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教研組活動,集體備課,確定教學方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教材分析;教學過程;激趣導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小學科研活動是小學教學的重要內容,對提升小學教育質量至關重要。下面就是本次教研活動過程(主持人:付曉輝。中心發言人:付曉輝。活動主題:集體備課“數學廣角——集合”)。
一、 教材分析
付曉輝:這次集體備課的內容是《數學廣角——集合》。上次已經安排了各位老師先看看了解一下這一課的內容。現在誰來把你準備的內容說一說。
張老師:我覺得這個內容挺難的,對學生來說,太抽象了。學生是第一次接觸集合的有關知識,第一次利用集合思想解決實際問題。需要我們好好想一想,怎么樣才能讓學生輕松的學會這一課的東西。
亞麗:根據我對教材內容的解讀,我覺得這節課要完成的教學目標是這樣的:
1. 讓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了解簡單的集合知識,初步感受它的意義。
2. 使學生會借助韋恩圖,運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來解決較簡單的實際問題,從而感受到數學與生活之間的相互聯系。
3. 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學習興趣。
付曉輝:大家看看這樣確定的教學目標是否準確?
胡瑩芳:這樣確定的教學目標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基礎。很恰當。
張老師:教學重點是了解集合圖的產生過程,利用集合的思想解決有重疊部分的問題。
教學難點是理解集合圖的意義,會解決簡單的重疊問題。
亞麗:我覺得教學重點沒有問題,但是教學難點不夠具體。我覺得改成用圖示法感受集合的交集部分和并集部分表示的意義。這樣就更具體了,也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二、 教學過程
付曉輝:我設計了一下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我們大家來共同討論。
(一) 激趣導入
我采用的是一個腦筋急轉彎。“兩個爸爸和兩個兒子去看電影,但是只買了3張票,卻順利的進去了。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這樣設計的目的是通過生活中簡單實例,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喚醒學生的探究熱情,讓學生初步認識重復問題的基本含義。
張老師:能不能這樣:“擺一個三角形需要三根小棒,擺兩個這樣的三角形需要幾根小棒?”答案是可能是5根,也可能是6根。這樣的設計,能讓學生從圖上清楚地看到重復現象,并且也能順利地找到解決問題的計算方法,3+3=6,或是3+3-1=5。
亞麗:我是這樣想的:“請第一排的同學舉左手,請第一列同學舉右手。其他同學仔細觀察,你們發現了什么?”我的目的是讓學生感受到,這個同學既屬于第一行,又屬于第一列,這一部分同學只屬于第一列,一部分同學只屬于第一行。
胡老師:我有自己的想法。我知道我們班級里有一個同學既是語文課代表,又是數學課代表。所以我這樣設計:“請語文課代表同學和數學課代表同學到前面來。我們做個小游戲。語文課代表同學站到講臺的左邊,數學課代表同學站到講臺的右邊。”我們想一想這個情境,那個身兼雙職的同學不知道站在哪里才對,她自己有了困惑,需要解決,下面的同學也面臨這個問題,他們在糾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出主意,想辦法。并且這些同學站對了位置,自然就分成了三部分,就是一個韋恩圖的現實模板。
付曉輝:聽到你們的想法,我覺得我的想法太抽象了,學生不好理解。三角形的想法太數學化了。舉手的想法普遍適用,課代表的想法比較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生情況,來決定這一部分的設計。
(二) 提出問題
付曉輝:出示主題圖:“從表格中,你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張老師:應該給學生每個人印一張這個統計表,方便學生觀察和后續的處理。因為咱們學生好多字都不會寫。讓他們自己寫這么多學生名字太難了,太慢了。給每個人一張統計表,可以提高課堂效率。
(三)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付曉輝:我設計了兩個活動。活動一: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對這些同學的名字進行整理,讓我們清楚地看出參加兩項比賽的一共有多少人嗎?可以利用圈一圈、涂一涂、連一連、畫一畫、寫一寫等。活動二:我們通過整理發現。參加跳繩比賽的有9人,參加踢毽子比賽的有8人,兩項都參加的有3人,要求參加兩項比賽的同學一共有多少人?怎么列式解答?看誰想出的算法多。這兩個課堂活動,都是要求學生先自己探索,再在小組內交流,最后全班交流的模式和方法進行。
張老師:韋恩圖的引入,最好借助課件演示,讓學生感受到韋恩圖的產生過程。當兩個集合合并在一起,才會產生交集和并集。
亞麗:學生能夠想出多種算法,但是想讓學生真正理解每種算法的算理,利用動畫演示效果比較好。可以設計成閃爍的效果,讓學生清楚地看出,哪些人只屬于一個集合,哪些人同時屬于兩個不同的集合,兩個集合的并集里面包含哪些元素。
胡老師:學生的作品展示,可以利用實物投影,這樣效率高,展示面積大,可以充分的把全班同學的創意讓所有人都看到。
付曉輝:韋恩圖的介紹,我想利用一段資料的形式,讓同學們通過讀一讀,了解數學文化,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
(四) 聯系生活,鞏固練習
付曉輝:第一個練習,基礎練習,達到建模的目的;第二個練習是讓學生填寫韋恩圖,鞏固對韋恩圖的認識,進一步體會集合的含義和交集、并集,加深對交集意義的理解;第三個練習脫離具體集合元素的支撐,讓學生從集合元素個數的角度抽象的探索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法,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第四個練習是拓展提高。
教導于主任:我覺得你們三年級數學組,真正地把集體備課落到了實處,真正發揮了教研組的集體作用。備課方式實用,效果不錯。
劉校長:看出來了,你們組是真正下工夫了。集體備課前每個人都是做了精心準備,這樣活動時,每個人都有話說,言之有物。如果我們每個組都這樣備課,每一節課都這樣備課,那么你們的每一節課都會是精品課堂。
作者簡介:
付曉輝,中學高級教師,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元寶山區進修校附屬實驗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