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珊妹
摘 要:創新居于“五大發展理念”之首,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創新發展理念源于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動力論,創新理念包含的萬眾創新、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分別源于馬克思主義發展動力論中的主體動力、生產力動力和社會基本矛盾動力。創新發展理念基于對國際國內發展形勢的現實考察而提出,是對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動力論的中國化與時代化,指明了中國未來發展的動力與方向。
關鍵詞:社會發展動力論;萬眾創新;科技創新;制度創新
中圖分類號:D33/3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7)12 — 0114 — 03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其中創新發展理念居于“五大發展理念”之首,適應了當今世界發展潮流,指明了中國發展的內在要求與方向,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創新的高度重視以及對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綜觀國際國內的發展形勢,創新無疑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順利發展的根本動力。追本溯源,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主要分為主體動力、生產力動力和社會基本矛盾動力,而當下的萬眾創新、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等新提法都源于馬克思恩格斯對社會發展動力的理論闡釋。
一、人民群眾動力觀——萬眾創新
1.把握理論硬核
唯物史觀是馬克思的兩大發現之一,它以人類社會為研究對象,其中群眾史觀不僅是對于人類歷史發展經驗的高度總結,更是為人類社會的未來發展闡明了動力因素。馬克思恩格斯從現實的人出發,解釋了社會發展的主體動力是人民群眾,提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1〕在他們看來,有生命且從事實踐活動的人是現實的人,現實的人是可以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追溯歷史,資本主義社會第一次工業革命過程中眾多技工做出了貢獻,到人類歷史是一部萬眾創新的歷史;展望未來,社會發展依然需要發揮人民群眾的作用。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高度,深刻把握馬克思主義人民群眾動力觀的理論硬核,即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進而認識到只有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才能真正實現人民群眾對社會發展的動力作用。鑒于此,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堅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依靠改革創新加快新動能成長和傳統動能改造提升。〔2〕
2.結合現實考察
萬眾創新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民群眾動力觀的理論繼承,這一發展理念的提出是基于黨中央對國際發展大勢的敏銳捕捉和對我國當下的發展形勢的深刻把握。
從國際發展大勢來看,新一輪科技革命迅速興起,世界上多數國家都蓄勢待發,緊隨科技革命熱潮,以期促進本國經濟的大力發展。從橫向國際比較來看,雖然近年來我國的發展已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步,但是創新后備力量不足,不利于我國的長足發展,因此需要在全社會營造一種創新氛圍,進而培養大眾的創新意識,調動全民創新創業的積極性。
從國內發展現狀來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和科技發展迅猛,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富,但是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改革面臨更層次的矛盾,更繁重的任務。而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目標,需要通過創新發展來實現,因此需要在全社會范圍內培育創新理念,增強發展動力,樹立全民族的創新發展意識,調動各方面的創新要素,進而開拓發展的新空間,最終目的是達到以創新帶動經濟和科技的大力發展。
習近平指出:“在全社會推動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使蘊藏在億萬人民中間的創新智慧充分釋放、創新力量充分涌流。”〔3〕然而我國目前的發展現狀是創新底子薄弱、創新力量相對不足,基于對國內這一發展現狀的考察,習近平同志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4〕、“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5〕等論斷,而要實現這一目標,歸根到底是把人才作為支撐創新發展的第一資源,調動全民創新積極性,積極培養一線創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充分釋放全社會創新才能和潛能。
二、科學技術是生產力論——科技創新
1.理論傳承
19世紀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黃金時代,機械化大生產和各種技術發明層出不窮,馬克思恩格斯深刻認識到科學技術的巨大作用,指出:“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機器的采用,化學在工業和農業中的應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電報的使用,整個整個大陸的開墾,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術從地下呼喚出來的大量人口——過去哪一個世紀料想到在社會勞動里蘊藏有這樣的生產力呢?”〔6〕馬克思恩格斯以現實的人為研究對象,通過對社會形態演變規律的探索與追溯,提出生產力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沒有生產力,就沒有人類社會,思想意識、上層建筑等都建立在生產力基礎之上。而在生產力動力論中,馬克思恩格斯根據時代條件的變化,著重研究了科學技術在推動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為科技創新理念的提出奠定了理論基礎。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提出以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的雙輪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倡導以科技創新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緊緊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7〕。這一發展理念源于馬克思恩格斯對科學技術動力論的闡發與重視,并將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動力論運用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適應了當下社會發展的需求,并且緊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潮流。這一戰略舉措傳承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科學技術的理論,體現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在新階段新形勢下為中國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2.自覺實踐endprint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不僅制定了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而且在綜合考察發展形勢的基礎上將這一發展戰略付諸于實踐,根據現實發展的需要進行實踐創新與理論升華。近年來,隨著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科技成果顯著,但是從橫向國際比較在一些核心科技的突破和創新方面不占優勢,尤其是一些關鍵領域的技術仍然依賴于別國,出現了跟在別人后面跑、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因此,將科技創新的理念轉化為自覺實踐迫在眉睫。
