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生正處于學習的起步階段,以至于他們的課程和壓力都相對比較小。然而在所有學科中,小學數學應該是最有學習以及教學難度的。由于小學生知識面極其有限,以至于他們在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也總是會遇到諸多的困難,加上其自身的主體地位難以得到有效的體現,長此以往,他們就會失去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同時也加大了教師的教學難度。因此,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主體地位就顯得尤為必要,與此同時,對于提升小學生各方面的自主學習能力都具有巨大幫助。本文對此探討,也是希望進一步促進我國小學數學教學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學生;主體地位;培養策略
數學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不斷總結出來的一門科學,它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而要想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促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彰顯,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就應該有意識地改變自身傳統的教學方法,并在最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這樣他們才能對數學有更深的認識,同時也更加利于小學數學自主學習課堂的構建。
一、 培養學生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有何意義
1. 更加符合當下素質教育理念要求
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入,小學數學教學中格外重視提高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數學作為人類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際上也承載著極高的文化價值。小學數學其實也就是由數字符號所組成的一種語言表達方法,它對小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中,加強和教師的互動,進而彰顯自身的主體地位,不僅利于對數學知識的充分掌握,而且也符合新課程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由此可見,促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得以彰顯尤其重要。
2. 有效加強小學生對于數學學科的認識
小學數學是高級思維形成的一個基礎,掌握這樣的思維模式,對于小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生活都將會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縱觀當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現狀,發現小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難以體現,進而也影響到了他們對于數學的學習興趣。
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之上,盡可能地讓小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體現,他們就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數學相關知識,而不僅僅只停留在對教師所講解的基礎知識上。比如:教師為他們設置一個加減法的生活場景,然后鼓勵他們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場景的設置,加減法的運用。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學生則能意識到數學知識和現實生活緊密聯系,進而也能有效提升他們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
3. 有利于提高小學生的綜合能力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盡可能地把課堂交給學生,他們的主體地位也將得到有效的彰顯,而這其實也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一個過程,與此同時,他們的綜合能力都能得到提升,其中比較明顯的就是數學學習能力和生活能力。
由于數學是一門偏理科性質的學科知識,因此在培養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也更有助于提升個體的數學學習能力,并快速且熟練地運用已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各類難題,除此之外,學生主體地位一旦培養起來,則更有利于他們知識的深入學習,同時對提高他們生活等各方面的能力也很有幫助。這一切,其實都得益于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把學生真正地當成了課堂的主體。
二、 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習主體地位培養所遇到的問題
1. 深受傳統應試教育的深入影響
千百年來,應試教育的思想和理念對于我國教育的影響早已根深蒂固,“一考定終身”的消極理念更是直接折射到了很多地區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上。雖然國內教育界和相關教育部門提出了素質教育改革的口號,并且也進行了一系列的嘗試。但是對于部分小學而言,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在短時間內是難以磨滅的。
當下,我國中考依舊是憑借最終的分數,作為選拔優秀學生人才的重要方式和手段,這種考查模式的存在無疑使得我國素質教育改革面臨著重重困難。加上部分地區的教學資源等條件極其有限,從而使得很多的小學生學習數學都只是為了相關的考試,教師在教學中更是“照本宣科”,在這一大背景之下,學生主體地位的培養只是天方夜譚。
2. 教師的教學方法有待提高
當前,我國小學,尤其是農村地區的教學資源都是極其有限的,加上相對比較惡劣的自然環境,以致于很難引進優秀的小學數學教師。而在職的一些教師,雖然能進行簡單的基礎知識教學,但是在教學方式等方面有待改善。
實際上,很多農村小學數學教師都一直認為,作為農村學生,在數學知識的學習上只需要掌握簡單公式,理論等簡單內容即可,從而使得教師不會花太多的時間在課堂上展開更有效的教學,自然也就會削弱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培養意識,而這些無疑都深刻地反映出了教師教學水平的極度欠缺。除此之外,教學設備的限制也是約束教師教學方法應用的重要原因,尤其是一些偏遠的農村地區,很多小學課堂上的教學設備還僅僅只有一塊黑板,一本書,一支筆。由于缺少類似于多媒體,音響設備等這樣的現代化教學設備,從而間接導致學生主體地位的培養困難重重。
