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喜
摘 要: 基于核心素養的中國基礎教育正邁入新時代。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涵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四個內容。如何將學科核心素養有效落地,轉化為教學行為,是值得廣大一線教師深入思考與實踐的問題。本文以高中政治學科教學課例為載體,就學科核心素養轉化落地問題總結一些經驗,以就教高中政治學科教師。
關鍵詞: 學科核心素養 政治教學課例 反思經驗
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指出,要研究制訂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和學業質量標準,依據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先行修訂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著重強調基于“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課程標準體系建設。較之“三維教學目標”,“核心素養目標”進一步凸顯了“立德樹人”、“育人為本”的綜合性、復雜性、實踐性要求。面對當前課程建設與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我們必須開展以“素養發展”為導向的教學改革,探索以能力為導向的教學轉型模式。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深度教學,其根本作用不是“告訴”知識,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激活”學生處事的方法、態度、價值觀及綜合能力。
一、政治學科核心素養架構及其關系
所謂學科核心素養,是指“個體在面對復雜的、不確定的現實生活情境時,能夠綜合運用特定學習方式孕育出來的(跨)學科觀念、思維模式和探究技能,結構化的(跨)學科知識和技能,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內的動力系統,在分析情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交流結果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性品質”。
高中政治學科具有四大核心素養,即“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政治認同”,就是要讓學生明白作為一個社會人,必須了解我國的大政方針、理解我國的社會制度并能發自內心地接受與認可;“理性精神”,就是讓學生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法觀察、分析現實的社會生活;“法治意識”,就是讓學生崇尚憲法和法律,對憲法和法律有敬畏之心,從而遵從憲法和法律,養成依法辦事、依法維權、履行法定義務的習慣;“公共參與”,就是讓學生有承擔公共責任、維護公共利益、踐行公共精神的意愿與能力,能作為社會一員以主人翁的姿態實踐,參與生活,見證成長。
上述四個核心素養中每個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在內容上相互交融、在邏輯上相互依存的一個有機整體。“政治認同”,關乎學生的成長方向和理想信念的確立,也是“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之所以具有中國特色的共同標識。“理性精神”,關乎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應有的能力和態度,涉及馬克思主義哲學及政治學、經濟學、法學等社會科學的有關原理和觀點,也是達成“政治認同”、形成“法治意識”、實現“公共參與”的基本條件。“法治意識”體現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捍衛尊嚴的必備品質,是“公共參與”的必要前提,是“政治認同”和“理性精神”的必然要求。“公共參與”展示人民當家做主的責任擔當,是“法治意識”的必然表現,也是“政治認同”和“理性精神”的當然行動。概而言之,作為我國現代公民的培養目標,對應高中政治學科的四個核心素養,就是要培養有信仰的中國公民、有思想的中國公民、有尊嚴的中國公民、有擔當的中國公民。
這里特別強調的是,政治認同的“信”主要包含四層含義。一是“信度”,指政治認同內容的威信或可信性;二是“信服”,指人們對政治道路、政治制度、政治理論等相信和佩服,自愿接受該觀點,使自己的態度與政治認同的要求相一致;三是“信仰”,指人們對政治認同內容的信奉和遵循;四是“信念”,指人們對政治道路、政治制度、政治理論等的信服和尊敬,并以之為行動的準則,在實踐中不斷維護、發展。“知”是“信”的前提,但“信”并不是“知”的必然結果。學生個體意識的覺醒、獨立思維能力的提高、某些現實生活的困惑等,使學生可能不再迷信書本、知識、教師、權威,對政治問題的判斷和選擇往往會有自己的理解。要真正實現政治認同,必須在政治認知的基礎上,基于對政治認知理論的探究、質疑、對比、反思,進行理性、辯證的辨析思考,才能形成確信。
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而要貫穿日常生活點點滴滴的小事中,落實在長期日常教學實踐活動中。那么如何才能有效落實這些學科核心素養呢?我認為,“實踐是認識的源泉”,政治參與實踐是培育學生政治認同,培養學科核心素養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要讓學生認同國家的政治道路、政治制度、政治理論,必須在教學中結合學生實際,從學生身邊的事情入手,引導學生參與學校、社區建設,進而理解、認可學校的規章制度、社區的章程、國家的法律制度等,并且要常態化有效實施。
二、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課例
