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標指出,高中地理教學旨在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因此需要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和創新。在此背景下,高中地理老師應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以此來提高教學質量。本文以高中地理人教版教材為基礎,提出了具有一定創新意義的教學設計,希望對提高高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性有所幫助。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設計;優化
一、 引言
地理作為高中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對學生整體成績有著重要影響。在傳統的地理教學中,教師往往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習效果并不顯著。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有效教學設計”的理念逐漸被大家認可和重視,本文從潛心鉆研教材、創設問題情境、巧設探索機會和走進學生心靈四個方面進行了高中地理有效教學設計的研究和討論。
二、 潛心鉆研教材,優化課堂教學內容
教師在進行高中地理教學設計時,不能完全照本宣讀,而是應該在仔細鉆研教材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以及知識基礎、教學目標,以地理的核心知識點為軸心,融入自身教學經驗以及教學成果,以知識的起源與演變歷程為脈絡,展開有效的教材整理,通過二次加工、二次創新,突顯教學內容的基礎性和規范性。
例如,在學習《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這一單元的“熱力環流”知識點時,筆者重點指導學生怎樣展開問題分析,提示學生應當利用對比法進行歸納總結,并對學生進行了這樣的引導:“低壓是由近地面受熱導致大氣向上移動而形成,高壓則是由近地面相對受冷導致大氣向下移動而形成;高壓向低壓的移動過程中產生了風;高空條件下的風會受到兩個力的作用,風和等壓線呈平行關系;近地面條件下的風則會受到三個力的作用,此時風和等壓線呈斜交關系。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以上一章內容為基礎的。近地面氣壓條件下大氣向上移動,氣壓下降;高空氣壓條件下大氣向上移動,氣壓升高。”通過上面的引導性教學,觸發了新的知識內容:南、北兩半球各自形成三圈環流,繼而將地球表面部分劃分為七個氣壓帶與六個風帶,組織學生獨立畫出三圈環流。有教師的引導,帶著問題仿照上一章節《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內熱力環流知識點的學習模式展開學習,既能夠使得學生牢牢掌握科學學習方法,又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素養,達到“由教到學”這一有效轉變。
三、 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依據新課程標準中的教學要求“學習使學生受益終身的地理知識”,教師應使學生明確學習地理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記憶、掌握知識點,而是能夠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地理知識。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教學大綱》為基礎,創設“以問題為線索,以感受為核心”的教學環境。
例如,在學習“正午太陽高度角規律”相關內容時,筆者曾問過學生以下問題:已知有一棟居民樓(北樓),現在規劃在此樓正南邊四十米再建一棟居民樓(南樓)。為了滿足北樓面向南邊的全部房屋能夠在正午時分每天均可以被陽光照射,應該如何設計南樓的樓層高度?筆者建立的這個教學情境非常富有生活化氣息,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而學生對這個問題產生了濃厚興趣。學生們積極查詢本地區的經緯度,通過計算正午時分太陽高度角,計算出南樓的理想樓層高度。
四、 巧設探索機會,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
地理新課程教學關鍵部分是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探索、創造以及取得成果的過程。所以,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應當鼓勵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方式,凸顯團隊協作、探索等特性,發現課本里值得進行創新的線索。教師應當以教學內容為基礎,設置一些富有靈活性、感染性和啟發性的探究問題,把握適當的探索內容,抓住有利的探索契機,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探究。
例如,在學習“地球與地圖”相關內容時,筆者引導學生以日常生活中切西瓜的經驗為基礎,就“經緯線與經緯度”這一問題展開探討,通過小組探討,學生提出兩種切西瓜的方法:第一種,將西瓜由中間切一刀;第二種,在瓜頭至瓜尾的中間部分切一刀。筆者點評了第一種切法,首先從平行中間切面,繼而切很多刀,能夠切很多個圓,這些圓類似于地球上的緯線圈,中間切面類似于赤道,地球表面有無數條緯線。將這些緯線圈注明度數,便能夠代表不同的緯線,即為緯度。緯度其實是線面關系,將各個緯線圈中的任意一點向赤道面圓心連成一條線,這條連線和中間切面所形成的夾角即這條緯線圈的緯度,最大的緯度是九十度。在第二種方法中,由瓜頭至瓜尾同樣能夠切很多刀,每切一刀所形成的線就類似經線,將經線注明度數就是經度。
五、 走進學生心靈,探究展示教學藝術
教學過程既是一個交換信息的過程,又是一個交流情感的過程。教師應當走近學生的心靈深處,朝著“以學生之愛為己愛,以學生之樂為己樂”的目標奮進。教師應當不斷吸取經驗,提升自身教學能力,運用教學手段,引導學生探索知識,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
例如,在學習“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相關內容時,筆者首先展示了自身設計的兩條以赤道為始發地的旅游路線,通過多媒體技術帶領學生走在這兩條旅游線路上,飽覽沿途風光,思索地理問題。筆者問學生:這里是一片繁茂的叢林,其間的樹木一年四季都有鮮花盛放,且還會結出果實,同學們知不知道這是哪處啊?這處地帶屬于什么氣候類型呢?這里同我們現在居住的地區為什么會有如此之大的地理差異呢?等來到熱帶草原地區,筆者繼續發問:此處是一個景象壯闊的大草原,有時這里有樹木生存,有花有草,還有長頸鹿和斑馬在散步,整個地區生機勃勃;有時這里一片荒涼,同學們知不知道這個地方處于哪里呀?這種奇特的自然現象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通過這種方法引導學生領略四處的地理風景,在看美景的同時提出問題、解答問題,教師通過提問來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力,摒棄了死板的灌輸式教學手段,使學生對地理學習充滿興趣,并保持思維的活躍性,在靈活、有趣的學習環境里達成學習目標。
六、 結語
在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師應將新課標理念與教學設計進行巧妙融合,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提高自身素質,從而才能起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高中地理新課程背景下新知識觀的建構與實踐[J].于蓉.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0(Z1).
[2] “全球性大氣環流”教學設計[J].張文.地理教學,2010(06).
[3] 新課程背景下地理探究性教學常見誤區及對策[J].李梅.地理教育,2010(Z1).
作者簡介:施龍平,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第二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