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元元
摘 要:在信息化技術蓬勃發展的當下,對于職業院校來說,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存在局限性,人才培養同質化,在教學過程中缺乏學生自主分析、判斷和探索實踐等環節,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沒有得到真正地發揮,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動手能力的培養。而信息化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以工作過程為向導,以典型工作任務為基點,綜合理論知識、操作技能和職業素養為一體,通過完成專業學習,全面培養學生團隊協作、溝通表達、工作責任心、職業道德與規范等綜合素質,使學生通過學習過程掌握工作崗位所需要的各項技能和相關專業知識。
關鍵詞:信息化技術;課程開發;教學探析
一、信息化時代下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性
第一,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綜合應用能力較差,缺乏分析判斷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傳統的教學方法多以知識體系結構劃分教學單元,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主要采用PPT演示、課堂板書等形式,教學模式普遍存在格式化、大眾化的問題,學生只能是被動地接受。
第二,人才培養同質化,缺乏多元化的考核和評價體系。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的是知識的傳授,而不是學生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學目標單一,抑制了學生的個性化能力發展,不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和自我價值的實現[1]。
第三,教師角色的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一般采用以教為主而不是以學為主,教師成為課堂上的主導者,功能單一,教師的角色是知識的傳播者而非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啟發者和參與者,因此學生只能被動地按照教師傳授的知識來完成學習任務。
二、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現狀和主要特點
近幾年信息化技術這一概念被廣泛提出。信息化是通過網絡、數據庫、現代通信等技術,為特定人群的工作、學習、生活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的一種技術,信息化技術極大提高了人類各種行為的效率。信息化技術時代從工作和生活的各個方面改變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為教育事業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和平臺,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第一,網絡互聯的移動化和泛在化為學生線上、線下時時處處學習提供技術支持。由于近幾年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普及,其手機上網用戶不斷增加,已經超過了計算機用戶。為基于手機終端的教育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展平臺。各種基于手機終端的教育APP軟件應運而生。由于無線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移動互聯網快速普及[2],4G無線通信的帶寬已達到100Mb。很多辦公區和教學區都實現了全網絡覆蓋模式,使基于網絡平臺手機客戶端的教育學習成為可能。
第二,信息處理的集中化和大數據化為實現信息化課堂全面普及提供良好的技術服務。相對于第二代信息化時代的功能單一的服務器而言,近幾年興起的云計算在云計算中心服務器得到集中處理,計算和存儲資源能夠實現統一調配,基于虛擬化技術,可實現一臺服務器到多臺服務器的轉變,眾多用戶個性化的并發請求得到高效率地滿足,為基于網絡平臺的信息化課堂教學及線上線下平臺互動交流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3]。
三、新形勢下職業院校信息化技術水平的提升
面對信息化時代的新形勢,對職業院校的課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戰,對職業院校教師的教學水平和信息化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
(一)教師信息化教學理念的更新
教師要明確以教為主還是以學為主,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讓學生去打分,提出修改意見。因此,教師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師有“全人”的概念,學生發展是全面的發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學科的發展。教師千萬不能過高地估計自己所教學科的價值,也不能僅把學科價值定位在本學科上,而應定位在對一個完整的人的發展上。
(二)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和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
現代社會已經成為信息爆炸的時代,各種信息化技術應運而生,要求教師對信息化課程建設要有新的認知和新的建設要求。
