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課改在全國范圍內的普及,我國現行的基礎教育中各學科的教學活動都在發生相應的變化,對于初中的物理學科來說也不例外。本文主要通過初中物理教學實踐改革來闡述如何優化課堂教學組織。旨在促進教學方法的革新,提升物理教學的高效性。
關鍵詞:初中生;物理教學;新課改;教學實踐;高效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初中物理教學也開始了有益的探索。在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上都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比如在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主體地位,實現素質教育,打造高效課堂等問題上都是教師探索的重點?,F在我們將分別從這幾方面展開論述。
一、 創設情境,發揮學生主體性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根據初中物理的學科特點,創設相應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產生濃郁的興趣,調動他們的主動性,進而主導整個課堂的有效開展。與此同時,讓學生保持熱情,去探究發現物理學科知識。
在發揮學生主體性,讓學生的自主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時,教師還要有意識的引導,給學生更多的空間和自由來獨立思考,分析問題,最后再適時地加以點撥和引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保證課堂教學的高效率運轉。
二、 優化教學,提倡“減負增效”
“減負”和“增效”看似矛盾其實都是一種素質教學的體現。以寫作業為例,同樣的作業完成量,在不同的完成效率下則所用時間不同,用時較少的則為學生創造出了自由活動的時間,可以用來發展興趣,做他們想做的事。這就是減負增效的意旨。
對于初中物理教學來說,要實現“減負增效”就是要合理利用時間,優化課堂教學組織,如幫學生改進學習方式,提升教與學的高效性等。具體的做法有:
(一) 物理概念的記憶
1. 避免死記硬背的方式學習物理概念,應該利用一些簡單易記的理解記憶法,如幫學生找到概念中的規律,訓練學生科學記憶的方法等。
2. 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多互動,多引導學生合作交流,尤其是在進行物理實驗時,讓學生們可以合作來完成。
3. 課堂教學要詳略得當,重點內容可從不同角度采用多種方式讓學生練習,一般內容少涉及,超要求的內容堅決放棄。
(二) 深入淺出,加深理解
初中物理課程較難理解,學生在面對課程時難免會有畏難情緒的產生,教師應該打破學生的這種心理,需要勇于創新教學,豐富教授方式,將教學與熟悉的生活環境聯系起來。
例如在九年級滬科版物理“浮力”一節的教學中,可以先設置一個問題情境:首先準備好一個乒乓球和量筒,將乒乓球放入量筒中。問學生:“不要動量筒,如何才能把乒乓球取出來呢?”讓學生集思廣益,當有同學說出用水的浮力時,再引入今天的教學“浮力”。
教師將引導學生接下來進行課堂的實驗探究,繼續設置問題情境。
1. 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嗎?
教師通過實驗演示:
先將實驗的小石塊在彈簧測力計下稱重,示數為F1;然后將小石塊浸沒在水中,再用彈簧測力計稱重,示數為F2;教師把小石塊取出,讓學生親自觀察,當我們用手向上托起小石塊,彈簧測力計會不會也變成F2?演示結果顯示,給它一個向上的托力,彈簧測力計的示數也能變為F2。
學生觀察對比,由此得出水給小石塊一個向上的力。
得出結論: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的托力,這個力叫浮力,F浮=G-F示。
2. 探究浮力的大小
教師通過實驗演示:
將小石塊懸空在彈簧測力計下稱重,示數為F1(等于小石塊重力G);在量筒中加入V1體積的水,再將小石塊浸沒在水中,此時彈簧測力計示數為F2,取出小石塊,量筒中液面示數為V2。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彈簧測力計兩次示數之差(F1-F2)與V2-V1有什么關系。
學生分組探究:改變小石塊的重量,多次重復以上實驗,對比彈簧測力計兩次示數之差(F1-F2)與V2-V1的數值關系。從而得出結論:浸入水里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其力的大小等于它排開水的重力大小。從而與課本上的阿基米德原理對照,得出結論的正確性。
(三) 理論結合實踐的教學思維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物理教學中同樣適用,教學思維方式從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教學的效率,在教學中教師要改變以往機械式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從生活實踐進入物理世界中,這樣對知識的掌握也會加深。
例如,在初中三年級滬科版物理“慣性”一節的教學中,在引出慣性概念之前,教師可以放幾段生活中常見的開車急剎車的視頻,讓學生觀察。同時提出問題:離開槍口的子彈失去了推力,為什么還能繼續前進?運動的汽車突然停止,車上的木塊繼續前滑?從而在現實中找到原型引入今天的教學。讓同學們在現實中找到更多的例子來總結慣性的性質和特點。
綜上所述,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應該與時俱進,不斷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通過各種教學方式和手段聯合并舉,從而提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另外,希望通過廣大初中物理教師的努力,將這種探索精神堅持下去,不斷踐行與開拓教學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
參考文獻:
[1] 任立屯.如何加強物理探究式教學[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12,(06).
[2] 張敏,李國建.探討新課程教學改革中的高中物理教學[J].新課程(下),2012,(7).
作者簡介:沈曉東,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邊城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