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高新
摘要:在高等教育發(fā)展和改革大背景下的通識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目標和課程設置等方面存在著內在聯系。通過深化理解教育理念、拓展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式、營造文化環(huán)境來完善通識教育機制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在具體有效實施方法的作用下,兩者相互促進,相互補充,共同推動高等教育的發(fā)展,達到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目標。
關鍵詞:高等教育;通識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為本
1.引言
院系大調整時期整頓綜合性大學、發(fā)展專門學院,確立了專業(yè)教育在大學中的主導地位,為培養(yǎng)專門人才奠定了基礎,對國家經濟建設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戰(zhàn)略意義。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變化,高校過度專業(yè)化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及其存在的忽略學生主體性、人才培養(yǎng)單一、職業(yè)轉換能力較低等弊端愈加明顯,因此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且綜合素質較高的人才是當前高等教育發(fā)展的趨勢與目標。一直以來,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特色和優(yōu)勢,也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高校通識教育旨在關注學生“作為一個負責的人和公民的生活需要”的教育,關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理智的和諧發(fā)展,即培養(yǎng)學生的全面素質。根據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實際情況,探求通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點,形成良性互動,提升教育效果,對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宏偉教育事業(y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通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聯系
2.1 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標一致
愛因斯坦說:“用專業(yè)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yè)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fā)展的人。通識教育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注重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和素養(yǎng)方面的培養(yǎng)和教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追求完善的人格和自由全面的發(fā)展。能夠克服狹隘功利主義的弊端,沖破過度分割的專業(yè)壁壘,從而培養(yǎng)心智健全、素養(yǎng)深厚、視野開闊、知識貫通、善于學習、勇于創(chuàng)新的專門人才,這些都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同時,“以人為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其價值導向、行為導向和目標導向功能的本質要求。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yǎng),讓學生成為德才兼?zhèn)洹⑷姘l(fā)展的人才。不難看出,通識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都確立了“以人為本”的指導性地位,體現了人性的回歸,二者在教育目標上具有一致性,致力于全人的培養(yǎng)。
2.2 課程設置互補
通識教育源自西方大學“專業(yè)之外、普遍相通”的教育傳統(tǒng),其使命是價值觀教育,應成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課堂。通識教育的課程涉及人文、社科、自然學科等眾多門類,包含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道德教育、歷史研究等內容,是從非專業(yè)的角度對大學生進行基本知識和共同精神的教育,這些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相互貫通、互為統(tǒng)一。相對來說,通識教育的內容比較寬泛,涵蓋了除專業(yè)教育知識以外的其他學科的內容,啟發(fā)學生在正確人生價值觀的導向下完善個性并發(fā)揮潛力。通識教育能否取得好的效果,主要取決于誰來引導學生思想、引導到何處去,這一層面解決的是就是價值觀問題。目前,很多高校紛紛成立馬克思主義學院,對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和馬克思主義學科發(fā)展起到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載體,教育內容涉及理想信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等。通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在課程設置中都體現了非專業(yè)性的特點,克服了傳統(tǒng)的專業(yè)教育的局限性,共同擔負起塑造價值觀、增進政治認同的任務。
3.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高校通識教育體系構建
以學生為主體,從通識教育的教育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以及文化氛圍著手,通過實施通識教育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鮮的活力,將二者結合起來,相互促進,相互補充,豐富教育內容,拓寬途徑,更有效地教育、培養(yǎng)和感染學生,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共同推動高等教育的發(fā)展,達到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目標。
3.1 深化理解通識教育理念,堅持正確的指導思想