三、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培養的有效策略
1. 激發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由于數學是一門相對比較枯燥的學科,所以為了使小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夠在課堂上得以培養的前提就是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實施情景教學法。通過有效的情景教學,能夠幫助小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的數學知識,同時激發他們內心深處對于知識的強烈渴望。
比如,教師在教授“單位識別”相關課程的時候,教師可以在上課之前給學生準備相應的尺子,然后讓學生用尺子測量一下自己的鉛筆,文具盒,課本,桌子等物體的長度,寬度,并用相應的單位做好記錄。
這樣的教學方式則是在原有的教學方式基礎上所做的改變,學生通過親自實踐,并結合教師的講解,則更能夠深刻地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單位之間的區別。而當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之后,等到下一次上課的時候,他們的自主學習性也會因此得到加強。endprint
2. 加強和小學生之間的教學互動
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上培養學生的主體地位,實際上也是進行自主學習課堂有效構建的一個過程,而這其實是很需要師生之間有效配合的。
對于小學教師而言,在課堂教學中除了把基礎知識傳授給學生以外,還需要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加強和他們的互動實屬必要。比如:在教授幾何圖形知識的時候,只憑空告訴學生正方形和正方體的區別是怎樣的,長方形和長方體的形狀是如何的,學生實際上是很難區別的。相反,如果教師能夠在講解的基礎上,進而鼓勵學生在黑板上畫出來相應的圖形,不僅促使整個教學過程變得生動有趣,還能促使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使他們的主體地位得到更加有效的彰顯。
而作為小學生,在學習中遇到了任何問題,也要及時地和老師溝通,這樣就可以將更多的思路進行整合,同時也加深了和老師之間的感情,與此同時,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將得到十分有效的培養。
3. 注重提升小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小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能否得以培養,實際上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否為其提供更多的實踐動手機會,也有著極其密切的聯系。通常,小學數學課堂上的教學主要是以抽象教學為主,而通過加強小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他們對數學事物的認識則會更加地形象和具體。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適當增加一些可以讓學生動手的實踐活動。比如:學習“三角形的內角和”時,在安全教學的前提下,教師可以讓學生親自動手去剪出一個三角形,然后讓他們分別把三個角標記出來,這樣學生得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的結論則會更加印象深刻。由此可見,用這種方法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可以讓他們的主體地位得到了一定的鞏固。
4. 豐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對話形式
對話教學形式其實就是對傳統教育模式的顛覆,應用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其實也是為了在培養小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能夠得到教師更好的引導。通常,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對話形式主要體現在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想要最大程度上培養學生的主體地位,確保對話形式的豐富多樣則十分必要。
教師與學生對話,則體現了教師與學生之間不再是灌輸與被灌輸的關系。同樣是以“單位識別”相關課程教學為例,教師在引導學生親自用尺子測量了自己的鉛筆,文具盒,課本,桌子等物體的長度,寬度之后,不應該直接告訴學生m,cm,mm計量單位的區別,而是應該嘗試性地詢問學生:“通過實踐,你們得出了怎樣的結論”。
其次是豐富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除了加強和師生之間的對話外,教師還要有意識地鼓勵學生間相互交流,最好的辦法就是將學生分組,每次討論相關話題的時候,都分組進行,這樣不僅能讓學生感到民主的愉悅體驗,而且還能促使每一個學生的主體地位都得以彰顯。
四、 結語
當前,我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仍使用的是比較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即更加注重基礎數學知識的傳授,而輕視了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長此以往,學生在課堂之上的主體地位明顯被削弱了,從而導致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的問題。而作為教師,則應該更加正確地認識到確保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性,從而才能促使學生實現更加全面的發展。本文主要針對“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的培養策略”這一主題進行淺析,也是希望能夠更加有效地推進我國小學數學教學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范春林.課堂環境與自主學習[M].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5.
[2]李明.如何引導學生有效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J].新課程研究,2012,02.
[3]曾超益.小學數學教學理念與教學示例[M].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宮美娟,遼寧省大連市普蘭店區安波鎮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