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東??
摘要:本文為我校2016年度實驗課題研究項目階段性成果,主要是針對我校新開設專業方向課程的實習教學設計,闡述了旅游地理實習從內容、路線規劃到教學設計的過程,通過實習教學的實施,使學生更深入的理解了專業知識,提高了專業綜合素質。
關鍵詞:旅游地理;野外實習;教學設計
一、 引言
旅游地理野外綜合實習是我校地理科學專業新開設必修課程,旅游地理野外綜合實習主要任務是首先對實習點的自然、經濟、人文、交通等旅游資源、各類圖表等資料進行收集和分析,通過野外自然資源調查、景區線路的對比、景區服務評測等環節,使學生能理論聯系實際,應用和驗證課堂教學所學的理論與知識,加深和鞏固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培養和提高學生自身的觀察、調研、分析、評價以及報告編寫等諸多方面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因此,它是提高本課程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環節。
二、 內容與路線規劃
1. 在實習內容設計上,主要思路是通過參觀、調查等野外實習環節,培養學生正確使用實習儀器,學會野外辨別巖石、礦物的主要特征,掌握野外調查的程序與方法,其次使學生對旅游系統有全面、直觀的認識和理解,探討實習地區旅游業在區域、景區、旅游企業各個層面上存在的問題,并就旅游活動對自然生態的影響、旅游者行為等諸多專題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以此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2. 線路選擇與設計上,我們首先要以主干課程旅游地理、旅游管理學為主,更好的讓學生理解課本知識,并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其次為了節省學生開支,在整體設計路線為一橢圓形,不走重復的路線。
實習地點安排:
(1) 廣西:百色樂業大石圍天坑群、穿洞天坑。
(2) 貴州興義馬嶺河峽谷、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黃果樹瀑布、荔波小七孔景區、茂蘭喀斯特森林保護區、平塘克度鎮中科院天文臺500米孔徑的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
(3) 廣西陽朔十里畫廊景區。
實習具體線路及內容:
第一天考察路線:學院—乘坐汽車前往廣西百色樂業—居住地。
考察內容:百色樂業大石圍天坑群國家地質公園自然狀況中的地質、水文情況,景區豐富的地貌景觀、地質環境典型性和生物多樣性認識。
考察點問題思考:(1)說出廣西的區位特點和自然地理屬性,綜合分析其旅游資源。(2)了解廣西現有的旅游資源的分類,旅游資源布局情況。(3)說出地質公園概念,如何開發該地的觀光、科考與科普、探險以及康體等旅游產品。
第二天考察路線:居住地—興義馬嶺河峽谷—居住地。
考察內容:觀察峽谷的巖石、地層、斷裂構造、谷地地貌表現與發育,河流水文特征;喀斯特多層次地貌景觀碳酸鈣壁掛的集中表現,漂流生態旅游開發情況。
考察點問題思考:(1)說出峽谷形成的原因。(2)馬嶺河峽谷漂流生態旅游資源分析。
第三天考察路線:居住地—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黃果樹瀑布—居住地。
考察內容:海生爬行動物、海百合為主古生物化石遺跡;黃果樹景區道路、植物、旅游服務規劃與布局。
考察點問題思考:(1)如何提高地質公園體驗性與創意性。(2)觀察瀑布區的地質、河谷條件,分析黃果樹瀑布的產生、演化與現狀。
第四天考察路線:居住地-荔波小七孔景區—茂蘭喀斯特森林保護區—平塘克度鎮FAST—居住地。
考察內容:觀查典型的錐狀喀斯特景觀、喀斯特森林生態系統;茂蘭喀斯特森林自然保護區的生態環境,植物群落和植被、土壤垂直分布,旅游資源情況。
考察點問題思考:(1)荔波旅游氣候資源優勢分析。(2)中國荔波錐狀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現狀。(3)茂蘭喀斯特森林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現狀。
第五天考察路線:居住地-廣西陽朔十里畫廊景區。
考察內容:巖溶地貌的巖石、地層、構造、地貌表現,陽朔的自然環境、生態演化和旅游資源。
考察點問題思考:(1)說出巖溶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特點,解釋成因,總結陽朔地勢及地形的特征。(2)從地文景觀特征、不同觀賞位置、最佳觀賞時機以及觀賞線路等方面鑒賞地文景觀。
三、 實習教學設計
1. 地理與旅游相結合的教學設計模式:
因為本專業既要學習自然地理相關的地質學與地貌學、氣象與水文、地圖學等地理科學知識,同時也要學習旅游管理、旅游規劃設計、導游業務等旅游專業課程,如何在實習中將二者結合起來,需要有一定方法進行設計。比如在樂業大石圍天坑群景區,首先讓同學們對樂業地區的自然環境、地質地貌、氣候水文資源進行一個陳述,然后在教師引導下再對大石圍“喀斯特漏斗”的形成進行分析推測,最后,針對樂業的自然資源、交通、文化資源等方面進行總結,針對樂業目前的旅游現狀,引導同學們展開對“你認為樂業應該圍繞大石圍天坑群怎樣設計旅游線路、怎樣發展當地旅游資源”等問題進行探討。在描述與分析中,即提高了學生對地學知識的理解,也使同學們掌握了旅游規劃、線路設計等相關知識。
2. 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教學模式
在觀察完實習點后,帶隊教師會提出問題,由實習各小組同學進行分別討論交流,然后由各小組分別敘述各自的觀點,這樣提問與交流探討的學習方式,有別于過往的游覽式實習,學生的主動性和思考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例如:在興義馬嶺河峽谷景區,在觀察中可知馬嶺河景區最大特點是高原與峽谷的喀斯特景觀,景區內包含了高原、嶂谷、萬峰、百瀑、鈣華瀑及峰林田園等截然不同的景觀,但我們也可以看到河水比較渾濁、兩岸草木葉片積滿灰塵,通過資料可知,景區周邊有貴州最大的化肥生產企業興化化工公司,上游有樓下煤礦等企業,興義城也有大量生活廢水,這些污染物排放,使河水污染日益加劇。針對上述問題,教師提出“如何使馬嶺河峽谷和萬峰林景區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接下來各組分別討論并總結。
四、 實習效果評價
通過本次為期一周的旅游地理野外實習,學生普遍反映過去在課堂上反復多次難以理解的問題,在野外實習中迎刃而解,深化了對自然地理和旅游知識的理解,得到了較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劉麗娟.廣西樂業大石圍天坑群戶外運動現狀研究.廣西民族大學,2012.6.
[2]李興中.興義馬嶺河喀斯特景觀及旅游開發探討.貴州地質,1999.
[3]金海龍.中國旅游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
薛東,廣東省茂名市廣東石油化工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