信息化課程建設打破了傳統的課程模式,傳統課程模式的課程標準按照知識點以章節和單元形式劃分知識內容,并以章節形式進行課程的授課安排,這和生產實際中的崗位知識和技能需求相脫節,而信息化課程的課程標準是以工作過程為導向進行知識內容的劃分,以不同的學習情境對工作過程中用到的知識點和技能點進行劃分,并通過動畫、視頻等進行非常直觀的原理分析和講解、利用AR與VR等信息技術,針對操作技能創設身臨其境的學習體驗。和傳統的授課安排相對比,學生對完整工作過程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更加系統化、更貼近實際工作需求,學習情境的劃分形式相比較傳統的課程授課安排更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掌握,因此以信息化課程來安排教學會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效率也會事半功倍[5]。
(三)新形勢下職業院校信息化課程開發
信息化課程開發不同于傳統課程以完整的知識體系結構劃分教學單元,而是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學習情境來劃分教學單元,通過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身臨其境的學習體驗[4]。通過學生自主思考,分析判斷、實踐操作、總結評價、鞏固提高、綜合測驗等教學環節將知識點和技能點牢固掌握。下面以《應用光伏技術》這門課程來說明。
該課程的教學內容是以工作過程為向導,以典型工作任務為基點,綜合理論知識、操作技能和職業素養為一體的設計思路。通過完成專業學習,全面培養學生其團隊協作、溝通表達、工作責任心、職業道德與規范等綜合素質,使學生通過學習過程掌握工作崗位所需要的各項技能和相關專業知識。該課程按照學習情境劃分的具體內容如表1所示。
表1 《應用光伏技術》學習情境劃分
序號 學習情境名稱 學習任務 教學資源
1 解密太陽光特性 光及其特性的探知;熱輻射與波的探知; 原理動畫、互動系統
2 探索硅半導體結構 半導體材料的認知;半導體的種類的識別;光能的轉換吸收原理的探知;
光生伏打與PN結的解密 原理動畫、AR、VRendprint
3 太陽電池性能分析 光照的影響動手實驗;光譜響應動手實驗;溫度的影響動手實驗;
寄生電阻的影響動手實驗 實訓練習
4 太陽能電池技術指標設計 光電轉換效率的計算;光學損失的計算;復合損失的計算;上電極的設計 實訓練習
5 光伏電池片生產加工 電池片的清洗制絨;擴散刻蝕; 模擬仿真、實訓練習
6 光伏組件的生產裝配 模擬仿真、實訓練習
7 獨立光伏系統結構設計 獨立光伏系統組成;電池組件;選擇蓄電池鉛酸蓄電池 VR、模擬仿真
表1中每個學習情境包括若干個子任務,每個子任務以工作過程為導向,貼近企業生產實際,每個子任務都以互動系統、模擬仿真、實訓演練、AR、VR等技術為學生創設身臨其境的學習體驗。學生通過互動、模擬仿真,掌握工藝要領,鍛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分析判斷、動手實踐、勇于探索創新等綜合能力。
(四)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運用
傳統的課堂教學,教師往往采用語言板書、課件及教學模型等手段,向學生講授知識內容,形式單一,抽象的概念和原理不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掌握,學生只能是被動接受,課堂氣氛沉悶,缺乏師生互動和交流。信息化教學手段將抽象的知識內容以豐富的視頻、動畫、三維立體仿真等,聲情并茂地展示出來[5],并通過問題啟發式教學法、頭腦風暴法等以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師生互動的形式來完成。通過現代化的教學軟件和設備及互聯網教學平臺,充分利用多種信息技術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各項潛能,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探索精神。
以《應用光伏技術》課程為例,該課程采用信息化教學手段,授課方式基于資源庫課程平臺,在無線網全覆蓋的智慧教室進行授課,該平臺在教師端和學生端開發了課堂教學、掃碼簽到、互動論壇、實訓任務、考核測驗、學習心得、學習成果等功能。該課程平臺將《應用光伏技術》內容分為七個學習情境,每個學習情境包含豐富的動畫、視頻、工程錄像等教學資源,將抽象的概念以動畫等形式開展教學,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并配合開發微知庫手機客戶端,學生可以自主登錄去學習并下載,方便學生時時處處學習。此外,將課堂內容分成課前預習、課上學習、課后思考練習三環節分配課時,理論授課將易于理解的動畫視頻等資源放在課前學生預習,培養學生獨立學習和思考的能力。課上學生通過微知庫APP客戶端可以實現自動掃碼簽到,節省了課上點名的時間。針對課前預習發現的問題通過互動論壇功能采用學生小組討論、教師問題引導、視頻動畫并結合教師講解等方式展開教學,最后由學生小組代表發言總結,并通過學習心得、學習成果等模塊記錄學習過程。整個教學過程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進行,通過學生的思想碰撞,加深理解記憶,課后通過考核測驗完成擴展練習,學習效果得到了鞏固提高。
參考文獻:
[1]張遠學,徐曉琴.“互聯網+內河船員培訓”信息化平臺創建探究[J].職教論壇,2016(29):93-96.
[2]梁吟曦.高職創新型課程開發信息化教學設計研究[J].科技資訊,2017(6):42-43.
[3]林海華.基于信息化教學的電子商務專業微課程開發與應用探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6(12):431.
[4]韋曉陽,陳莉,李乃夫.信息化環境下的中職電子技術基礎與技能課程設計創新與實踐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11):18-21.
[5]汪偉.教育信息化與高師化學教學論課程設計[J].繼續教育究,2017(5):82-8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