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社會經濟、科技高速發展影響下,日常生活中出現了享樂、拜金主義,以及以自我為中心等不良現象,嚴重影響著社會和諧發展,尤其是對于思想發展日漸成熟的高中生來講,若不重視、加強其人文素養的培養,會進一步加劇社會不良風氣的發展。對此,高中歷史教師應給予足夠重視,注重人文教育在課堂教學中的滲透,從整體上提升高中生的人文素養。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人文素養
一、 引言
人文精神一直都是高中歷史教育的核心價值所在,特別是在新課程教育理念推行后,進一步強調了廣大教師應重視、加強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這也是高中歷史教學必須要完成的一項重要任務。為此,其教師應對歷史教材作出深入鉆研,將其中有助于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內容提煉出來,構建高效且充滿人文的歷史課堂,以此來讓學生對人文思想有更深入的了解,在優化課堂教學環節與效果的同時,更好地進行人文教育滲透。
二、 科學制定人文教育目標
在傳統教育理念的長期影響下,在歷史教學中,很多教師都存在“重智輕情”的現象,不僅會讓學生逐漸對歷史學習失去興趣,也無法獲得理想教學效果,甚至還會導致學生養成一系列不良習慣。有些教師為了盡快提升學生學習成績,只是一味地將知識信息灌輸給學生,讓學生以死記硬背的方式掌握,不利于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
對此,教師應結合教材內容、教學要求,制定科學恰當的教學目標,科學備課,精心設計組織各項教學活動,做好情感目標的合理定位,從而讓學生對所學內容作出深入思考。比如:在講解“抗日戰爭”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來將中國軍民奮力抗爭日軍暴行的歷史照片、視頻呈現給學生,全面刺激學生各個感官,這樣不僅有助于活躍課堂教學氛圍,全面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與歷史使命感,也能夠引起共鳴,取得更理想的授課效果,因此,為了讓學生的人文素養得到進一步提升,其教師應準確定位人為教育目標。
三、 注重教材人文因素的挖掘
通過人文教育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滲透,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人文素養,也能夠進一步拓展學生思想境界,不斷健全人格,陶冶情操。針對我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來講,其中涵蓋了勤勞節儉、勵精圖治,以及精忠報國等諸多優良傳統,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對這類人文資源作出深入挖掘,以此來開展人文精神教育,進而從整體上提高高中生的人文素養。
比如:某教師在講解“中外歷史人物”的相關內容時,就可以針對歷史經典任務為案例,對其高尚品德進行大力宣揚,或者是帶領學生學習毛澤東、鄧小平,以及林肯等著名思想家、政治家的思想、胸懷,體會其境界,并鼓勵其以這些人物為目標,做一個真正高尚的人。另外,也可以將詹天佑、李四光等中外一些杰出科學家的故事講給學生聽,以其那種鍥而不舍、無私奉獻的精神去感染學生,激發其愛國情懷,且真正可以做到以史為鑒,對自身言行舉止做出進一步規范,正確認識到學習歷史知識的價值,也在此過程中,促進其人文素養的全面提升。因此,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應對歷史教材作出深入鉆研,并借助各種輔助工具對相關教育資源進行科學整合,以此來豐富歷史課堂,也為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提供有力支持。
四、 加強與其他學科間的聯系
面對高考帶來的巨大壓力,對于歷史知識的學習,很多學生選擇的都是死記硬背等簡單、枯燥的學習方法,且大部分知識都是從歷史教材中獲得,或者是課堂教學中教師給予的補充,學習視野存在一定局限,不僅難以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也不利于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對此,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在遇到人文精神方面的相關內容時,要選擇恰當方式給予著重講解,以此來實現預期的人文教育目標。
比如:在講解與中國書法藝術相關的知識點時,就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交流活動,并邀請美術教師走進課堂,與學生一同交流學習,以此來全面提升學生人文素養與藝術審美能力。又如:在進行北宋變法相關知識點的講解時,教師就可以以范仲淹為例,讓學生在“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一句中蘊含的憂國憂民情懷有更深刻的感悟,并能夠真正將其視為榜樣,制定明確的學習發展目標,始終保持端正的學習態度,進而在大幅度提升課堂學習質量與效率的同時,也從整體上提升高中生的人文素養,為其今后的學習發展奠定良好基礎。此外,在授課中,教師也可以通過播放一些與愛國方面相關的歌曲來給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其可以更認真地對待相關歷史知識的學習,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培養效果。
五、 注重教學方法的創新運用
隨著新課程理念的進一步推行,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也逐漸重視起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在全面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為學生指引正確的學習發展道路,讓學生向著自己的理想目標不斷努力。為此,教師應積極探索、嘗試更新穎的教學方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積極引用更新穎的教育培養理念,真正在此過程中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以自身的個人魅力積極影響學生,促進高中生人文素養的全面提升。
比如:某教師在講解“辛亥革命”的相關內容時,要傳授給學生的內容主要是雖然辛亥革命將腐敗的清王朝統治推翻了,但其勝利的果實卻被袁世凱竊取了。對此,教師就可以圍繞這一主題,讓學生思考探究辛亥革命為什么會成功,該怎樣對袁世凱這一歷史人物作出評價等問題,在其充分掌握教材知識后,以小組形式來進行討論學習,鼓勵每位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觀點。最后,教師再針對學生提出的各種看法,針對其中存在的不足之處給予恰當補充,以確保學生可以從辯證的角度去看待這一問題,進而在活躍課堂教學氛圍的同時,進一步增強授課效果。
六、 結語
綜上所述,廣大高中歷史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加強學生人文素養培養,對優化歷史課堂,增強學生學習興趣與效果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在教學實踐中,其教師應結合新課改提出的各項要求,從不同方面對歷史教學與人文教育作出深入探究,整合現有教育資源,積極探索、嘗試更新穎的教學策略,將人文教育視為重要導向,這樣不僅有助于歷史教育核心價值的實現,也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楊紅玉.新課標下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J].西部素質教育,2016,2(22):232.
[2]楊守昌.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探究[J].東方教育,2013,(4):88.
作者簡介:
黃毅平,福建省泉州聚龍外國語學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