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其超
摘 要:俗話說: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德育先行。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校本化實施是促進課程發展,提高課程實施時效性的必然要求,其過程是一個學校豐富、發展并富有個性化的課程實踐過程。而在其課程校本化的過程中也會遇到一些實施上的問題。本文就以品德與社會校本化實施的特征與策略來對校本化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校本化問題;探討
以校為本的課程開發包含兩層含義:一是使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校本化、個性化,即學校和教師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使之更符合本校和本校學生的特點和需要;而是學校設計開發新的課程,即學校在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的評估,并充分考慮當地區和學校課程資源的基礎上,開發旨在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的、多樣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簡言之,校本課程就是在我們老師和學生身邊的課程,是屬于學校老師和學生自己的課程。所以我們將探討品德與社會課程校本化實施過程中的基本特征和策略,希望能對很多學校這門課目校本化存在的一些問題有所幫助。
一、品德與社會課程校本化實施的基本特征
(一)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
品德與社會課程校本化的實施特征之一就是尊重學生的社會生活經驗,促進學生以品德形成為核心的社會性發展的教學價值追求過程。具體表現為:
1.把學生作為課程教學的核心。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的一門課程。學生不僅是受教育的對象,其本身具有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還是教師教學課程中最好的教學資源。教師應該積極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善于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去學習。教師還可以選取學生體驗中最具代表性的、典型的事例把它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源,讓同學們去分析、討論,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例如,五年級下冊的課題“生活中的快樂”學生們平時在生活中都體會到哪些快樂?為什么這些事情可以讓人快樂。學生們的個人體驗就是最好的教學資源。只有讓學生們自己說出他的快樂是什么,讓大家共同去體會才能達到教學的目的。而不是空洞的傳授書本上的內容。
2.以學定教。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的內容標準規定的是各個年級不同的年齡段的學生要達成的共同學習要求。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不同的個體,再加上因為地域不同造成的每個學生的得知識基礎、生活經驗和認知上的不同。所以教師在教學時要根據學生的需求來制定教學目標,設計課堂教學活動。根據學生的需求是指教師要充分考慮到每個學生本身存在的差異性來分析他們的需要性,來達到教育意義。正如首都師范大學徐玉珍教授所說的“校本化課程的實施需要學校教師個體和集體在國家課程的要求和一個個有差異的、有血有肉的個體學生的學習需求之間搭建一座座合乎社會需求的課程與教學的橋梁”。
(二)常態化
常態化就是把這門課程上得像“家常課”一樣。教學內容適度,教學目標小而具體,沒有那些過于飽滿的知識傳授,花樣百出的教學模式,有的只是具有普遍性和適用性教學方法,能夠具有推廣性和能夠為他人所用。教學環節簡練,學習活動精煉。教學活動中具有教師為學生引導的和指引的空間。
二、品德與社會課程校本化實施的基本策略
(一)教師角色重建
前面提到,品德與社會課程校本化實施的核心是學生,就是教師幫助學生通過學習這門課程能夠參與社會、學會做人,促進學生生命健康成長為前提和基礎的。所以,這其中對老師的內涵和教育技能有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教師進行角色重建。
1.備課要從學生出發。教師在進行教學之前要明白在這堂課上學生需要什么,會想知道什么,根據學生的需求去備課,建立課程與學生之間的聯系。比如在講到“不屈的中國人”這一單元時,學生們可能對中國的歷史不了解,教材上的內容可能就是截取一些典型的事例來突出表現中國人不屈的精神,教師就應該有針對性的去準備相應的知識內容,讓學生能夠充分的了解中國人不屈的歷史。
2.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遇到觀點性話題的討論時,教師要耐心了解學生的觀念是什么,與我們正確的價值觀念有哪些沖突,教師應該怎么樣正確的去引導?借機了解學生們對待事情的方式和看法,循序漸進的去引導學生調整他們一些錯誤和扭曲的觀念。
(二)教材的校本化解讀
校本化解讀教材是課程校本化實施的前提和基礎,教材是課程與學生之間的橋梁,是實現課程目標的工具,每個執教者要能夠對教材做出個性化并富有創造性的理解。舉例來說,“來自不同家鄉的文化瑰寶”是品德與社會(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家鄉,我為你驕傲”當中的主題,教材通過不同家鄉的文化瑰寶,如兵馬俑、唐三彩、馬踏飛燕等,讓學生們感受到了傳統民族文化的偉大。除了這些民族和世界的文化之外,教材就可以通過地域的不同引進當地家鄉的文化,讓學生們對自己家鄉的文化也有更深層次的了解,為自己家鄉文化自豪。
三、結語
總之,執教者要根據品德與社會教材提供的話題或范圍,圍繞著教學主題目標,有目的性的、自主的開發和利用校本化課程資源,對教材做出校本化的解讀和實施,有效的達成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吳天祥.淺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的有效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7(23).
[2]陳維道,尹章林.課堂即時錄入激發愛國語言活力綜合性研究——以品德與社會整合觀后感作文為例[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7(16).
[3]陳妙洪.多情境互動打開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新世界[J].基礎教育研究,2017(16).
[4]聶虹.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學分析[J].考試周刊,2017(74).
[5]宋奇枝.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現狀與發展[J].小學生(中旬刊),2017(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