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可以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參與課堂與數學思維的發展。文章分析了學生動手能力培養缺失的原因,然后從四個方面論述了給學生創造動手的機會,實現獲得真實體驗、理解抽象概念、發現問題結論、促進創新精神等意義,以期引起數學老師對學生動手能力的關注。
關鍵詞:動手能力;培養;促進;數學思維;缺失
一、 動手能力培養缺失的原因
1. 考試方式。現行的考試方式就是筆試,幾乎沒有任何動手操作考試,這就使得老師不愿意花費時間在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上,且學生動手能力再高也無法衡量出老師的教學投入,而學生只要記住結論就可以考出好成績。
2. 教學傳統。傳統的教學就是要求課堂要安靜,學生要遵守課堂秩序,不能說話、不能亂動、不能亂轉頭……很多的禁錮,甚至有很多老師要求學生聽課要把手背在后面,這其實是對學生天性的摧殘。學生稍微動一動就被貼上不守紀律的標簽,何談主動解放學生?
二、 動手能力的培養
(一) 動一動手,獲得真實體驗
人是感性的居多,只是用說教的方法對待學生、對待知識,學生很難有切實的理解。而很多知識,學生的理解在于動手感受,不在于硬性的記憶。教學實踐表明,小學生動手感受到的知識比直接的灌輸,記憶時間要長3到5倍,讓學生動一動手其實不難,難的是老師不給學生動手的機會。如果能夠讓學生親自動一動手,學生就會獲得真實的體驗。
比如學習《克和千克》,這些表示質量的單位,如果只是告訴學生一個乒乓球是3克、一個雞蛋是50克、一個籃球是500克、一本數學書是100克、一個凳子是2000克……這只是淺層的認識,克與千克的教學,目的不是讓學生記住哪些東西是多少克或者千克,而是讓學生在以后生活工作中能夠判斷出物品是多少質量。我在教學中,沒有一味的讓學生了解哪些東西是多少克,而是讓學生動手自己去體會、感知,獲得自己的真實體驗:每組發一個乒乓球和一支粉筆,我讓學生分組拿一拿、掂一掂,讓學生說一下哪一個重,我告訴學生乒乓球大概是3克,估計一下粉筆是多少克,雖然學生說不太準,但是學生卻能夠通過自己的手,感受一個大概的范圍。然后我又讓學生動動手分別掂量一下新華字典和自己的凳子,學生興趣高漲,紛紛發表自己感受,估計這些物體的質量。
(二) 動一動手,理解抽象概念
有些抽象的問題,動一動手,學生就可以化抽象的概念為具體的可感的認知,這種抽象知識概念,任憑你講解10分鐘不如讓學生動一動手感受。比如給學生講解“燙”這個詞,讓學生動手感受一下,學生就立刻明白了。數學概念抽象的更多,讓學生動動手,印象就深刻了。
學習《升與毫升》時,如何講解“升”“毫升”這些抽象的概念,根本無法用語言來描述,有的老師采用讓學生觀察的方法,告訴學生,你平時喝的一瓶礦泉水大概是500毫升,一杯豆漿大概是200毫升,一桶礦泉水大概是18升……誠然這種教學方法是有效的,但是達不到高效,學生在心中概念仍然很模糊,因為一瓶礦泉水有300毫升到600毫升不等,豆漿也有大杯小杯,桶裝礦泉水也是如此,這種教學不精準。如果讓學生動一動手,感知會更加準確。我分別準備了一瓶墨水、一包牛奶、一瓶可樂、一桶大豆油,讓學生先看看標簽的標注分別是多少容量,然后每個小組用量杯量一量100毫升的水,然后倒入事先準備的礦泉水瓶,看看有多少,倒入事先統一發的碗里看看有多少,再把碗盛滿水用量杯量一量,一碗水有多少毫升。如此,讓學生動手,學生對于“毫升”“升”這些抽象概念理解就非常清楚了。
(三) 動一動手,發現問題結論
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與新課改理念中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是一致的,是與促進學生主動探索精神吻合的。讓學生在動手中發現問題,得出結論,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教育的長遠目標。在平時的教學中,很多問題都是教師提前設計好的,結論也是老師總結的,學生已經習慣了接受,探索的意識早已經被磨滅殆盡了,這就需要老師轉變教學策略,讓學生在動手做中發現問題。
比如學習《三角形》,有的老師自己在講臺上給學生演示三條邊何種情況下可以圍成三角形,然后得出結論,這種做法就違背了讓學生主動發現知識的教學規律。我在教學時,讓學生準備好學具,用不同長度的三根小棒試著圍成三角形,學生記下各個小棒的長度,并比較能圍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和不能圍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各有什么特點。讓學生進行討論,看看能否得出自己的結論。讓學生展示自己動手的發現過程,有位同學說,我用三根木棒分別是15 cm、7 cm、12 cm,可以圍成三角形,但用15 cm、7 cm、8 cm的結果變成兩條重復的直線了,再用15 cm、7 cm、7 cm的結果發現,兩個7 cm的小棒加起來也沒有15 cm的長,就更無法圍成三角形了。我覺得兩根小棒加起來必須比另一根小棒長才能圍成三角形。聽聽!多好的結論啊。相信學生吧,讓他們動動手,學生是可以發現知識的結論的。
(四) 動一動手,促進創新精神
多讓學生動手,學生的發現能力就會提高,思維就會變得敏捷,甚至會有新的發現。創新精神的培養,絕對不會來自于灌輸的課堂,而是會來自于讓學生得以解放思想的課堂。比如在教學《多邊形的面積計算》一課時,讓學生用學具展開剪切、拼接的活動,通過邊長為1 cm的正方形方格紙,學生很快就得出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S=a×h。我讓學生在方格紙上面再分別以三個頂點出發連成三角形,讓學生思考所畫的三角形面積是多少,有什么規律嗎?學生動手依據以前學習的知識很快找到了兩個全等三角形可以拼湊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再根據剛才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就發現了三角形的面積公式,這就是一種創新的發現。
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實現的,需要老師改變思想,也需要改變評價及考試方式。動手能力的培養,是一項重要的任務,關乎教學改革,關乎學生的成長,關乎民族的未來。
作者簡介:李焦,江蘇省邳州市土山鎮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