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按照兒童的生理與心理發展為要求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的踐行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充分激發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這樣,才能達到提升小學生數學素養的目的。本文圍繞如何以生為本開展教學進行闡述,旨在提高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自主學習;教學;能力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學生認知發展水平的培養在數學教學活動中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汲取知識,給他們提供足夠的機會去自主探索并與小組其他成員進行合作與交流,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好地掌握相關的知識和經驗。除此之外,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提高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
一、 結合教學實際,切實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布魯姆教學觀認為,小學生的學習活動結合他們已有知識的水平,讓知識點能夠真正地學以致用,從而化疑難問題為簡單化。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能夠結合教學實際,切實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假使教師只是一味地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可能會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甚至讓學生產生厭學的心理。除此之外,教師要能夠讓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感受到數學與生活實際息息相關,繼而更好地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例如,在學習《長方形的認識》時,教師可以在導入課題時讓學生先說出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體是長方形的,接著介紹長方形的特征,然后讓學生根據這一特質自己動手去制作長方形,最后讓學生代表到前臺來進行展示,教師對他們制作的長方形進行夸獎與評論。通過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讓學生了解到了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增強了他們學習數學的自信心,繼而更好地激發了他們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強烈求知愿望和學習能力,促進了他們學習成績的進步。
二、 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學習
兒童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對于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是現階段需要培養的能力,讓他們能夠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解決問題。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善于創設相關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學習活動,更好地激起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繼而達到寓教于學的目的。例如,在學習“三角形面積計算”時,教師通過公式的推導得出了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是三角形面積的2倍這一定理。這時有的學生感到十分的疑惑,為什么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與三角形有這種關系?假使這兩個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不是等底等高,那么是否也存在這樣的關系呢?他們之間的面積關系又是如何的呢?等等這些問題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組交流與討論,通過動手操作來驗證以上這些不確定的問題。這種教學方式既形成了新穎生動、妙趣橫生的教學情境和氛圍,又鍛煉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與思維創新能力,繼而更好地使問題得到了充分解決。
三、 學會提出質疑,強化學生自主學習的深刻性
教學實踐證明,學會質疑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學生在學習時要能夠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充分調動學生汲取知識的主動性。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學會提出質疑,強化學生自主學習的深刻性,促使學生掌握自主的學習方法,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例如,在學習“三角形的認識”時,教師在教授完課程時,可以誘導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懷疑。有的學生提出:什么樣的三條線段可以圍成一個三角形?這三條線段之間存在什么樣的關系?有的學生提出:三角形的三個角存在什么樣的關系?例如,在學習“梯形的面積計算”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提出質疑:梯形的面積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否存在一定的關系呢?它的面積公式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否有相似之處呢?通過這種教學方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培養自身的思維創新能力,讓學生學會質疑,用自己所學過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相關的問題,繼而更好地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更加全面地鞏固知識。
四、 啟發學生思考,通過思辨或實驗得出問題結論
奧蘇伯爾在有意義的學習理論中強調,只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才能使學生的學習活動有意義地開展。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啟發學生進行思考,讓他們通過思辨或實驗得出問題結論。除此之外,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創設相關的問題情境,消除學生質疑的心理障礙,幫助他們解決相關的問題,如抓住知識的重點、難點、關鍵點,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與思考,對于他們不理解的地方進行詳細的解說與指導。例如,在數學知識中,“0除外”這個概念大多數學生掌握不是很透徹,這時教師不能單單地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是應該采取相應的措施去更好地闡釋,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指出在學習分數的性質時,0不可以做分母,因為0做除數沒有意義。教師也可以設計一個式子,即2=0,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是錯誤的,并通過小組的討論與實驗證明了自己的看法。通過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熱情,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養成了推理和判斷的能力,繼而更好地提高了自身的成績。
綜合上述,培養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思考,鼓勵、引導他們學會創新。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端正自身的學習態度,養成學習的好習慣,把學習當做一種樂趣,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真正實現自身的價值,從“學會”到“會學”,繼而更好地鍛煉自身的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 閆金亮.以目標性教學為載體培養自主學習能力[J].吉林教育,2015(12).
[2] 鄭立麗.淺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小學時代(教師版),2016(01).
[3] 蒙麗明.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培養自主學習能力[J].中學教學參考,2016(10).
作者簡介:
朱紅,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維橋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