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額信用貸款產生于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是服務于農村貧困人口的一種微型金融服務,在推行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在闡明農村小額貸款含義和特點的基礎上,揭示并分析了我國農村小額貸款存在的環境風險、信用風險、管理風險以及政策風險等四類主要風險,然后對農村小額信貸風險生成機理進行了較為詳細和系統的分析,最后從征信體系建設及貸后管理、風險分擔體系、危機緩沖體系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小額貸款 風險分析 管控措施
小額信用貸款產生于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孟加拉國,從服務對象上來看是針對于農村貧困人口的一種微型金融服務,一經推出就獲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也引起了世界范圍內金融研究學者的關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我國農村開始引入了小額貸款這種微型金融,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在實行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包括體制上的障礙以及技術上的障礙。這些問題不僅限制了我國農村小額信用貸款的發展,也增加了農村小額信貸機構的貸款風險。為此,本文以農村小額貸款風險分析與管控措施為題展開分析和探討。
一、農村小額貸款的定義及特點
(一)農村小額貸款定義
關于農村小額貸款的定義,目前國內尚無明確的界定,國際上對于小額貸款的普遍認知是,小額貸款是針對低收入人群或者是小微型企業為對象的借貸金融服務。目前國內外關于小額貸款含義的主要觀點和論述有:Morduch(1997)[1]認為小額貸款是以貧困農戶作為目標的金融貸款服務,具有無擔保、高利率的特點;吳國寶(2012)[2]認為小額貸款是通過小額信貸機構向貧困人口提供貸款服務的一種方式,而在提供貸款的對象上應當是有一定償還能力的人群;世界銀行扶貧協商小組認為小額貸款不應僅局限于對貧困人口的貸款,而是應該包含存款、支付、貸款在內的綜合金融服務。綜合以上觀點可以看出,目前對于小額貸款的認知雖然有一定的差異,但是存在共同的認知,即小額貸款是針對農村貧困人口和中小企業進行的小額度貸款金融服務,目的是解決三農和農村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二)農村小額貸款特點
1.服務對象以農村中低收入人群為主。農村中低收入人群不僅包括以個人或者家庭為單位的種植戶,也包含農村地區的小微型企業。這一群體對于金融工具以及金融行業了解不夠,并且分布于我國廣袤的農村地區,而商業銀行也難以了解其詳細的營收和企業的財務情況。因此無論是需求側還是供給側都存在借貸的障礙[3]。兩個方面因素造成了這部分人群被金融市場邊緣化,農村小額貸款服務就是針對這一部分人群和市場開展的金融服務。
2.貸款額度小。傳統商業銀行傾向于向額度需求大和有穩定回報的國有大中型企業發放貸款,而對于風險較高和額度較小的農戶和農村小微企業沒有發放貸款的動力,即傳統商業銀行對農村小額貸款存在一定的排斥,農村小額貸款機構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3.貸款利率以商業貸款利率為基準。小額貸款主要以農村中低收入人群為服務對象,但其實質依然是商業貸款,利率是以商業貸款利率作為基準來制定的。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可以根據農戶或者農村小微型企業的具體情況下浮,目的是為了減輕農戶和農村小微型企業的負擔。
(三)農村小額貸款機構
我國農村小額貸款機構多樣化,主要包括:以農村信用合作社為主的國家正規金融機構,發放貸款類型是小、微額度的個人貸款以及農戶聯保貸款;國家政策扶持下建立的新興農村金融機構,包括村鎮級銀行和互助社等,這類金融機構大多屬于本地的小微型金融機構,信息不對稱性相對較低;不接受儲蓄只發放貸款的借貸公司,這一類公司大多是民間借貸的中介,作為中介結構本身承擔的風險較低,通過風險轉嫁的方式將借貸的方式轉嫁給貸款方,并從該過程中獲取利差;公益性的小額貸款項目,一般為國內外的資助資金,利息低、貸款時間長,貸款回收周期也比較長,但這類貸款一般都具有較強的項目指向性。
根據統計結果顯示,截止到2015年12月,我國提供農村小額貸款的金融機構32000多家,其中,農村信用合作社23632家,所占比例超過70%,其次是村鎮銀行7332家,所占比率超過20%,其他兩種類型即貸款公司以及農村資金互助社比例不超過5%[4]。
二、農村小額貸款風險類型
