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福
摘 要:步入初三階段后,由于學生面臨沉重的學習壓力,課業負擔重。而變革落后的教學模式,運用新穎獨特的教學手段,認真地分析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狀況,促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取得進步,成為初三數學教師的重要職責。為此,在初三階段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巧妙地運用各種有效的教學策略,善于運用切實可行的教學方式,設計“合作、展示、反饋”的教學環節,促使師生的交流與合作,切實了解到所有學生的學習水平,以推動課堂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
關鍵詞:初三數學;課堂;合作;展示;反饋
課堂本身就應該是充滿活力的動態課堂,而教師如果僅僅運用死板的教學方式,是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另外一刀切的教學模式,也嚴重束縛著課堂教學的前進和發展,影響著課堂教學形式的變革,所以,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策略,成為目前新課改下廣大一線教育者研究的重要課題。作為初三的數學教師要領會新課改的教學理念,針對初三這一特殊階段的實際情況,結合教學內容,進行“合作、展示、反饋”的探究,采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同時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遇到的各種問題,根據捕捉到的信息進行教學反饋,并進行有計劃性、目的性的教學活動,從而提升初三數學的課堂效果。本文結合初三數學課堂的教學實踐,就如進行“合作、展示、反饋”,實施如下的分析。
一、構建合作探究的課堂氣氛,引領學生進行主動合作
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能賦予課堂無限的生機和活力,讓課堂煥
發出閃閃發光的色彩,而以小組為單位的合作模式,能有效地推動課堂教學的發展,能帶領學生進行主動的學習和探究,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初三數學教師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各種形式的合作交流,遵循新課標的發展方向,讓學生認識到合作交流的現實意義,引導學生在合作交流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促使學生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從而讓合作的意識深深扎進學生的心理。比如,在講解“分解因式法”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時,教師在組織小組交流時,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小組合作交流中,找出整式乘法的幾種形式,即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然后提出問題:整式乘法與因式分解的關系,在小組內展開討論,讓學生選取代表,說一說小組成員研究的結果,找出兩者之間的聯系,搭建知識的橋梁,從而讓學生更高效地學習數學知識,掌握數學技能,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下,學生之間可以相互學習,提高總結問題的能力,從而也認識合作的重要性,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
二、創設開放性的展示平臺,促使學生創新思維的碰撞
在經歷合作學習后,學生的發散思維得到提高,相應的學生的智慧和才智也在不斷地提升,為此,在教學中,初三數學教師要結合學生合作的結果,為學生創設開放性的展示平臺,讓學生在展示個人才藝的過程中,與其他學生進行意見的交流,凝聚群體的智慧,集中解決數學學習中的突出問題,實現創新思維的碰撞,從而生成新的數學知識,進而提高學生分析數學問題的能力。比如,在學生學習完“分解因式法”這節課的內容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幾個不同的例題,像:(1)3x2-3x= (2)ma+mb+mc= (3)m2-16= (4)x2-6x+9= 這幾道計算題,讓每小組的學生進行討論,接著小組隨機展示成果,這里教師必須要求學生圍繞所要展示的題目,從解題思路、各種不同的方法、答題技巧和規律等方面進行展示,力求充分展示出提公因式法和完全平方公式、平方差公式,學生在解答此類題的過程中,互相補充、互通有無,思維真正碰撞在一起。
三、結合合作、展示信息實施教學反饋,整合課堂教學資源
初三數學課堂需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特征和發展規律。面對學生的合作交流,展示才智,發現學生在學習數學中遇到的困惑,及時跟進學生的學習情況,得到有效的反饋信息,實現教學資源的整合,從而誘發學生的積極思考和探究。仍然以上述訓練題目為例,教師在學生展示的過程中,發現有的學生不知道如何找尋公因式,在解答(1)(2)題時,不知所措,這時教師就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數學資源的整合,學會觀察例題,找到每個單項式中所包含的共同的字母,面對(3)(4)題時,學生的思維嚴重受阻,此時教師必須調整教學思路,引出平方差以及完全平方公式,保證適時互動,促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實踐和運用。
總而言之,初三階段數學知識的學習是一個回顧、總結、遷移的過程,教師要利用上述有效的教學方式,為學生營造合作探究的良好氛圍,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交流與合作,然后為學生提供展示個人智慧的舞臺,讓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的知識,進行知識的回憶和歸納,在此過程中,教師了解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程度,及時進行反饋,彌補教學中的盲點和誤區,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采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進行啟發,實現數學知識的升華,從而生成良性的課堂循環。
參考文獻:
[1]羅傳江.優化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設計,提高初三復習的教學效率[J].現代閱讀,2016(23):104-105.
[2]宋文龍.共享“展示、合作反饋”資源,提高初中數學的課堂教學效率[J].中學教學參考,2017(8):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