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會
摘 要:數學概念是小學數學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反映現實世界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本質屬性,是客觀事物“數”與“形”的結合。小學生計算能力的提高,空間觀念的形成,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都是在加強概念教學的基礎上進行的。只有加強概念教學才能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數學知識、培養能力、提高課堂效率。而概念的獲得實際上是學生經過分析、比較、抽象、概括的結果。而在傳統的應試教育的課堂上,往往是教師像填鴨一樣把概念拋給學生,死記概念、死背公式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上屢見不鮮。學生一旦遇見靈活多變的題型,就束手無策。究其原因,就是學生沒有真正參與概念形成的過程,只認識了概念的表象,而沒有認識概念的本質。要想讓學生真正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形成概念、運用概念,就必須在引入概念之后,引導學生自己主動探索,主動獲取概念。要做到這一點,作為教師我認為,必須改革以往的概念教學方法,采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為學生創設探究的情景、創設探究的空間、創設探究的可能,在培養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同時,讓概念教學真正發揮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數學;概念教學;探究式學習
引言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了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任務,要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在課堂教學中要關注學生,引導和啟發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數學。因此,我認為在概念教學中應采取探究性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教師所創設的情境中,采用自己的學習方式,在小組中、集體中進行探討研究,了解概念的產生,知道概念的形成過程,掌握概念的本質屬性,能夠靈活應用概念,解決數學問題,從而培養學生應用概念的意識。
一、對探究式學習方式的理解
探究式學習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主要指的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圍繞需要解決的特定問題而進行的一種學習方式。探究性的學習方式本身是一種學習方式,其作用在于:
第一,發展學生的能力,包括發現問題的能力、制訂計劃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培養學生主動積極、科學嚴密、不折不撓的態度;
第三,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和創新精神;
第四,獲得關于社會的、自然的、生活的綜合知識,而不僅僅是學科知識。這些目標是一個整體,通過長期的潛移默化而逐步形成,不能把它們割裂開來。
我認為,探究式學習方式是一種既關注學生發展,又注意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學習方式,探究式學習方式本身是一種具有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開放性的學習方式。在概念教學中采用探究性學習方式,可以使學生的智力得到發展,情感得到深層次的體驗,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技能得到提高。
二、探究式學習方式在概念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創設情境,明確探究目標,引入概念
概念如何引入直接關系到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接受,小學生學習概念一般是以感知具體事物,獲得感性認知開始的,因此應重視問題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思維,明確探究目標,使學生產生主動獲取新概念的興趣。
以教學《按比分配》一課加以說明:首先復習“比”的知識和各種不同的分配方法,然后開門見山提出課題,直接揭示探究目標:今天我們來研究按比分配。接著創設問題情境,利用猜想,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激發學生興趣,學生帶著強烈的探究欲望,圍繞“你都可以怎樣來解決問題?”這個開放性的問題,帶著好奇心和求知欲展開探究活動。
(二)自主參與,經歷探究過程,理解概念
經歷探究過程,獲得深層次的情感體驗,建構知識并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探究性學習的三個目標。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開放性是探究性學習的本質特征。這一特征
決定了探究性學習要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充分的時間。在概念教學中,更應該給學生提供深化理解概念的時間和空間。
仍以《比例的意義》一課為例:為研究“你發現了什么?”這個問題,教師給學生提供了將近10分鐘左右的自主探究時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求比值、化簡比并討論,然后分組匯報:求比值的小組通過大量的計算,發現了:①2:6=1/3,30:90也等于1/3,兩組的比值相等。0.125:1/8=1,2/5:2/5=1,這兩組的比值也相等。聯想到既然比值相等,就可用“=”連接。②兩組相等的比中比的前項和后項存在著相同的倍數關系所以比值相等。③兩組相等的比中比的前項和后項都擴大相同的倍數得到第二組比。④2:6=30:90這組比中,2乘90得180,6乘30也得180。化簡比的小組通過計算也發現這兩組化簡后的比是相等的。
學生在親自動手、觀察、歸納、概括的過程中,經歷了探究的全過程,學生不僅真正理解了比的性質,還從多角度發現相等的兩組比的特征,為比例的概念作了深層次的知識鋪墊,同時還掌握了獲取知識的方法與途徑。
(三)交流互動,歸納、概括結論,形成概念
讓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并不意味著探究活動的結束。在學生進行自主探究之后,還應為學生提供互動交流的機會,形成全面準確的概念結論,共同分享自主學習的成果。另外,抽象與概括要注意多層次進行,而不是一次完成,要經歷反復過程,經過多次分析、比較、綜合、驗證,才能真正形成概念。
例如,接上例,學生發現兩組相等的比的特征后,讓學生讀讀這幾組等式,第一步:引導歸納概括,讀一讀它們,你能說說這個等式表示什么嗎?(幾個同學反復說,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第二步:教師用準確的語言形成概念,像這樣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誰能說說什么叫比例?第三步:換角度深化理解概念,要觀察判斷兩個比是不是成比例,關鍵看什么?
通過以上的歸納概括,學生不僅掌握了比例的概念,還知道了正確判斷比例的方法。真正形成了概念。
(四)解決問題,應用拓展創新,應用發展概念
概念概括了,并不等于牢固掌握、切實理解了,此時須有概念內化過程,通過各種形式的訓練,促使數學知識在發展中飛躍,促使學生在應用概念的過程中得到發展。
如在比例的概念形成之后,教師采取了五種練習方式強化概念的掌握:
①判斷兩組比是否成比例;
②寫出比值相等的比并組成比例;
③給出一組比,學生自己配一個比組成比例;
④用2、4、8、16四個數組比例,越多越好;
⑤將8、3/5、0.2、再配上一個數組成比例。由第五個練習的配比方法中的探討又滲透了比例的基本性質。溝通了概念之間的聯系。同時在學生的思維方法中,應用了分數的基本性質、比的基本性質,溝通了概念間橫向、縱向之間的聯系,組成概念系統,發展了學生的數學能力。
三、在概念教學中實施探究式學習方式的效果與思考
在教學實踐中,注意采用探究式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運用創設問題情境,運用直觀教具等多種方法,為學生提供探究的時間和空間,發展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對于概念的認識和應用能力在逐步提高。但是在實施過程當中也產生了困惑:
①探究性學習的本質是開放性,勢必在課堂上會出現意想不到或超出教師預先設計的問題或見解,這就需要提高教師的基本素質,提高教師的應變能力。
②對教育理念的進一步深入理解與應用,學生想探究了,教師就要給學生足夠的探究時間與空間,需要教師有高超的駕馭課堂與教材的水平,不能讓學生在教師預想的小范圍內探究,轉變學生為教師服務的觀點,通過教學使師生共同成長,共同提高。
參考文獻:
[1]桑帆.小學數學教材呈現方式的比較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5.
[2]馬麗娟.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及實踐[D].銀川:寧夏大學,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