小額貸款由于其發放貸款的對象以及貸款的用途與一般商業銀行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對應的風險也存在不同。農村小額貸款風險主要有環境風險、信用風險、政策風險以及管理風險等幾類[5]。
(一)環境風險
1.自然環境風險。農業是靠天吃飯的產業,受氣候及自然環境的影響大,且農產品的自然生長周期較長。因此,涉農投資普遍存在收益低、投資回收期長、風險大等特點,與之對應,農村小額貸款的回收存在難以及時有效回收的風險。
2.市場環境風險。市場環境風險是指受市場中商品價格波動所導致的風險。農產品的生產是一個自然再生產的過程,與工業產品相比生產周期較長,當農產品成熟并向市場供給時可能正處于商品價格的低谷。因此,農產品往往難以獲得較高的收益,與之對應的農村小額貸款則難以獲得高額的回報。
(二)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是指借款人不能按時履行還款責任引起的風險。由于農村小額貸款缺少抵押和擔保物,農戶在獲得貸款后也許會背離當初既定的投資項目而轉向高風險的項目投資。對于我國農村居民而言,信用風險表現為兩種情況,一是由于外部環境的變動不能兌現還款的承諾,二是故意拖欠,無論是哪一種情況對于信貸機構而言都構成其信用風險。
(三)管理風險
我國農業生產較為分散,沒有形成足夠的生產規模,在貸款上表現出額度小和分散的特征。這一特點對于農村小額貸款的前期調查、中期溝通以及后期的回收都會造成管理上的困難。對授信者的訪談和了解以及其準備投入的項目等都需要進行了解,而信貸員往往缺乏農業生產知識,缺少農業生產風險分析能力,無法衡量貸款項目的風險情況,同時也缺乏對貸款的跟蹤監督。endprint
(四)政策風險
我國農村小額貸款主要是由政府主導開展的,如農村信用合作社,無論是注冊資金還是后期的運營都有國家政策的不斷扶持。國家以資金注入的方式來扶持其發展,貸款利率也普遍較低。但一旦國家不再對農村小額信貸實施政策的傾斜,那么將會導致其因為資金鏈的斷裂而陷入經營危機。
三、農村小額貸款風險生成機理
(一)農戶視角的風險生成機理
1.農業生產天然脆弱性導致的風險。農產品的種植、運輸、銷售各個環節中都存在一定的風險[6]。生產過程受外部自然環境的影響,運輸、銷售等環節則主要受市場環境的影響,如燃油費用的增加、人力成本的上升等,因此,農戶按時償還貸款本金和利息的幾率在受到外部環境影響下顯然會較低。
2.農戶的收入水平低,且收入結構較為單一。我國農戶收入水平尚不高,收入結構上單一、主要還是依賴家庭經營收入,且由于我國農村養老、醫療和教育方面的保障不足,其自身抵御風險的能力較差,一旦出現外部擾動則無法按期償還貸款,增加了小額貸款機構的風險。
3.農民受教育水平較低、信用觀念缺乏。一方面農戶的受教育程度較低,接受新的農業科學技術存在一定的障礙,且生產存在盲目性,無論是生產的規劃還是市場的分析都存在不足,這使得貸款投資的收益受到限制,也提高了金融機構貸款回收的難度;另一方面,由于農戶信用觀念淡薄,如果出現個別農戶沒有按時償還貸款的情況,其他農戶也會效仿,出現貸款的故意拖欠現象。
(二)小額貸款機構視角的風險生成機理
1.信息不對稱的風險[6]。農戶小額貸款機構在了解農戶的信息上存在一定的困難,表現在一是貸款之前難以了解到農戶的全面信息,只能通過農戶當前的經營狀況以及申報的資金用途來判斷;二是貸款之后在經營過程中農戶可能改變資金用途而導致不能及時還款,小額貸款機構并不能及時獲取相關信息并采取相應的風險管控措施。
2.貸款機構管理缺陷的風險[7]。風險管控的前提是對于信貸風險的辨識。但農村小額貸款機構人員配置不足、技術落后導致了風險管控存在嚴重缺失。粗糙的貸后管理方式則使得原本就很脆弱的小額借貸應對違約的能力更加薄弱。
(三)外部環境視角的風險生成機理
1.農戶擔保和抵押制度缺少靈活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由于農村小額貸款額度小、風險高、收益低,目前市場上沒有形成對農村小額貸款的有效擔保方式;二是由于農戶聯保的基礎是相同地域的農戶,農戶聯保機制存在天然的脆弱性;三是在擔保物方面,農戶所擁有的房屋、土地、林地等由于沒有明確的產權,不能形成有效的抵押,也變相放大了農村小額貸款的風險。
2.信用環境建設不足。到目前為止我國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征信體系,農村金融市場則更加突出,農村小額貸款機構對農戶貸款的歷史以及授信額度等都沒有完整的記錄。另外,我國的“人情社會”使得違約等事往往采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方式解決,人情關系的影響使得借款者守信的道德約束力下降,滋生信用風險。
四、農村小額信貸風險防治措施
本文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加強農村小額貸款機構的風險防御和管控。
(一)加強征信體系建設及貸后管理
