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首焱 繆清 郭堯馳
【摘要】本文基于中職英語教學現狀和“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理念,分析了“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中職英語閱讀課程中的具體運用及其成效,總結出“對分課堂”有助于改善課堂效果,培養學生自信心,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
【關鍵詞】閱讀課程 傳統教學模式 “對分課堂”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9-0084-02
一、中職英語教學現狀分析
長期以來,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方式多是“滿堂灌”、“讀講堂”等填鴨式教法,學生在課堂中被動地聆聽知識點,不重視思考,缺乏學習的熱情,師生間缺乏有效的溝通與交流。在中職學校,隨著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出現了一大批學習基礎薄弱,學習習慣不良的學生。對于這些學生來說,長時間保持對教師的注意比較困難,自身又缺乏扎實的文化基礎,因此,時常會出現厭學、懶散、抗挫折能力弱等現象。教師單向灌輸,學生被動跟隨,不能主動參與知識構建,內化知識,思維能力的培養更無法落到實處。即使有合作討論,也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本文以“對分課堂”為切入點,旨在運用“對分”教學模式改善課堂效果,培養學生自信心,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
二、“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理念
“對分課堂”是復旦張學新教授于2013年首次提及的。其操作程序包括: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 和討論(Discussion)這三個環節,簡稱PAD課堂。它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課堂時間分配給教師進行講授,另一半分配給學生以討論的形式進行交互式學習。與討論式教學“當堂討論”不同的是,它是“隔堂討論”。它既保留了教師面授的精華,保證了知識傳遞的系統性、準確性和有效性。又符合學生知識獲取的認知心理規律,學生經過一定時間的自主復習和學習,進行個性化的內化吸收。在討論環節,學生有備而來,積極參與討論,提高成就感,從而提高學習的自主性和主動性。
三、“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中職英語閱讀課中的應用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是在教師做好教學計劃,精心設計好教學方案的基礎上開展的。筆者將本校16級助產一班和16級助產大專班設為實驗組開展“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將16級助產二班和16級護理大專班設為觀察組,運用傳統教學模式。“對分課堂”教學環節為:一堂課的相關文本講授(講授內容包括:背景知識,篇章結構,重難點等);學生課后對所學內容自行內化吸收的引導和督促(一周時間);一堂課(隔周)的學生討論與成果展示。教學內容以中職課本《英語(基礎模塊)》第二冊Unit1 Nice to Meet You! 的讀寫課為例。教師在第一次課上先通過案例分析,文化背景介紹,篇章結構分析等環節介紹有關中西跨文化交流的詞匯、句型及文明禮儀。然后布置作業:在閱讀教材的基礎上掌握實用詞匯,句型,總結自己的反思以及文本中的難點,完成“亮考幫”作業并思考更多關于中西方交流需注意的規則。學生有一周的準備時間,不僅要課下內化吸收上課所講的知識,還需通過互聯網查找資料。下次課的第一個課時進行課堂討論。課堂大致分為三個部分。首先,教師通過多媒體將優秀學生的作業展示給大家看,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心和自豪感。其次,教師引導學生用 10 分鐘時間進行小組討論(每組4人),小組既要討論作業,解決“亮考幫”部分,還要做好總結并選出本次的小組代表。學生討論期間,教師走下講臺傾聽學生的討論,并查看每個小組的討論情況。而后,小組討論結束后由小組代表發言,展示小組討論的成果。小組代表發言時,其他同學要認真聆聽,提過的內容不得重復。最后,教師做總結歸納并鼓勵學生利用課堂所學,根據自己查找的資料用英文分享更多關于中西方交流需注意的規則。下次課的第二課時則進入新課的授課、布置作業,依次循環進行。
四、“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中職英語閱讀課中應用的成效
(1)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與課堂的互動積極性明顯提高。
教師在課堂上通過文本相關的背景知識介紹、篇章結構分析、語言知識梳理等講授很大程度上減輕學生面對全新語言內容時的焦慮,為其課后的內化吸收打好基礎。而隔堂討論的合作學習方式讓學生有備而來,有事可做,有言可發,不但促進學生的綜合語言應用能力,還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動力,樹立英語學習的信心,發揮其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
(2)學生學習效果和綜合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
問卷調查統計顯示,兩個實驗班超過半數以上的學生認為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下進行英語閱讀課的學習可以很好地提高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她們學習英語的主動性、課堂氣氛優于傳統課堂、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也能在課堂中得到提升。
(3)“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受到了學生的歡迎。
筆者對實施“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兩個班級進行了問卷調查和教學反饋,可以看出學生對“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意義、作用認識比較充分,受到學生的歡迎。結果顯示:99.3%的同學贊同PAD課堂教學中,通過老師的講授,能讓她們熟悉教學內容,理解重、難點,為課后學習打下基礎。95.7%的同學認為,通過對分作業,讓她們對所學知識進行吸收和鞏固,為討論做好準備。96.4%的同學認為,“對分課堂”能促進生生交流和生師之間的交流。93.5%的同學認為“對分課堂”試圖采用平時作業,小組匯報與閉卷考試相結合的考核方式,能更準確、更公平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成績。94.9%的學生表示,能在教師講授背景知識、重、難點知識時,認真聽講并做好筆記。89.5%的同學認為對分教學模式優于傳統教學模式。
五、“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中職英語閱讀課中應用的反思
(1)課堂教學的時效性有待探索提高。課堂的互動多了,教師很難把握時間,從學生的反饋意見上來看,由于時間有限,一部分學生想要展示她們的討論成果卻沒有機會,積極性受到挫傷。因此如何處理探究互動與有限的課堂時間之間的矛盾,是今后教師們還需繼續探討的課題之一。
(2)課堂互動的形式和內容有待豐富。小組活動形式單一,容易使學生散失參與的熱情與興趣。有些小組內部討論甚至出現應付現象,合作學習效果不如前期突出。可將問題解答、小組辯論、主題式演講、語言游戲、角色扮演等各種生活場景納入課堂互動環節。精心設計形式多樣的討論問題,特別是需要增設一些拓展性強的問題,讓學生課后在鞏固課堂知識之余感受作業帶來的新鮮感和挑戰感,激發自主學習的能力,為隔堂討論做好充分的準備。
(3)過程性評價機制仍需調整。小組活動的評價機制仍需完善。尤其在自評和他評中沒有真正對自己和他人的學習進行合理、公正的評價。導致有的小組討論處于有合作、無競爭,表現好壞無所謂狀態,部分學生沒有明確的努力方向和合作的需要,缺少持續發展的內驅力。在今后的教研中還需花大力氣探討。
參考文獻:
[1]張學新. 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5):5-10.
[2]鄧瑤.泛在學習環境下英語專業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創新
——以《基礎英語》課程為例[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7(11):108-111.
[3]洪佳.基于對分模式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探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7.5.
作者簡介:
陳首焱(1985-),女,福建福安人,閩東衛生學校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