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蔚青+孫曉紅+盧瑛+謝晶
摘 要 “翻轉課堂”是以“B-learning”為標志的混合式學習方式,“對分課堂”則將教學分為講授、內化吸收與討論三個階段。本文在綜合分析高校食品類專業課程“食品添加劑”教學現狀的基礎上,將“翻轉課堂”與“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有機融合,以QQ群與微信群等作為主要交流媒介,以EOL網絡教學系統與藍墨云班課等作為教學資源存儲平臺,結合自身教學特色予以實踐,適當應用于該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中。通過對“食品添加劑”教學模式進行實踐,構建“翻轉+對分”的教學模式,并對該模式在課程教學中的實施效果與存在問題予以說明。
關鍵詞 翻轉課堂 對分課堂 食品添加劑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12.045
Abstract "Flipped classroom" is a blended learning mode marked by "B-learning". The "divided classroom" divides teaching into three stages: lecture, internalization, absorption and discussion.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food courses of "food additives" teaching on the basis of the status quo, the "flipped classroom" and "sub class" teaching mode of organic integration, in the QQ group and WeChat group as the main medium of communication, EOL network teaching system and the blue Moyun classes such as teaching resources storage platform to practice combined with their own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explore appropriate application i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mode of food additives, we build the teaching mode of “rollover + bisection”, and illustrate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is mode in teaching.
Keywords flipped classroom; bisection class; food additives; teaching mode
食品添加劑是現代食品工業發展的產物,其現已成為食品工業的靈魂,在食品工業的發展進程中處于重要地位。根據“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2760-2014)中定義,食品添加劑是為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防腐、保鮮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質。隨著全球工業食品總量的快速增長與化學合成技術的不斷進步,全球食品添加劑品種與產量持續上升。目前,全世界應用的食品添加劑品種已多達25000余種,直接使用的有3000~4000種,其中常用的有600~1000種。因此,正確了解并掌握食品添加劑的使用原則與用量標準,是食品類專業本科生應具備的基本技能。高校的“食品添加劑”課程為2個學分,共計32學時,屬應用型課程,內容涵蓋食品加工工藝學、食品化學、食品營養與衛生、食品生物化學與食品微生物學等基礎知識,具有課時少,內容豐富、覆蓋面廣等特點。目前的高校教學主要以“灌輸填鴨式”的課堂講授為主,抽象理論“左耳進,右耳出”,在互聯網信息技術不斷更新加速的背景下,由于學生生源質量不均與教師講課能力不足等原因,直接導致該課程的授課質量明顯下降。
信息化時代促進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使教師定位與角色轉換、學習方式發生相應變革,“翻轉課堂”這一教學模式應運而生。該教學法也稱“顛覆課堂”(Flipping Classroom),主要通過學生在課下自學事先錄制好的教學視頻,課堂時間用于解決學生自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其與傳統“教師白天在教室上課,學生晚上回家寫作業”的方式正好相反。“對分課堂”把教學分為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三個過程,簡稱為PAD課堂,其核心理念是分配一半課堂時間給教師講授,另一半給學生討論,并把講授與討論時間錯開,讓學生在課后有一周時間自主安排學習,進行個性化的內化吸收。實踐證明,翻轉與對分兩種教學模式相結合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降低教師的教學負擔,并能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授課效果。對此,筆者自2016年2月起,在對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選修課“食品添加劑”進行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方法、教學模式與考核體制等改革的基礎上,將翻轉課堂與對分課堂適度引入其中,取得較好效果。
1 “翻轉+對分”教學模式的前期準備
1.1 交流平臺
以QQ群與微信群作為主要交流媒介,以EOL網絡教學系統與藍墨云班課作為教學資源存儲平臺,筆者通過將選課學生建群,適時上傳各種形式的教學資源,也使教學資源庫得到完善。學生在課前學習過程中,及時下載教學課件與教學視頻進行自學,完成任課教師布置的教學內容和課外練習,記錄學習過程中碰到的問題,通過網絡軟件反饋學習效果。任課教師則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做好整理分類,并進行分析總結,為后期的課堂討論做準備。endprint
