課堂上起到的可能并不是主導的作用,但是擔任小老師的學生在臨場應變和口語表達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鍛煉,在余老師班上有幾位同學的表現讓我印象很深,雖然說不出來名字,但是他們的表現值得稱贊,他們的總結概括能力很棒!語言表達能力也很棒!筆者認為這和余老師長期進行自主性學習的探究和實踐是分不開的,真正達到了學科間的融合。
3 提高自主性學習課堂效率的建議endprint
3.1 緊扣復習課特點,抓住學生易錯點展開教學
筆者一共在十里中心學校聽了兩節課,這兩節課都是復習課,復習課的目的是知識的歸納整理和知識的遷移訓練,復習不是簡單重復已經學得的知識點,它最終目的在于培養和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復習過程中,要加強知識的遷移訓練,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余老師的課堂有“預學認知”的環節,筆者建議老師可以在已掌握學生預習的程度上,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出學生的易錯點和重難點,在課堂上直接選擇有針對的例題進行訓練,以此提高課堂效率。
3.2 合理適時引導,提高自主性學習的效果
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自主性教學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但這并不意味著讓學生盲目地進行無目的探究,這少不了教師的組織和引導。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如果缺乏教師適當的引導和幫助,學生的探究活動往往很難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具體來說,在自主性學習教學中教師應當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3.2.1 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
很多教師是希望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但是在具體實施中,又會“不由自主”的干涉到學生。教師應該相信學生的能力,大膽放手,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但這也并不代表教師在課堂上完全任由學生主導,教師仍是課堂的領航人,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空間。
3.2.2 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
學生的思維過程的激發是需要時間的過程的,在教師備課時,教師應該結合每一個環節內容的特點,再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合理安排時間,不要為了形式而設定每一個環節,要真正考慮到學生的思維訓練的效果達到最優。但是,一節課的時間只有45分鐘,如何利用好這短短45分鐘也是教師們在備課時不可忽略的重要一點,在筆者所觀察到的課堂上,學生在自由交流和成果展示的過程中運用了大量的時間,而教師的指導總體占用時間較少。自主學習固然鼓勵學生多維度交流,但是如果把大量時間用在學生討論和交流上,況且筆者發現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很多學生是提前一天就在家里準備好交流的內容,在課堂上,學生們都是將在家里準備的內容直接抄寫在小黑板上,這樣看來,讓學生從交流中得到思維的啟發和擴展這一效果就不明顯,更像是趨于形式。在筆者看來,合理安排好課堂上的每一環節也是極為重要的。
3.2.3 適時的進行自主性學習的評價
教育評價是教學環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布魯姆曾在其著作《教育評價》一書中寫道:“據我看來,評價乃是系統的收集證據用以確定學習者實際上發生了某些變化,確定學生個體變化的數量或程度。”系統的評價了學生的變化后,才能更加具體的為學生更精確地作出下一階段學習計劃。在筆者觀察到的課堂中,教育評價這一環節可以說是完全被省略掉的,自主學習的課堂與傳統課堂相比,教師更難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適時的評價是了解學生掌握知識點的有效途徑之一,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和課后兩個時間段提取合理的時間進行教學評價。
總之,自主性學習是教學改革的新課題,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探索思考,把這種理念通過教學實踐真正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只要我們在教學中,讓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究,放手讓學生自己獲得充分體驗,相信我們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一定能逐步達到最佳的境界,促進學生自由、充分、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 葉瀾.教育概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 范建芬.人本化教育思潮引導自主學習模式[D].蘇州大學,2008.
[3] 王軻.網絡環境下中學生自主性學習策略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6.
[4] 楊珍.高三數學自主性復習的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3.
[5] 孟慶男.基于自主性學習的教學模式[J].課程、教材、教法,2006(2).
[6] 華建新.自主性學習的特征與學習方法[J].中國遠程教育,2001(4).
[7] 鄭敏.自主性學習的緣起和發展[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3).
[8] 郭采琴.自主性學習的特征及條件的建構[J].雁北師范學院學報,200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