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一品
摘 要:“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學有了新的活力和生機,同時也伴隨著一定的挑戰。在此環境下,高校教育要順應時代背景,開展教學改革,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教學;教師;學生
一、高校教學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機遇
(一)教學模式逐漸開放
現今的高校課堂形式一直沿用傳統的班級授課模式,這種教學組織形式雖然能夠讓教師更好的完成課程任務,便于管理。但是其不足之處也較為明顯,課堂上的模式過于死板僵硬,理論指導較多,實踐性不強,這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形成一定的阻礙,也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增強。學生在此種教學組織形式下,因為理論和實踐不能協調統一,因此更談不上創新能力的培養。但是“互聯網+”的提出讓高校教學模式由封閉逐漸轉向開放,學生能夠以互聯網的形式了解更多的相關信息。
(二)學生主體地位得到提升,主觀能動性提高
高校學生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能夠利用網絡媒體及逆行學生,學生的傳統學習方式和觀念發生轉變。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也得到增強,自學能力也得普遍提升。相應的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學習趣味性和積極性充分被調動起來。利用這些網絡媒體功能,學生的知識面得到拓寬,他們能夠學到課本上所沒有的擴充知識,問題解決的思路和方法也得到拓寬。學生可以利用網絡平臺、論壇等系統與其他同學進行學業上的交流,團隊協作能力也會得到增強。
(三)便于建立教師教學評價體系
“互聯網+”時代的來臨,促使高校在教學管理上做出一系列改變。高校利用網絡媒體建立了網上評教系統,這是促進教師發展,師生互動的一個有效平臺。在互聯網上學生可以對教授自己學科的教師進行評價,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評價,反思自己的教學活動,在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上進行調整,這樣教師的專業技術水平就會得到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性因為該平臺的建立也會有所增強。并且教師也可以通過該平臺對學校的行政部門和領導進行評分,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高校監管部門可以通過該平臺,對高校的發展和教育教學活動進行監控和評價,促進高校、教師和學生的良性發展。
二、高校教學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面臨的新挑戰
(一)教師教學工作面臨的新挑戰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塑造自身健康的人格,發展各項能力,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主動愛護學生,傳授學生專業知識,用自身的人格魅力熏陶學生。但現今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學生的育人功能正逐漸被弱化,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更多的是信息以及知識的交互,高校中的一些學生自身不夠主動,在遇到問題時沒有正確的判斷,往往在犯錯。在此背景下,如何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是現今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二)學生學習面臨的新挑戰
高校傳統的教學中,都有固定的教材和知識體系,學生面對的知識量是固定的,復雜程度也較低。教師在教授過程中,往往都是引導學生不斷鞏固知識加深思考,并持續性地聯系。當問題出現時,會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出現新問題時,再去學習。但是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當有問題出現在學生面前,學生能夠通過查找網上的各種信息,獲取各種各樣的解決問題的方式和方法,這樣學生就不會獨立的去思考問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的發展就會受到阻礙。如此,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能力勢必會下降。
(三)教學模式面臨的新挑戰
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提升,網絡信息化也在高校的各項教學工作中普及開來。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受到互聯網的影響也日益加深,學生利用網絡新媒體進行網上學習,查找相關的學習信息,查找問題的解決方式和答案。教師所講授的知識通過上網也都能查找出來。在此背景下就出現了一種需要我們反思的現象,高校教學課堂上認真聽講的學生越來越少,教師提出問題時,很少學生會去相應,師生之間的互動越來越少。互聯網+時代的來臨給學生和教師在某些方面都有一些便利之處,這對傳統教學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
三、“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校教學創新路徑
(一)轉變傳統教學觀念
互聯網+時代的來臨使得教師的地位發生了轉變,教師由傳統的單純教學轉變為引導學生學習,學生們的學習主要是以自學為主。教師的角色也有所變化,傳統教育將教師定義為傳道受業者,現今的環境要求教師轉變為課程的設計者,學生的向導,專業的研究者和開發者?,F今的大環境要求教師應該將知識和信息轉變為學生的智慧。
(二)學生要轉變學習方式
學生傳統的學習方式基本都是掌握和接受教師教授的知識,往往不去注重知識的探索和發現。學生以這樣的學習方式學習,單純的只是學習書本知識和教師的間接知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索能力都沒有得到發展。所以高校大學生應該在學習中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的去發現問題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進行學習的時候,應當利用互聯網建立討論小組,這樣有利于學生加強團隊協作的能力,學習效果也會增強。
(三)高校要轉變教育理念
高校教學資源因為互聯網+的出現而逐漸變得均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空間和時間上也都不再受限。雖然“互聯網+”為高校的發展形成了技術基礎,學生可以在高校建立的各種網絡系統基礎上,可以自主選課。學校的優質資源課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在其他高校間流通。高校教學應當充分結合互聯網技術。挖掘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這樣才能全面提升教學質量,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人才。
參考文獻:
[1]周逸.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教育模式探索[J].信息與電腦,2015(23):187-188.
[2]李斐,黃明東.慕課帶給高校的機遇與挑戰[J].中國高等教育,2016(7):22-26.
[3]王秋月.慕課,微課與翻轉課堂的實質及其應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6(8):15-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