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順珍+張志平
摘 要:教師和學生是課堂教學體系的重要構建要素,二者之間通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實現互動互進、共贏共進。課堂教學有效性實現的前提條件之一,就是教師的講解和學生的學習有效融合,有機統一。筆者以為,課堂教學實現有效教學預期目標,必須貫徹和堅持“學教合一”標準,實施師生密切協作的導學活動。根據這一認識,本文作者從三個方面對學教合一標準下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開展做了簡單論述。
關鍵詞:學教合一;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教學;師生進步
構建主義學者認為,教師和學生是課堂教學體系的重要構建要素,二者之間通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實現互動互進、共贏共進。教學實踐證明,只有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相互統一、合二為一,才能實現課堂教學效能的最大化、教學效果的最優化。教師必須設置與學生認知相符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引導和觸動學生主體最大程度配合教師課堂教學。當前課程改革已成為學校學科教育教學的主流和趨勢,實現師與生的實踐活動的共同提升,成為有效教學教研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課堂教學實現有效教學預期目標,必須貫徹和堅持“學教合一”標準,實施師生密切協作的導學活動。教師的教學效果需要通過學生的學習實踐予以展示,學生的學習實踐離不開教師的科學指引。有此感悟,本人現在此就學教合一標準下,如何開展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活動,進行粗淺的論述。
一、 設置師生深入交流的雙邊活動
筆者以為,學教合一,歸根到底就是要學生的學習認知與教師的指導講解之間相互融合,協調并進。眾所周知,課堂教學不是靜止的,而是運動的實踐進程,教師和學生這兩個要素之間需要進行深入的配合、交流和溝通。高中數學課堂要實現學教合一目標,必須將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邊互動真正體現出來,展示出來。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進程中,講解數學知識點或數學案例解題策略等環節時,要充分利用數學課堂的雙向特點,利用教師的指導、引導作用,實施談話式、討論式等有效教學活動,組織和引導高中生進行循序漸進、深入細致的新知講解或案例教學活動,讓高中生與教師的雙邊互動通過討論談話等形式予以生動呈現,達到師生共同進步的發展目標。如“指數函數的定義”知識點教學中,教師采用師引生探的談話式教學方式,設置了如下教學過程:
師:在以前我們所講的問題中,也有一個與y=x2類似的關系式,如y=1.073x(x∈N,x<20)。請同學們思考以下問題:
①y=x2(x∈N)和y=1.073x(x∈N,x<20)這兩個解析式之間的共同特征有什么?②它們能否構成一個函數?③是以前學過的哪一種函數?如果不是,你能根據該函數的特征給它進行重新命名嗎?
生:根據教師的提問開展觀察,并回答問題。
師:如果可以用字母a代替其中的底數,那么上述兩式就可以表示成y=ax的形式。自變量在指數位置,所以我們把它稱作指數函數。
生:討論并給出指數函數的定義。
該教學環節,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實現了統一融合,通過教師的“教”引導和推動了學生的“學”進程和深度,從而在達成預設教學目標的同時,實現師生之間活動效能的雙提升。
二、 強化以教導學活動的深入開展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活動進程的設計者,學生學習探究進程的推進者。在其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需要發揮自身所具有的主導、指導等功效,通過有效講解、有序引導、科學指點等活動,引導和推動學生主體在認知探究進程中深入推進、行穩致遠。學教合一教學標準,其本質就是教師的“教”必須起到對學生“學”引導、助推的積極功效。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時,不能將數學知識點內涵或解決問題策略“一講了之”,甩手不管,而應該遵循循序漸進教學原則,發揮教師引導、指導功效,組織和指導高中生開展漸進式的學習認知內涵或探尋數學解題方法的實踐活動,推動高中生逐步掌握數學知識點要義和解題路徑,從而實現數學學習能力素養的提升。如“已知|a|=3,|b|=6,當①a∥b,②a⊥b,③a與b的夾角是60°時,分別求a·b向量”案例教學中,教師采用探究式教學活動,先組織高中生探知數學題意,學生認知題意意識到:“該問題主要是向量數量積知識點”,教師要求學生結合解題要求,找尋問題條件之間的關系,并思考問題解答需要運用的數學知識點,學生根據教師的要求,經過思考分析,認識到該問題的解答需要“向量數量積的含義及幾何意義”“兩個向量的夾角的定義”等數學知識點內容。在此基礎上,教師要求根據所探知的收獲,認真探尋解題思路,學生探析認為:“兩個向量的數量積與它們的夾角有關,其范圍是[0°,180°],因此,有0°或180°兩種可能”。這樣,高中生在教師有序引導和指導下,進行深入漸進的問題探知活動,進而獲得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和策略。
三、 突出評講促思環節的有效實施
評判學生學習得失,衡量學生學習成效,是高中數學教師課堂必須完成的重要環節和根本任務。筆者以為,教師評講課堂教學成效,不能僅止于教師的直接告知和“說教”,而應該將高中生滲透和引入教師評講環節之中,引導高中生根據教師的評講內容,進行與之相對應的深入思考,認真反思自身學習活動的不足,找尋解決問題進程中的缺陷,并在教師的再次指導和有效指點中,進一步完善和修正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探,從而實現課堂教學效能的最優化。
總之,學教合一作為有效教學的重要內涵,也是衡量課堂教學實效的重要標準。高中數學教師在實際操作進程中,要遵循學教合一標準,處理好學與教之間的關系,開展導學合一、以教導學等有效活動,不斷推進高校教學進程。
參考文獻:
[1]林嶸軍.淺談新課改下的高中數學教學——以應用意識促進教學與生活的和諧[J].新課程學習(綜合),2010,(12).
[2]曹建兵.新課程背景下對高中數學教學的反思[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1,(09).
[3]張國瑞.淺談新課改下的高中數學教學——以應用意識促進教學與生活的和諧[J].新課程(教師),2010,(10).
作者簡介:
周順珍,張志平,江蘇省宜興市,宜興市張渚高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