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玲??
摘要: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師,健康、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培養出一個具有健全人格的對社會有用的人。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正確認識家庭教育,用尊重和愛詮釋家庭教育的真諦,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做稱職的家長,好好學習,帶領孩子在溫馨、和諧的家庭中天天向上。
關鍵詞:家庭教育;正確;尊重;愛
國務院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第十條指出:“要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加強與學校合作,使子女養成良好習慣,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習近平總書記在春節團拜會上也指出“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師,健康、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培養出一個具有健全人格的對社會有用的人。
一、 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正確認識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狹義上是指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廣義上是指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教育和影響,這其中除了家庭成員對孩子的教育,還包含家庭成員自我的教育。
中國的家長比任何時代都更看重下一代的教育,多數父母認同家庭教育對兒童健康發展的影響,力求為兒童的早期發展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但在教育過程中仍存在許多問題,有的家長很早就讓孩子參加拼音、表演等各種培訓班,完全無視兒童身心發展特點及規律;有的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將自己想要完成卻沒有完成的理想強加于孩子;有的家長自己從不學習,只是憑借自身的經驗教育孩子;有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忽冷忽熱、時嚴時松;有的家庭父愛(母愛)缺失;有的家長自己本身沒有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種種現象表明雖然傳統的家長制家庭教育觀念已經在逐漸地消失,但是很多家長依然在家庭教育中只重視兒童的成長,忽視自身的成長;只重視對兒童智力的開發,忽視兒童品德發展。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處于重要地位,起著主導作用,家長的兒童觀、教育觀直接決定著家庭教育的優劣成敗,正如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樣:“孩子的發展能力取決于父母的發展。”我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早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就抨擊了某些家庭教育存在的弊端,指出其根源在于父母,并從多方面對父母提出了要求。因此,我們只有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才能使孩子適應國際化、全球化激烈競爭的發展需要。
二、 用愛和尊重詮釋家庭教育的真諦
尊重是家庭教育的基礎。它不僅僅是一種行為,更強調一種互動的關系,即不僅要尊重他人,也需要被他人所尊重。但實際上,家長習慣于把自己置身于強勢的支配地位,他們不會也不愿意傾聽孩子的心聲,表現出專制或忽視的行為,如:家里來了客人,家長不管孩子是否愿意,就命令孩子露幾手,背唐詩、說英語,殊不知,孩子的內心是被動的、抵抗的,家長完全忽視了孩子作為一個生命的主體應有的權利,忽視了孩子在社會參與方面的感受。
愛是家庭教育的內涵。美國哲學家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一書中說:“愛是一種態度,愛是一種能力”,他認為愛的本質是了解、關心、責任、尊重、給予。愛孩子,首先要和孩子在一起,關注孩子,了解孩子;很多家長片面地認為,我天天和我的孩子在一起,我能不了解他嗎?其實,只是在一起是不夠的,要了解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了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方方面面。有的家長忙起來,就成了“兼職父母”、“雙休日父母”,這樣地在一起是沒有質量可言的。第二是關心孩子;作為父母,除了關心孩子的生活、學習,關鍵是要關注孩子的生命成長,什么時候出牙、什么時候學會走路、什么時候會說話……父母應陪伴孩子一起走過生命中的每一個階段。第三是責任;這種責任是發自內心,不需依靠或借助任何外力的,父母應像對自己負責一樣對孩子負責。第四是尊重;孩子作為一個生命的主體是有自己的權利的,家長要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尊重幼兒的個性,尊重幼兒的人格。第五是給予;給予,不能只是簡單地滿足孩子需要的衣服、玩具、書等物質條件,還要給予理解、陪伴、指導、幫助等內心的需求。
三、 目前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
1. 對家庭教育重視程度不夠。
現在的孩子獨生子女居多,家長過分溺愛、重智輕德;還有部分家長認為0~3歲,孩子小,家長負責教育,只要上幼兒園、小學、中學了,孩子的教育自然要學校、老師負責;還有一些家長,忙于工作,根本無暇照顧、陪伴孩子,這些現象都表明,家長對家庭教育重視程度不夠。
2. 對家庭教育的內容認識片面。
《學習的革命》一書中指出:“全世界的所有最重要的教育方案都由那些兼顧孩子身體與精神兩方面發展的要素組成”,家庭教育也不例外,家庭教育涵蓋孩子優良品質的塑造、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健全人格的培養、健康體魄的培養等四個方面的內容,家長要擔負起全面教育孩子的任務,但有些家長只重視孩子身體的發展,忽略了最重要的心理健康發展。
3. “補救型”家庭教育多于“指導型”家庭教育。
正確的家庭教育應該是指導型、干預型的,在家庭教育中會或多或少地出現一些問題,當這些問題出現后,家長才會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補救”,其實,這個時候的“補救”已經沒有多大的意義了。
4. “西式”的家庭教育多于“接地氣、本土化”的家庭教育。
有這樣一部分家庭,不考慮自身實際情況,不考慮環境的影響,不相信科學,盲目地崇拜西式的家庭教育,對孩子期望值過高,總希望孩子出國、出人頭地,將自己置身于“本土化”的家庭教育之外,從而導致家庭教育失敗。
馬卡連柯說:“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里面人初次向社會邁進”。家長一定要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做稱職的家長,好好學習,帶領孩子在溫馨、和諧的家庭中天天向上。
參考文獻: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
[2]《今天這樣做幼兒教師》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
[3]《學前兒童家庭教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
李君玲,青海省西寧市,青海省六一幼兒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