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德教育的應有之義就是“感恩教育”。受到諸多因素的干擾,在以往道德教育的具體實施過程中,對于“感恩教育”,往往有意無意地弱化和忽視,使“感恩”沒有成為眾多青少年自覺自愿的行動。正因如此,對未成年人進行感恩教育勢在必行。感恩既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需要,也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美德。感恩教育有利于培養小學生健康的人格,在走向社會后,能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在德育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有利于學生從小樹立感恩意識,懂得知恩、報恩、施恩。只有懂得感恩,孩子長大以后,才會懂得報答父母,關心他人,與人和諧相處,用實際行動回報社會,促進孩子健康的成長。
關鍵詞:德育教學;感恩教育;感恩情懷
目前,我國獨生子女家庭越來越多,一些獨生子女在家庭中嬌生慣養,許多家長只知道寵愛孩子,對孩子學習和日常生活關心備至,卻不懂得怎樣指導孩子學會感恩,導致當今社會許多孩子都以自我為中心,個性獨特,不懂得感恩。感恩是從古至今的一種美德,在小學德育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引導學生學會感恩,有利于增強學生感恩意識,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一、 結合教材內容,滲透感恩意識
從特色課文入手,引導學生珍愛親情、學會感恩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過別人關心和幫助的經歷,尤其是父母的關心和幫助,同學的關心和幫助,兄弟姐妹的關心和幫助,親戚的關心和幫助,老師的關心和幫助等等。然而,當今社會,由于獨生子女家庭越來越多,許多家庭中的孩子,在家里備受關愛,在他們接受關心和幫助的時候,卻沒有意識到這種關心和幫助的溫暖,反之,造成了一些孩子性格獨特,自私自利,不懂得關心和幫助別人。之所以有這種現象發生,既有社會因素,也有家庭因素,同時,還有教育的缺失因素。小學德育教學,教學內容中包含著許多人文色彩,小學教師在德育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有利于學生從小樹立感恩意識,懂得知恩、報恩、施恩。因此,小學教師在德育教學中要學會巧妙地通過課文講解,增強學生的感恩意識,提高學生的觀察力和感受力,讓學生們通過學習,意識到別人對自己的付出,并學會報答他人,學會感恩。
在小學德育課堂中,小學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內容,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引導學生進行情感體驗,幫助學生懂得知恩、感恩、施恩。只有知恩,才能圖報。要幫助學生懂得感什么恩,讓學生明白對誰感恩。引導學生通過課文中的細致描述,感受事件的意義,進而感知父母之恩、親情之恩、社會之恩。同時引導學生閱讀一些有意義有價值的課外讀物,都能夠通過人物、景物、事件等等,讓學生感受親情的溫暖,感知大自然之恩,在朗讀中體驗恩情,感受祖國的燦爛文化,沒有情感體驗,感恩教育就很難獲得成功。因此,只有增強學生的感恩記憶,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才有利于增強學生感恩意識,感悟恩情。學過課文之后,同學們對于母愛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幼小的心靈受到熏陶,在生活中,就會用一顆感恩的心去面對生活。由此可見,在課堂教學中,利用教材內容引導學生體味感恩,有利于讓學生學會感恩。
二、 根據教學內容,夯實感恩體驗
在小學德育教學中,感恩教育要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感恩教育不應該脫離生活,如果脫離生活,感恩教育就變成了空話、套話。因此,小學教師應善于發現教材內容與生活的連接點,推進感恩教育的落實。小學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舉行感恩活動。指導學生回家后尋找一些關于母愛的文章,到網上搜集一些歌頌母愛的美文詩詞,并引導學生每天回家后,為媽媽送上一句溫馨的祝福或擁抱,或者為媽媽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感恩母愛,回報母愛。教師還可帶領學生開展“難忘師恩”教育活動,并讓每一位同學講一講老師感動你的一些事情,創設一些場景,讓學生上臺表演,感受氣氛,并引導學生平時多為其他學科老師倒杯水、捶捶背等;營造濃濃的師生氛圍,讓學生感受師生之情。另外,在教學過程中,如果遇到一些節假日,如:婦女節、植樹節、勞動節、母親節、父親節、重陽節等,筆者結合具體節日,帶領學生開展感恩活動,在植樹節感恩自然,學會環保,在母親節、父親節,讓學生學會感恩父親母親,在重陽節,引導學生關懷老人,回到家里為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爺姥姥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或者送上一件自己親手做的小禮物作為祝福等。感恩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小學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中豐富的教學資源,利用節假日,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滲透,幫助學生學會感恩,健康成長。
德育教材感恩資源有很多,感恩自然,感恩父母,感恩社會,感恩親情,感恩教師等等。德育教材感恩資源大多文質兼美,在細節的刻畫中,蘊含著深厚飽滿的情感,許多教材內容和生活緊密貼切,很容易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所以,在講授這些課文時,教師要引領學生去體驗,去感悟,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新課標要求小學德育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多種方式,喚醒學生的情感,在學習和生活中獲得健康美好的心理體驗。
三、 創設情景,分享經歷,激發學生感恩情懷
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感情都比較豐富,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有利于調動學生的情緒,促進學生感悟人物精神形象,感悟生活中點點滴滴的愛。如筆者在教學《歌唱二小放牛郎》時,使用多媒體營造悲傷的感情基調,通過音樂的渲染,讓憂傷的旋律撞擊學生心靈,讓學生在音樂中有所觸動,有感而發,在此基礎上再展開教學。這樣,學生對于教學內容有了更深層次的感情理解,在感悟人物精神形象的同時,學會珍惜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對社會,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油然而生。創設感恩情景,更有利于激發學生樹立感恩意識,增強感恩情懷。在教學過程中,小學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創設情景,滲透感恩意識。通過課文講解,讓學生們回憶自己第一次的某些人生經歷,并說說什么樣的感情經歷最難忘。此時,多名學生分享了自己的經歷,有的學生說:“我在第一次唱歌時,學得比其他同學慢,一直找不著調子,老師耐心地教我;”有的同學說:“我在第一次上臺跳舞時,把鞋子甩丟了,同學小麗還鼓勵我,讓我愉快地完成了舞蹈表演”;有的同學說:“我第一次玩旱冰鞋,爸爸扶著我,還鼓勵我男子漢要堅強”;有的同學說:“我第一天上學,媽媽給我買了新衣服”等等。在回憶自己“第一次”時,總能找到值得感恩的事情,通過回憶第一次,同學們深深地體會到了師生情,父子情,同學情等等,得到了良好的感恩教育。
四、 結語
只有知恩、感恩,才會懂得報恩。在德育教學中,要在潛移默化中滲透感恩教育,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懂得感恩,學會感恩,增強感恩意識,懷著一顆感恩的心面對未來的生活。
參考文獻:
[1]王律言.小學感恩教育實踐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2.
[2]呂紅英.廣州市天河區小學生感恩教育的現狀及反思[D].四川師范大學,2011.
[3]陳麗.小學生感恩教育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16.
[4]梁菲菲.小學生感恩教育的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D].魯東大學,2015.
[5]杜叢穎.小學感恩教育現狀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
[6]代彤洲.淺議在新形勢下如何加強青少年感恩教育的時效性[J].學周刊,2013(35).
[7]馮礦偉.新課改背景下中小學感恩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文學教育(上),2013(02).
[8]尚艷霞.嘗試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感恩的心[J].湘潮(下半月),2013(01).
[9]秦忠利.也談小學生感恩教育的有效策略[J].現代教育科學(小學教師),2014(01).
作者簡介:
張秀琴,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后龍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