1.2 教學資源
翻轉課堂教學將傳統的知識傳授由課堂轉移到課前,對課前教學材料的準備尤為重要。 考慮到高校自身現狀,主要借助于網絡精品課程與網絡資源,在各類教學經費的支持下適當開發建設MOOCs平臺與錄制慕課視頻等。使教學資料不僅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能促進學生間、師生間的互動交流。同時,為便于任課教師根據學生自主學習反饋情況,仍需針對學生自學部分確定一些學生難理解、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還要根據學生水平,設計相當數量、難度適中的課前練習,要求其在一定時間內完成練習,以確認學生對該模塊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
1.3 課程設置
“食品添加劑”教學內容與既要考慮課程的系統性與完整性,又要考慮其專業特殊性,與后續課程有關聯且教學內容不重復,通常可將內容分為調色類、調香類、調味類與調質類食品添加劑等四大模塊。筆者針對教學內容,整理教學大綱、授課教案、教學PPT與微視頻,并對每一模塊下再細分成若干專題,每一專題分配相應學時。如調色類食品添加劑可分成著色劑、護色劑與護色助劑、漂白劑等。 每個專題制作涵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與課前練習等教學導案。通過PPT將教學內容予以展示,使其結合教材與教案能夠獨立學習。對其中部分文字描述難以理解的內容,則可經由微視頻加以展現,以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加其學習興趣。
2 “翻轉+對分”教學模式的實踐安排
為使“翻轉+對分”模式在課程教學中獲得最佳體驗,筆者以上海海洋大學食品學院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兩個本科班學生為調查對象,在第一堂課上就對課程設置、授課安排與考核方式等內容進行詳細部署,并對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予以說明。由班委對選課學生按4~5人為單位形成小組,指定組長,擔任小組的工作組織者與協調員。布置的各項課程作業與工作任務均由其轉達給相應組員,并對其學習績效予以評估。同時,教師根據各階段任務設計教學內容與預期目標,確定授課章節、自學章節、互動內容、課堂討論與課外實踐等內容。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根據要求提前確定討論內容,通知學生根據章節思考題進行復習與預備交流。下一次課上,教師根據課程進度適當安排10~20分鐘的小組交流討論,通過小組匯報或課后作業形式提交討論結果。
此外,筆者還根據教學內容適時設置“考考你”、“幫幫我”等案例分析與情景互動。期間,主要針對“食品添加劑合理使用”與“食品添加劑的利與弊”等開展辯論交流,并利用課后組織進行“食品添加劑使用現狀”的市場調研,讓學生與食品添加劑近距離接觸,更好了解其在食品中的使用種類、作用特點與合理用量,分析其是否存在食品安全危害等。在教學考核上將日常出勤、課堂互動、課后作業、調研匯報、期末考試等部分相結合,以充分體現學生的綜合表現。同時,還建立起“翻轉+對分”控制系統,將課堂實際教學效果與計劃預期效果作比較分析,找出其中差距,分析偏差產生的原因,從而進一步完善糾正計劃,制定相應措施。
3 “翻轉+對分”教學模式的問題建議
通過該教學模式的嘗試,學生課堂內主動學習與自覺參與的意識顯著增強,能按要求自覺完成授課期間的各項作業,能有思考、有準備地參與小組討論,總結環節中也能針對部分問題積極發言。課堂外,學生借助網絡資源與學習教材查閱資料;課堂上,學生踴躍提問與積極參與,給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注入新的活力。同時,學生課堂外完成作業與市場調研的積極性明顯提升。其利用課外時間完成文獻資料的檢索,并結合教師的授課內容撰寫讀書筆記,就能更好理解食品添加劑在食品中的作用與使用原則。通過市場調研活動,讓學生走進超市調查記錄食品添加劑在食品中的使用種類、作用特點與合理用量,分析其是否存在食品安全危害等,能將食品添加劑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合,不僅能做到理論聯系實踐,更能拓展學生的專業知識面,為今后其致力于食品工業發展打下基礎。
然而,該教學模式不同于以往的傳統教學,教師要在課前花費較多時間去整理課前材料,做好教學導案,使其工作量加大。對學生而言,要實現課堂的翻轉與對分,也需要其在課前花費更多時間進行自學,使其課外學習時間延長,休息時間相應減少,加重了其學習負擔。同時,在課堂討論過程中,筆者也發現由于學生的專業知識面有限,討論環節中還存在議題過大、過空或過難的特點,難以通過討論得出明確結論;部分學生發言積極性不高、討論效果不佳,也未能達到預期目的。因此,教學模式仍有待于后期通過指定討論案例與聚焦討論范圍等加以完善。
“翻轉+對分”教學模式的出現,一改以往“滿堂灌”的教學方式,給師生雙方都帶來較大挑戰。然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逐漸發展,只有敢于接受挑戰,不斷嘗試摸索適合“食品添加劑”的教學模式,才能促進該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與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通訊作者:謝晶
基金項目:2010 年“食品冷凍冷藏系列課程”上海市教學團隊項目資助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微生物.GB 2760-2014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S].2014.12.
[2] 郭志華,王紅艷,王聰,等.食品專業普通生物學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初探[J].陰山學刊,2017.31(1):117-119.
[3] 何克抗.從“翻轉課堂”的本質,看“翻轉課堂”在我國的未來發展[J].電化教育研究,2014.7: 5-16.
[4] 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12(5):5-10.
[5] 杜艷飛,張學新.“對分課堂”:高校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實踐與思考[J].繼續教育研究,2016.3: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