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有效的生活化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化被動學習為主動,提高課堂效率。創設問題情境一般遵循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三個步驟。利用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學世界的關系,將物理知識通過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來呈現,使學生更容易去接受、去理解。教師應隨處留心,積累素材,創設的問題情境必須考慮周全,注重問題的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物理;生活化;問題情境
記得明代詩人祝允明說過:“身與事接而境生,境與身接而情生?!边@說明情境對于人類認識事物有著推進作用,學生的學習也是一樣,創設適合學生的情境有助于幫助學生學習。鑒于初中生的認知水平有限,因而在情境創設中,可以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來創設。正如陶師的“生活即教育”,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創設情境來解釋物理現象,不僅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而且還可以幫助學生學會運用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做到學有所用。
再者,在新課程的背景下,我們已經不能直接灌輸知識給學生了,“填鴨式”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作為一門強調實驗的自然基礎課程,應注重讓學生經歷實驗探究過程,積極主動的去學習物理知識。那我們怎么讓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探究知識呢?關鍵在于問題情境的創設,恰當的生活化問題情境貼近學生生活,能引起學生的共鳴,自主去圍繞問題進行思考,依托現有的生活經驗和已學的物理知識展開研究探討,避免了教師的“一言堂”。如果說,在每次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都能通過合適的生活化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通過問題的創設引導學生總結結論、獲取知識、運用知識,那么就能將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
思考是從問題開始的,發現問題是思考活動環節中最重要的一步。當學生開始有質疑,內心存在疑問時,思考才真正開始。因此,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選擇與學生切身相關的生活背景的問題情境,充分讓學生產生質疑,主動參與到知識的研究中去。
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一般有三個步驟:①提出問題:通過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化問題情境讓他們產生疑問,引起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②分析問題: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及所學知識,提出恰當合理的猜想。③解決問題:在探索過程中,鼓勵學生開拓思維,不斷在錯誤中進行改進,得出所要結論。
案例1:在我們講解牛頓第一定律的時候,對于“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這句話的講解,我們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回答一些生活例子,來使他們明白。比如我們可以問學生,靜止的球為什么我們踢它,它會由靜止變運動?同學肯定知道因為球受到力的作用,那我們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引導學生總結出:力是物體運動狀態改變的原因。繼續問學生:球離開腳后,球會立刻停止嗎?不會,而是會運動一段距離,那再讓學生對這樣的過程受力分析,引導學生得出:物體運動是不需要力來維持。最后再問球會一直滾下去嗎?不會,球因受阻力作用而慢慢停下來,引導學生再次得出力是物體運動狀態改變的原因。從學生生活中最熟悉的場景入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案例2:講解《內能熱傳遞》的時候,特別是當學生知道了什么是內能的定義以后,在理解影響物體內能的因素的時候,我們就可以以生活中的相關例子來幫助學生得出影響因素。例如,既然內能的定義是:物體內所有分子的分子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叫內能,那就首先幫助學生抓住這個定義中的三個點:①所有分子,②分子動能,③分子勢能,分別對應提出三個生活例子:①冬天冷的時候,同學們下課肯定喜歡偷偷用杯子裝點熱水暖手,那我們選擇多裝一些熱水還是少一點呢?為什么?②同樣的一個杯子暖手,同學們是裝熱水還是裝冷水,為什么?③同學們都知道,之前學過,被100℃的水蒸氣燙傷比被100℃水燙傷更嚴重?現在我們來想想,從能量的角度來想想,原因是什么?我相信,在如此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下面,學生肯定會特別主動積極地去思考,提升課堂效率。
上面我舉的2個案例都是在課堂的大方向上面的,我們在平時小細節的處理上面,也可以將小問題放置于生活化的情境中,比如:
(1)在座的很多同學的爸爸都喜歡釣魚吧,那你老爸在釣魚的時候,你如果在旁邊亂跺腳或者大喊大叫的話,結果會怎么樣?為什么老爸不讓你這樣做呢?
(2)我們都往熱水瓶里灌過水吧,那你怎么判斷水滿了呢?為什么?
(3)有不少同學都去過大森林吧,有沒有注意過,為什么森林里面是靜止亂扔飲料瓶呢,特別是沒喝完的呢?
(4)小時候,都聽過老人跟我們講過,“天狗食日”的故事吧,是真的有“天狗”嗎?那為什么太陽真的沒了呢?
(5)戴眼鏡的同學注意了,寒冷的冬天,你從室外到溫暖的室內的時候,你的眼鏡會怎么樣?為什么?
(6)來看這里,為什么我把筷子放到水里面就變歪了呢?同學們生活中也都碰見過吧,那是筷子真的“歪了”嗎?
(7)有很多同學跟老師一樣,都是可憐的“眼鏡奴”,那為什么我們眼睛就“壞了”呢?那眼鏡是利用什么原理來矯正我們的視力呢?
(8)同學們,注意過為什么我們的大橋的引橋都很長呢?為什么我們的盤山公路是彎的而不是直的呢?
這些例子比比皆是,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一定要充分利用學生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創設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情境。
總之,在物理教學中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就是利用了學生的生活世界與科學世界的關系,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進學生的學習。當物理知識通過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呈現,能使學生更容易的去接受;同時學生對問題情境的解決,又能更好地去鞏固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只有巧妙地將生活化問題情境融入到教師的物理教學中,才能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探究中去。
生活化的問題情境有著獨特的優點,但并不是“隨手拈來”,我們創設的問題情境必須考慮周全,注重問題的有效性。作為教師的我們,應留心觀察周邊的事物,從身邊發現教學素材,精心設計情境,貼近學生的生活,在問題情境中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張晶.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學情境的創設[D].浙江師范大學,2010.
[2]安燕.有效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的實踐與思考[J].咸寧學院學報,2010(11):229.
作者簡介:俞嘉華,江蘇省昆山市新鎮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