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習方法對一個學習者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如何讓中學生愛上數學,愛上探索數學問題與數學知識核心本質的過程,從中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學習的快樂,關鍵的是讓他們掌握到好的學習方法。本文結合實踐,對數學課堂中學習方法的滲透進行了詳細闡述。
關鍵詞:初中數學;學習方法;引導;滲透
從我們熟識的公式——“刻苦努力+正確方法+少說廢話=成功”中,可以看出找到正確方法是通往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即便你可以務實地刻苦努力,方法錯誤了,你仍舊會離成功很遠,這個經典公式同樣適用于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之中。數學學習的整個過程都被方法是否得當所主宰,可以說正確的方法讓學生們能輕易地獲得成功,而錯誤的方法則可能將學生帶入“失敗的深谷”。反觀當前很多中學生不愛學、學不好數學的原因就在于沒有找到對的、好的學習方法,所以教數學就是教方法。處于重要生長期的青少年,誰找到了科學的、正確的學習方法,誰就會擁有健康積極的心態,誰就會拿到智力開發的優先權,誰就會真正地愛上數學。怎樣幫助學生們找到學習數學的最佳方法呢?本文結合實踐進行了詳細解析。
一、 了解數學,從預習開始
很多教育者包括學生都會忽視預習這個重要的課前“熱身運動”,在數學學
習過程中,預習是非常重要的。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第一印象,會在預習中產生并形成。尤其是通過預習,學生們會對自己有一個客觀的認識,比如自己在本節課的學習中會遇到哪方面的問題,哪兒是知識的難點等等,而這些內容就是學習重點,有了重點學生上課聽講就有了積極性與針對性,課堂學習效率就會提高。所以讓學生們對數學感興趣的第一步就是教會學生如何預習。一是教給學生們正確的預習方法。如學會閱讀,先粗讀再細讀,掌握一節課的概貌,形成印象。然后再結合老師的提綱進行細讀,讀重點,讀關鍵,對課本中涉及的數學基本概念與運算公式反復讀,并對難點與疑點進行記錄,留在課堂解決。二是為學生們設計好預習作業,目的是為學生們勾畫出數學知識的架構,既能方便他們更好地進行閱讀,也能激發起他們的興趣。所以預習作業要形式多樣且新穎,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如學習“可能性和概率”時,留一個有趣的預習作業:分別在家里找一枚硬幣和骰子進行自由投擲,投擲50次骰子,將每次點數進行記錄,算算每個點數存在的概率;投擲硬幣100次,對正反面出現的次數進行記錄,算算正反面存在的概率。最后對以上概率進行比較,看看能夠得出怎樣的結論?這種半游戲半學習的“作業”,最能夠吸引學生,在玩的同時也就輕松地完成了預習任務。
二、 學會數學,先會上好課
課堂是老師傳授給學生方法的主陣地,也是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最重要的
場所。學生是否能夠學會數學,在預習中產生的種種疑問與困惑是否能夠得到解決,并最終從問題的解決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幾乎都需要在課堂學習中完成。老師首先要讓學生們意識到“上課≠聽課”,上課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動”起來,思維動起來,智力動起來。多看、多議、多練,在老師的引導下自己主動地去尋找方法,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對學生多種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是很必要和很重要的。如在學習“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知識時,不等式對于學生來說很陌生,即便課前做了很好的預習,但如果按照教材的例題直接講解,學生學起來仍舊會感到力不從心,思維混亂。為了幫助中學生對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弄個清楚明白,掌握一種最有效的學習方法,老師可以對學生進行“類比思想方法”的滲透。可以同時列出一元一次方程“x+3=3x-7”和一元一次不等式“x+3<3x-7”的計算過程。在計算的最后,一元一次方程系數化為“1”得出“x=5”的結論,而一元一次不等式兩邊均除以“-2”得出“x>5”的結論時,只要提醒學生們注意計算的最后,當系數化為“1”時,不等式兩邊均除以或者是乘同一負數,就會改變不等號方向。經歷了這種類比過程,學生感覺知識變得簡單了。而這種方法可用于多種學習之中,只要老師有意識地讓學生反復運用此法,逐漸的這種方法就會成為學生的一種思維慣性和數學能力。
三、 愛上數學,總結后升華
分析學生之所以學不好數學的一個原因,就是腦海中對于學過的知識沒有“備份”。一節課自己到底學了什么,學會了什么,這些東西在學生頭腦中如果是“碎片化”的,那可以說課堂學習是失敗的。讓學生學會總結歸納,不但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最直接的方法,還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最佳途徑。如在學習完了“平行線”有關知識之后,要讓學生們歸納總結自己這節課講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平行線的意義、特征以及識別方法;然后就要明白平行線“特征”與“識別”兩者的聯系。總結與歸納并非簡單的溫故知新,而是在回顧自己學習過程的同時讓學生們進行“二次思考”,舊知識與新知識之間是如何銜接的?自己掌握了怎樣的學習方法?新的知識如何進行應用等等,可以說總結是對數學知識又一次的升華,是讓學生們真正愛上數學的一個重要環節。
英國著名的科學家達爾文對“方法的知識”格外推崇,他認為這是“世界上最有價值的知識”,而中學生只要掌握了這“最有價值的知識”,數學學習就進入一種“忘我”境界,并從此以良性循環狀態貫穿學習始終。我們知道每個學生一旦體驗到了數學的魅力,就會創造出奇跡,希望每個教育者都能夠幫助每位學生找到最適合于自己的數學方法。
參考文獻:
[1] 高雪明.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數學學習方法及對策[J].教育教學論壇,2013,(3):107-108.
[2] 孫倩.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數學學習方法及對策[J].新課程·中學,2015,(12):158-159.
作者簡介:蔣消暑,江蘇省淮安市城北開明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