課例一:在教學《民主選舉:投出理性的一票》時,我設計了模擬我校所在的“亭子崗”村村主任的選舉活動:要求學生課前推選出3位候選人,每位候選人準備競選演說詞;班干部組成選舉委員會,開展選舉籌備活動,如確定競選程序、制作選票、布置選舉場所等。課中候選人分別發表競選演講(每人3分鐘—5分鐘),接著學生投票,然后現場唱票,最后當選人發表當競選感言。通過這一課堂活動,學生對教材內容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政治參與的熱情顯著提高。特別是候選人為爭取選民,在競選演講中對“村民自治”有了更加感性的認識、具體的思考,從而使枯燥的教學內容變得鮮活而可操作,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融入對一些社會問題的思考,從而有效培育了理性精神。
課例二:在教學《價值的創造與實現》時,我讓學生尋找班上“最美同學”。學生通過身邊同學的日常表現評出心中的“最美同學”并說明理由,從而讓學生體會到人生的價值是如何實現的。整節課沒有空洞的說教,說的是學生所熟悉的人,講的是學生所經歷的事,每個學生都可以參與,每個同學都有話可說。通過參與,學生認識到人生只有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才有意義。類似這樣的活動我還組織了很多,比如學生對“校園統一穿校服的規定”有不同的認識,我就在課堂上召開一個聽證會,聽聽多方學生的意見。在學校其他管理方面,我力求結合教學內容提供適合的平臺,盡可能讓學生參與建言獻策。endprint
課例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教學中,我以“協商民主有什么優勢”為議題,指導學生在課前查找相關資料,觀看微課、微電影等,探究我國政黨制度的特色及協商民主的意義和價值;在課外走訪本地政協委員,了解他們對本地社會熱點問題的看法,評估他們對有爭議的社會公共事務的立場、應對措施的理由;指導學生參加有關方面組織的對話協商活動,參與對有關公共政策的制定。
因此,我們要把政治參與的過程、態度、效能作為評價學生的重要依據,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政治參與熱情,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政治實踐活動,拓展學生政治參與渠道,通過網絡參與(網站、微信、微博)和現實參與(電話、書信、實地)等渠道讓學生參與民主決策、民主監督、民主選舉、民主管理等。校內參與校外參與并舉,如校內的學生自治和學生職務競選、學生與校長面對面、校內民主管理,校外參與社區管理、政府民主決策、民主監督等,使學生真正感受到其作為政治參與個體對于決策的影響力,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責任感,提高學生的政治參與熱情和政治認同。
三、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反思
(一)“活動型課堂”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落實學科核心素養行之有效的好模式。打造“活動型課堂”,要求學校變革政治學科課程結構,變革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將以往的課程內容“活動化”,活動設計“內容化”,要求一線政治教師成為“活動型課程”的科學設計者、正確引導者、智慧組織者、堅定實施者。這是一個挑戰。
(二)教師要轉變觀念,做學生成長的引路人。要引導學生深入了解與議題相關的實踐問題,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面對生活世界的各種現實問題,感悟、發現、感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最終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學生的政治學科核心素養。
(三)選取的教學活動內容應更貼近生活,更能激發學生的熱情,從而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選擇的活動內容既可以是生活中人們關心的問題,如廢舊電池回收利用、垃圾分類處理、食品安全、道路安全、居民搬遷、環境治理等話題,又可以是學生身邊一些有爭議的問題,如在校園穿校服、校園建設及學生關心的其他學校管理制度等。
(四)課前要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全程要周密考慮。對課堂教學中即時生成的問題能夠有效應對、機智靈活,從而增強活動型課堂的教學效果。那么,政治學科活動設計要遵循什么原則?我認為,學科活動一要體現經驗性,讓學生通過經驗的獲得重構知識;二要體現主體性,尊重學生的主動精神,讓學生成為活動的主體,而不是“被活動”;三要體現校本性,應該結合不同區域和環境的特點選擇資源和組織活動;四要體現教育性,精心設計活動,在核心素養的目標下,結合學科內容和特點設計活動。
(五)注重課內外活動的一體化、系列化,使課內課外活動相互補充、相得益彰。今天,課程專家共有一個非常鮮明的觀點,就是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是在學生動手實踐、親身活動中培養出來的,課堂上閉門造車無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推行在“做中學”。因此,根據新課標的規定,學生社會活動將首次納入高中思想政治課的必修課程,課時上占三分之一,這是一個亮點。
(六)形式可以更多樣更豐富。圍繞議題的課內活動可以采取表演小品、觀看微電影、分析微課、模擬法庭、模擬聯合國、辯論賽等多種形式;課外活動可以有觀看電影、組織社會調查、訪談、法庭見習等形式。只有開展多樣化的活動,才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探究熱情,才能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研究水平,從而提升學生的素養。
(七)健全學生政治參與機制。由于條件受限,學生不能經常走出校門實實在在地體驗參與政治生活的魅力,難以一以貫之,因此會覺得這只是一種虛擬的、可以不負責任的活動,往往出現學生不重視、不嚴肅對待的現象。
參考文獻:
[1]余文森.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余文森.核心素養的教學意義及其培育[J].今日教育,2016(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