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實驗探究為例、重點評析實驗建模、學科素養的培養。化學科學教學的真諦是什么?如何培育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這是我們化學教育工作者長期思考并實踐的時代命題。
關鍵詞:建模、探究;核心素養
化學核心素養有哪些?主要分為:“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實驗探究與創新意識”“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五個方面。
如何培養核心素養?要尋找適宜的切入點,引領學生對問題思考,點撥,啟迪,通過科學實踐,形成科學的價值觀與方法論。
[例題]吉林省2017年高三理綜四模26題(15分)
某學習小組為探究Mg與某些物質反應的機理,做了如下實驗。
Ⅰ. 實驗一:
緩慢產生氣體
(1) 實驗B目的是 。
(2) 寫出Mg與H2O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實驗二:
分別取少量實驗A和B的上層清液于兩支試管中,各加入2滴BaCl2溶液,A中立即產生白色沉淀,B中無明顯現象。
(3) 實驗二說明Mg與NaHCO3溶液反應生成了 (填寫粒子符號)。用平衡移動原理解釋產生離子的原因: 。
實驗三:
對A中白色沉淀的成分,同學們提出了假設,并設計了假設,并進行了相關實驗。將A中白色沉淀過濾、洗滌后,取0.4 mol加入1 mol/L鹽酸800 mL恰好完全反應,產生標況下的CO2氣體6.72 L。
(4) 白色沉淀的主要成分為 。
Ⅱ. 某課外活動小組實驗發現點燃鎂條能在CO2氣體中繼續燃燒,產生黑、白兩種固體,類比Mg與CO2反應的思路對Mg與NO2的反應進行預測并探究Mg與NO2的反應及產物。
請回答下列問題:
(5) 利用下列裝置完成實驗,連接的順序為
(c)—( )—( )—(e)—(f)—( )—( )—( )—( )—( )
(6) 已知裝置D中初始加入的鎂粉的質量為13.2 g,在足量的NO2中充分燃燒,實驗結束后,硬質玻璃管冷卻至室溫,稱量,測得剩余固體的質量為21.0 g,產生的氣體體積為1120 mL(標準情況),寫出玻璃管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7) 在設計上若沒有干燥管是否可行? ,請解釋原因: 。
一、 試題分析
Ⅰ. 實驗一:
實驗A和B,呈現兩種不同的現象,但又是在控制變量15 mL液體的大前提下得出的,這一宏觀現象一定是微觀粒子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現。只有“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才能讓思維條理化,思路更順暢。
通過做空白實驗對照,才能排除溶液中水的干擾,從而讓實質呈現更直觀,更精準,因此只有科學設計實驗才能得出現象與規律的必然聯系,從而得出科學結論。即:Mg+2H2OMg(OH)2+H
為什么實驗A在20 min后才看到產生大量白色沉淀,這沉淀可能是什么?
20 min后才有白色沉淀,根據學過的知識推測白色沉淀可能為Mg CO3、Mg(OH)2,或者Mg CO3、Mg(OH)2二者混合物。
科學猜想是探究的原動力,科學探究又為猜想提供了事實依據,為揭示內在規律打開了一扇窗。
分別再取A、B的上層清液少許于試管中,各加2滴BaCl2,A中出現大量白色沉淀,B中無明顯的現象。
實驗二:
說明Mg與NaHCO3溶液反應生成了CO2-3,原因是:HCO-3H++CO2-3,加入Mg,Mg+2H+Mg2++H2↑,促進了HCO-3的電離,生成了大量的CO2-3,與Mg2+結合,所以在20 min后才有大量白色沉淀。說明只有離子積累到一定濃度現象才明顯。只有量的積累才有質的飛躍。HCO-3在沒有外界因素干擾的前提下,水解大于電離,溶液顯堿性,但此題卻以CO2-3為主,說明外界條件的改變是影響變化走勢的。只有明確影響規律的條件,才能控制反應朝著人們需要的方向發展,必須是科學探究,控制變量,只有“實驗探究與創新意識”才能揭示規律并運用規律。
定性實驗更需定量。
實驗三:
通過定量實驗,根據實驗三的數據分析,知不但沉淀有MgCO3、Mg(OH)2,而且為3∶1,即我們看到的比一定是規律的全部,我們不知道的可能確實存在,“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永遠是我們探究的主旋律,實驗探究永遠在路上。涉及的化學方程式:3 MgCO3+ Mg(OH)2+8HCl4MgCl2+3CO2↑+5 H2O。
Ⅱ.我們探究必須在夯實基礎的前提下,從以往學過的知識及實驗方法中尋找靈感及啟迪,繼承并發展。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學生已有的基礎知識:
1. 在點燃的條件下:2Mg+CO2點燃2MgO+C;3Mg+N2點燃Mg3N2;2Mg+ O2點燃2MgO。
2. 實驗方法:初中最經典的實驗“H2還原CuO”。
(1) 用H2排凈整套裝置的空氣;(2)H2還原CuO;(3)在H2流中冷卻及注意事項。
化學另一種重要的核心素養便是“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科學分類,在同類中獲得靈感及方法論。類比Mg與CO2反應的思路對Mg與NO2的反應進行預測并探究Mg與NO2的反應及產物。體現“模型認知”,尋找理論支撐及科學方法論。
預測Mg與NO2反應可能比CO2更容易;Mg與NO2反應可能生成MgO、Mg3N2但生成MgO更容易,可能生成N2,同時要用NO2排凈整套裝置的空氣,否則,氮、氧元素來源不唯一,難得出可靠結論。也不能定量反映反應的本質,揭示反應的規律。
要科學設計實驗裝置的連接順序,明晰各部分的作用,同時秉承“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的理念,從源頭上控制污染源,要科學設計尾氣處理裝置。
要用NO2排凈整套裝置中的空氣,即A中用P2O5或用CaCl2做干燥劑,NO2有毒,A中只吸收水,用N處干燥管吸收排空氣帶出的NO2,防止污染外部的空氣。用堿石灰吸收,并對后續實驗不產生影響。設計M、N兩處止水夾。首先關閉M處止水夾,打開N處止水夾,讓空氣順排。當紅棕色NO2充滿尾部干燥管時,停止排空氣。關閉N處止水夾,打開M處止水夾。點燃D處的酒精燈,反應,最后停止加熱,用排水法收集生成的氣體,為避免倒吸液體,設計防倒吸裝置。
所以連接順序:(c)—(b)—(a)—(e)—(f)—(i)—(j)—(h)—(g)—(d) 這個實驗的設計理念、過程及方法論正是從“H2還原CuO”獲得啟發,即“模型認知”,通過實驗(6)得出數據,固體增重,一定有氧,可能有氮,根據“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
氮氣的物質的量為1120 mL/22400 mL/mol=0.05 mol
完成從定性到定量的完美升華。科學合理地探究,尋找反應的本質,對知識及核心素養也是一種升華,凝練成智慧。
對探究實驗設計,對實驗后的反思,會發現若沒用干燥管是不行的。原因是:若無此干燥管吸收NO2,會造成大氣污染,不符合綠色化學理念。
總之,此實驗試題很好的考查了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從不同角度、多層面考查了學生的能力。
二、 試題啟發
夯基固本,正本清源,探尋知識的來龍去脈,更應向先哲學習探究過程,即“模型認知”從中尋找探究靈感,最后形成學科核心素養,形成智慧,達到學以致用,體現化學學科的科學魅力。
作者簡介:
王洪波,吉林省白山市,吉林省白山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