加強征信體系建設及貸后管理是改善農村金融環境,促進農村小額貸款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加強征信體系建設,一是加強農戶基礎資料的搜集,包括對于農戶信貸記錄的整理、貸款使用情況以及還貸違約情況等的建檔立案;加強貸后管理,開展定期監控、常規檢查、貸款到期催款以及貸款組合等;加強農戶誠信意識宣傳,特別是對于法律、金融方面的常識要進行常規化的宣傳,扭轉農戶對于貸款合同和違約成本的認知。總之,應通過多種方式和途徑減少惡意拖欠,減少小額貸款機構的呆賬、壞賬,降低農村小額貸款的信用風險。
(二)創新貸款擔保方式,增加農戶違約成本
創新擔保方式,積極開辦“直補保”貸款(即以糧食直補資金和農資綜合直補資金為擔保發放貸款)、“大聯保體貸款”(即組織多個農戶共同承擔貸款風險)、農村“四權抵押”貸款(林權、農業機械、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住房及宅基地抵押)、集體土地和房屋抵押貸款、谷物質押貸款等。通過創新擔保方式,努力解決農村小額貸款缺乏有效抵、質押品的問題。
相對于自然風險,信用風險對于信貸機構的威脅更大,而聯保制依然是應對信用風險的主要方式。通過聯保制可以利用擔保成員之間的連帶責任關系進行相互監督。既從政策上適度放寬對農民資產的保護,又增加農戶違約成本。為了防止聯保成員的同時違約,可以實行聯保成員的配額制,即對于擔保成員中的部分成員發放貸款,而對于參與擔保但是沒有獲得貸款的成員采用提升授信額度的方式來進行激勵,以此解決農民違約缺乏有效控制的問題。
(三)完善農村小額信貸風險分散機制
1.建立風險轉嫁機制。風險轉嫁就是通過讓其他機構承擔或者共同承擔的方式來規避風險,可通過以下三種方式進行:第一通過抵押和擔保的方式來進行轉嫁;第二是通過發行債券的方式將風險轉嫁到債券投資者;第三是通過金融交易如套期交易的方式將風險轉嫁給投機者。對于農村小額貸款而言比較常用的是第一種方式,即通過增加抵押物和擔保的方式來降低金融機構自身的風險。
2.完善風險補償機制。風險補償就是在農戶出現違約的情況下貸款機構減少損失的辦法,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來加強農村小額貸款機構抵御風險的能力。第一,在貸款合同中加入對于擔保物和抵押物的說明,在合同的約束下可以依法對擔保和抵押物進行出售,從而減少貸款不能回收的損失;第二,提取損失準備金。在小額貸款機構有一定盈利的情況下應當提取一定的準備金作為彌補和沖銷壞賬的損失;第三,保持小額貸款機構資本充足。保持較高的資金充足率可以抵御資產出現損失后的流動性風險。
(四)構建農戶小額信貸危機緩沖機制
由于農村小額貸款比較多的采用了聯保制,在貸款對象上多以集團為單位進行放貸,因此在產生違約時也容易出現集體違約的情況,集體違約大多是當地發生自燃災害引起,針對這一情況則可以建立對應的危機緩沖體系。第一,通過與商業銀行或保險公司合作,形成針對小額貸款的有償擔保服務,通過該方式以其他金融機構為載體將小額貸款的風險轉移;第二,通過與地方政府溝通,以減免稅費的方式建立小額貸款的集體違約緩沖基金。建立該緩沖基金可以在災害發生時有效輔助政府做好對應的災后治理工作;第三,直接購買財險公司所提供的保險產品。以上三種模式,小額貸款機構可以同時采用,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選擇。規模較大的小額貸款機構可以與地方政府進行合作,通過減免稅費建立緩沖基金,而中小規模的小額貸款機構則可以采用有償擔保服務或直接購買財險產品的方式來轉移風險。
參考文獻
[1]Morduch M.Benefits and pitfalls of statistical credit scoring for microfinance[J].Saving and Development,1997,28(1):63-86.
[2]吳國寶,孫若梅.大力發展農村小額信貸有效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J].中國農村信用合作,2012(2):8-10.
[3]孫若梅.小額信貸和農村金融[M].中國金融出版社.2014(9):109-110.
[4]王卓.農村小額信貸利率及其需求彈性[J].中國農村經濟,2016(6):64-72.
[5]熊德平.小額信貸風險的類型及防范建議[J].中國農村金融,2010(6):77-78.
[6]杜曉山.我國農村小額信貸的文化環境建設研究[J].農業經濟,2015(6):95.
[7]蘇國霞.扶貧開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J].經濟研究參考,2014(32):37-40.
[8]趙巖青.基于粗糙集的小額農貸信貸風險評價[J].農業與技術,2009(2):104-107.
作者簡介:樂昕興(1991-),男,湖南永州,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農業經濟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