通識教育有針對性地克服過分專業(yè)化的問題,強調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yǎng),受到各高校的普遍重視,具有積極的作用。但在實際開展過程中,教育理念的差別導致高校通識教育效果不盡如人意。有的高校較多地強調政治素質的培養(yǎng),而忽略了最基本的公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有的高校提出了拓寬專業(yè)的培養(yǎng)原則,但出發(fā)角度更多的是為了學生找工作,忽視了對學生合理的知識結構的培養(yǎng)的探索;有的高校從提高工作適應性的角度來拓寬專業(yè)面,忽略了對學生合理知識結構的培養(yǎng)。不難看出,通識教育理念還存在認識不深刻、存在偏差的情況。復旦大學原校長王生洪指出:“無論美國也好,中國也好,通識教育都是大學應對時代和社會變遷的一種反應。時代和社會在變,通識教育的理念也要隨時而變、因地而變。不變的則是它對教育本然價值的追求,這個價值就是人的全面發(fā)展。”通識教育理念應該與國家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的歷史和背景相契合,與社會和學生的要求與期望、學校辦學定位、人才培養(yǎng)定位、目標相聯系。
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馬克思主義是我們始終不渝的指導思想。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要堅持不懈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為學生一生成長奠定科學的思想基礎。要使受教育者在人格與學問、理智與情感、身心各方面得到自由、和諧的發(fā)展,能夠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求,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endprint
3.2 拓展教育內容,構建課程體系,完善知識結構
首先,很多高校將通識教育局限于人文素質教育的范疇,課程覆蓋面狹窄,未考慮本科教育的基礎性與通識性,因人設課,堆疊各類課程。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作為重要的人文社科類學習內容,主要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等課程,應擴展到更廣闊的歷史、哲學、文化等通識教育領域,加強科技道德教育、經濟倫理教育、網絡道德教育、法制精神教育等,使內容更加豐富。注重基礎性、協調性、靈活性,融會貫通,緊貼學生生活和思想實際,從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其次,通識教育是一個內涵豐富、多維度、多階段的系統(tǒng)工程,應設置專門的通識教育實施機構進行專業(yè)的教學督導和學術指導,與馬克思主義學院共同開展課程建設、進行理論研究等。將通識教育與專業(yè)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合理配置各類學科,交叉融合,做到文理滲透,進行總體設計。除了基礎必修通識教育課程,還應設置具備專業(yè)特色的必修模塊與自由選修模塊的通識教育課程,規(guī)劃突顯學科特色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滿足不同專業(yè)學生對通識教育課程內容的要求。由此為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創(chuàng)新思維、寬厚基礎、全球視野和社會責任感的教育目標提供有益的操作方法,同時也與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相契合。
3.3 改進教學方式,提升學生思維水平和實踐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課堂講授為主,單向灌輸、“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無法帶來良好的教學效果。為提升教育效果,應借鑒通識教育中的有效教學方式,增加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社會的多向交流、交往,抓住對學生的知識、情感、態(tài)度、信念和價值觀形成起到潛移默化影響的各種教育因素,采用研討、啟發(fā)、問題研究等方式,如課堂討論、課外思考、社會實踐活動,將教學內容在時間和空間上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在實踐中學習做人、做事的要求,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些有效的教學方式更易被學生接受,有益于思維水平的提高和實踐能力的增強。靈活多樣的方式開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增強了育人效果,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和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利用通識教育與思想政治的內在聯系,相互作用、滲透和交融,實現有效結合,形成教育合力,提升教育效果。
3.4 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精神文化氛圍
校園精神文化涵蓋的內容不僅關系到大學生在校的業(yè)余生活,而且是影響大學生思想道德、精神意志的重要客觀因素,這也是通識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發(fā)揮作用最長久的文化形式之一。著眼于時代發(fā)展現狀來進行通識教育視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在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設計符合學校實際的精神文化形式。為教師與學生構筑全方位、多角度的良好校園氛圍,發(fā)揮潛移默化的良好影響,從而培育師生努力學習、勇于探索、持續(xù)創(chuàng)新的精神,形成科學與人文文化互融的精神環(huán)境。
4.結語
伴隨高等教育改革的持續(xù)深化,在推行通識教育的實踐嘗試中實現了教育水平和效果的提高。明確通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聯系,從通識教育的教育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以及文化氛圍著手,構建科學合理的體系,完善通識教育機制,開辟思想政治教育新視野,對實現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目標具有非常關鍵的理論和實際價值。
[參考文獻]
[1]李曼麗,譯.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北航高研院通識教育研究課題組.轉型中國的大學通識教育——比較、評估與展望[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2013.
[3]吳慧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通識教育相互關系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2.
[4]彭萬華:大學教師通識教育讀本[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5]周志琴:以人為本開展大學生德育工作[J],思想教育研究,2010(6).
[6]駱郁廷: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大學出版社,2010.
2015年度安徽理工大學青年教師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通識教育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研究” 項目編號: QN201541
(作者單位:安徽理工大學,安徽 淮南 232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