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傳統的理論說教和題海戰術,不能讓同學真正體驗深入分析和探究的快樂,也無法生成認知體驗。數學是一門邏輯性比較強的學科,需要學生進行實際體驗和探究,全面參與知識生成和發展的過程,才能真正掌握知識,生成運用能力。本文從教學實踐出發對怎樣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構建以生為本,引導體驗探究進行分析。
關鍵詞:初中數學;以生為本;認知規律;體驗探究
一、 引言
眾所周知,傳統的數學教學一般是教師在課堂上進行定理推理和理論說教,然后留給同學們時間去做習題,通過題海戰術來掌握知識。但是,長期式教育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方式不能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如此被動聽課、做題,無法達成活學活用的教學目的。為此,新課改提出以生為本的新理念,要求數學課堂要以學生認知規律為核心,針對性地整合教學內容,引導同學們積極、主動地去體驗探究,從而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最終解決問題。如此方能全面體現知識生成和發展的過程,完成知識到能力的內化、遷移。鑒于此,我們結合教學經驗從幾個角度說一說如何以生為本,引導體驗探究,提高教學效率。
二、 通過動手,實踐探究
陸游詩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說的就是理論說教生成的知識是淺顯的,而通過切身實踐生成的知識才能有效轉化成運用技能。數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生活實踐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所以,數學教學不能只是給學生照本宣科講理論,而是要注意啟發他們敢于動手實踐,這樣才能發現問題,才能通過數學知識解決問題,提升數學素養。
就拿“相似三角形性質運用”一課學習來說。理論知識很簡單,無非就是通過相似三角形性質來推算位置數。但現實生活不是習題,還需要我們去篩選有效的、可取得的數據。所以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借助實際案例,讓同學們動手實踐來掌握篩選有效信息的方法,提升數學知識運用能力。筆者在教學完這一節課時,沒讓同學們去沉浸題海,而是用手指著操場上陽光下的旗桿提問:哪位同學能用新學的知識測算出旗桿的高度呢?為了直觀,我們可以帶同學們到操場上實際考察,并啟發大家動手畫畫示意圖,思考怎樣尋找有效數學量。最后通過畫圖、思考和討論,有的同學就找到了解決方法:(如圖),設AB為旗桿,其影子為BC,那邊△ABC就組成一個直角三角形;隨便找一個可測數據的短木棍DE,把木棍DE立在BC上并使其影子頂點與旗桿影子頂點重合,就得到另一個直角三角形EDC,這兩個三角形很容易證明是相似三角形,然后根據其性質:DE∶AB=CD∶BC,就可以算出而AB=DE×BC/CD。通過這一個典型問題的解決,同學們就能掌握類似問題的解決方法,比如測一棟樓的高度,一棵樹的高度……達到了活學活用,舉一反三的教學目的,有效提升數學認知速率。
三、 抽象問題,歸納探究
數學邏輯性很強,有些數學問題,通過動手操作不太明顯,需要通過深入思考和歸納推演進行來尋找未知量和已知量的數學關系,才能解決問題。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能結合知識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綜合調整教學方式,啟發同學們尋找其中的數學邏輯關系,建立數學關系式(函數),這樣才能解決問題。很多實際性應用問題都屬于這一類,我們看下例:
有一家旅行社共50個套間,結合多年數據統計發現,套間單價最高每天180元時,就能住滿。但是,每提高10元,就會空出一個套間。假如,每個套間入住需要支出成本是20元。那么,老板如何定價才能獲取最大利潤?
這樣一捋順邏輯關系式,我們就會發現這是一個函數問題,最大利潤就變成了尋求最值的問題。這就很看出當x=170時,函數最大值y=10890。因此,當房價定為:180+170=350(元)時,賓館的利潤最大(10890)元。
捋順邏輯關系的思維探究是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同學們只有掌握其中的數學邏輯才能尋找到已知量和未知量的關系式,才能將抽象的描述轉化成形象、直觀的數學表達式,才能找到解決問題是數學方法。
四、 靈活作業,回顧探究
作業是對課堂學習的鞏固和補充。但是真正讓學生走心增長技能的作業不是照搬課后題,而是要結合實際學情,整合出的靈活的兼具趣味和探究的綜合型作業。
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后,可以讓孩子們結合自己的生活背景來尋找常見的軸對稱圖形;然后根據具體應用說一說軸對稱在其中的作用。這樣同學們就會深入了解知識,對軸對稱圖形有更廣闊的了解,也為以后在實踐中運用奠定基礎。再如,學習統計知識后,我們可以讓同學們統計家庭月開支,并結合所學知識做出統計圖和數據分析。
通過實踐、探究性的作業,讓同學們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培養他們用數學思維來觀察事物、解決問題的能力,全面提升數學素養。
五、 總結
本文是結合教學實踐對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以生為本,啟發體驗探究的心得體會。總的來說,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只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啟發者。要想讓學生提升技能,我們就要結合他們的認知規律來整合教學內容,鼓勵他們去體驗和探究,如此方能這樣才能體味知識生成和發展的過程,完善對數學知識的認知和理解。
參考文獻:
[1]金旭明.淺談初中數學生本課堂構建模式[J].科學中國人,2016(2Z).
[2]劉德遠.淺談初中數學中生本理念的實踐[J].中學課程輔導,2017,11(14).
作者簡介:徐鳳羽,四川省廣安市,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悅來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