習近平指出:“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而要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就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科教興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定不移走科技強國之路。”〔8〕如何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轉化為自覺實踐?一是要緊緊抓住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戰略機遇,準確把握世界信息生產的脈搏,通過科技創新在空間利用、基因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開辟廣闊的發展空間;二是在主動學習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科學技術是世界性、時代性的,發展科學技術必須具有全球視野。善于學習、博采眾長、為我所用,努力在科技創新領域處于領跑地位;三是堅持自力更生的根本立足點,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基點,在將科技創新轉化為自覺實踐的過程中必須堅持自力更生,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努力攻克關鍵領域的核心技術。
三、社會基本矛盾動力論——體制創新
1.理論論證
馬克思恩格斯通過探尋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與規律,認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是社會基本矛盾,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人類社會就是一個隨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而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過程。其中生產力是最活躍的因素,生產力的發展變化決定生產關系的變革,只有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才能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生產關系的變革要求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等上層建筑發生變化。理論的生命力在于解釋力,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矛盾原理,明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面臨的諸多制度層面的新問題新挑戰,明確指出:“只有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同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結合起來觀察,把社會基本矛盾作為一個整體來觀察,才能全面把握整個社會的基本面貌和發展方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不斷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調整生產關系,不斷適應經濟基礎發展完善上層建筑。”〔9〕“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緊迫的是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10〕這一論斷為創新理念落到實處提供了可行的路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創新路徑
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進入深水區,體制機制改革表現在社會治理、經濟發展、科技發展等領域,其中科技層面的體制創新是重中之重,習近平指出:“如果把科技創新比作我國發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點燃這個新引擎必不可少的點火系。我們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完善點火系,把創新驅動的新引擎全速發動起來。”〔11〕即通過以科技體制改革推動科技創新,科技創新也只有在體制機制障礙破除之后才能得以實施與展開。
一是健全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體制機制。習近平指出,科技沒有同社會發展相結合,學得再多,束之高閣,只是一種獵奇,那就不可能對現實社會產生作用。科技創新的最終目的是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科技成果只有轉化為新的生產力,才能發揮其推動社會發展的功能,實現其創新價值。而在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過程中,存在著速度緩慢、實效不強、尚未完全與國家需要、人民要求相結合等問題,因此需要健全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應用機制,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進程。
二是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倒逼體制創新,促使企業從拼能源、拼勞動力到拼技術、拼創新轉化,加大企業之間的競爭,進而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打造新型發展模式。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改變多年來行政力量過多地干預科技組織構建的舊科技體制,適應新科技革命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新形勢,政府適當放權,讓市場成為創新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力量,進而充分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以企業的創新能力推動科技體制的變革,實現科技體制變革與企業創新能力提升的良性互動。
創新發展理念的提出符合當下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和重要戰略機遇期的歷史契機,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也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動力論在中國發展新時期的最新表現形態。追溯原生態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恩格斯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基礎,提出了生產力第一要素人的作用——人民群眾動力觀、生產力中勞動資料(工具)的推動作用——科學技術是生產力論、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作用——社會基本矛盾動力論。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指導,當下中國化的發展動力論僅僅圍繞創新這一鮮明的因素,以創新的內在源動力、創新的表現形式、創新的外在體制保障這一從內而外的邏輯體系為起點,提出萬眾創新、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通過多渠道的創新路徑,激發發展新動能,助推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
〔參 考 文 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2〕韓明暖,劉傳波.形勢與政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6:74.
〔3〕習近平.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而奮斗——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6-1,(02).
〔4〕中國發展新理念: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5:90.
〔5〕中國發展新理念: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5:87.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6.
〔7〕習近平.習近平關于科技創新論述摘編〔M〕.北京: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2016:17.
〔8〕〔10〕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8.
〔9〕習近平.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推動全黨學習和掌握歷史唯物主義更好認識規律更加能動地推進工作〔N〕.人民日報,2013-12-5,(01).
〔11〕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5.
〔責任編輯:孫玉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