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雅蕊 楊珂珂


摘 要: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和高校教學模式培養的學生存在供求斷層,校企合作是解決這對矛盾的重要途徑,《服裝生產管理》是服裝專業與企業實踐聯系相對緊密的課程,本文根據企業對人才能力的需求,用生產現場情景模擬的方式串聯生產管理課程的重點難點,在實踐教學中融入小游戲、情景劇,使枯燥抽象的理論知識更有趣味,通俗易懂,同時,使課堂理論緊跟企業實踐,便于學生高效定位適宜的企業發展平臺。
關鍵詞:生產管理;校企合作;課程改革;情景模擬
《服裝生產管理》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專業課程,是適應現代化發展需要的高級服裝工程和管理技術人才所必須具備的專業知識。課程重點講述服裝生產中的生產流程、生產系統、工序分析、作業研究、時間研究、廠房布局、精益生產管理的方法及規律,是理論與實踐聯系非常緊密的課程。
一、課程教學現狀及問題點分析
(一)課時分配問題
《服裝生產管理》通常設置64學時,其中實踐教學通常小于6學時,學生無法深入淺出的掌握知識點,層層深入的理論得不到實踐驗證,影響教學效果,無法持續保持學生的興趣感。
(二)缺乏實踐基地
《服裝生產管理》在實踐教學環節,通常是老師抽半天時間帶領學生到工廠參觀,極短的時間使學生無法順利的將課堂理論和企業現場鏈接,易導致學生將理論知識浮在表面,同時短時間大批人的參觀會影響企業正常生產進程,易引發企業的抗拒心理。根據課程特點,建立教學實踐基地是滿足企業人才需求和學生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徑,可以使學生將課堂理論與企業需求很好地結合起來,從問題中反思并付諸實踐,從實踐中完善理論。但目前多數高校沒有很好的實踐教學基地,沒有跟企業建立深度良性的合作關系,導致實踐教學無法落地。[1]
二、課程教學手段改革
(一)游戲導入法
以講述人員合理分配這一難點為例,用分發撲克牌及插棒游戲導入,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度。分發撲克牌游戲要求將牌分四堆,每堆相距5cm,發牌時不能翻身,四堆不能有任何牌碰在一起,在企業標準29.9秒內將52張牌正好分完。如圖1所示,插棒游戲要求長方體上有6排5列共30個帶喇叭口的圓孔,每次雙手各取一圓棒(棒的一端成錐形),自身體中央孔起,漸向身體迅速方向插入,在企業標準27.5秒將30個孔插完。
按照車工入職游戲的規則說明,讓學生參加游戲測定,從表1中數據可看出,分發撲克牌的平均時間是27.2秒,預定正常時間是29.9秒,標準時間為36.9秒,最佳測定次數為14次;插棒的平均時間是20.7秒,預定正常時間是22.7秒,標準時間為28.1,最佳測定次數為19次。對比學生的游戲用時和生產線車工的數據,綜合講述《服裝生產管理》中人員分配的難點,使學生在興趣中深入理解知識點。
(二)情景劇場法
《服裝生產管理》課程中,精益生產是重點,為讓學生深刻理解傳統生產模式如何向精益生產模式轉變,用情景劇的方法切入,分五個階段進行解讀,學生自編自演,在表演中內化知識點,模擬生產現場存在的問題,使學生讀懂企業所需人才類型。
1.整流化階段
整流化階段特點是管理差,浪費多,最傳統,最沒有管理狀態的工廠。人員配比為經理1人、班長1人、材料倉1人、前組裝1人、后組裝1人、成品倉1人。
表演核心包括工作氛圍差,每個人都比較懶散,班長召集各位開早會,拖拖拉拉,陸陸續續到位;管理人員班長帶頭聊閑話;現場6S不到位,布局混亂,七大浪費現象嚴重,半成品成品庫存太大,浮余率很高;救火模式,沒有生產計劃;各部門配合不協調,相互推卸責任,人治非法治;換款混亂;沒有工藝指導書,批量返工。
2.推行6S階段
推行6S階段的特點是工廠IE意識萌芽期,工廠接觸到一些初步的IE知識,并對現場進行6S改善。人員配比為經理1人、班長1人、材料倉1人、前組裝1人、后組裝1人、成品倉1人。
表演核心包括工作氛圍稍有改善;半成品倉已經取消,半成品庫存已解決;動作浪費局部改善,不再單手操作;材料倉離前組裝的距離縮短了一半,搬運距離更加合理;質量管控稍有改善;仍然沒有標準作業指導;信息傳遞,早會班前班后局部改善。
3.同步流階段
同步流階段的特點是工廠IE意識覺醒期,制定了標準作業指導書,并要求按節拍生產。人員配比為經理1人、班長1人、材料倉1人、前組裝1人、后組裝1人、成品倉1人。
表演核心包括強調節拍理念;按照標準作業指導書生產;注重工序流程化;開始引用“刪除、簡化、重組、合并”IE四原則;注重標準作業;進行動作改善;引進后拉式生產理念。
4.后拉式階段
后拉式階段的特點是加快精益步伐,按節拍進行少人化生產,推行后拉式小批量生產。人員配比為班長1人、材料倉1人、組裝1人、成品倉1人。
表演核心包括人數從6人減少為4人;看板管理,實行領取看板和加工看板;后拉式生產,換色時,將領取看板換成對應顏色,后拉式解決在制品和材料倉庫存浪費;質量要求自查。
5.精益生產階段
精益生產階段的特點是實施精益生產,實現款速換款。人員配比為班長1人、材料倉和成品倉1人、組裝1人。
表演核心包括人數從4人減少為3人,對比可知前三階段5人,四階段4人,五階段3人,對比各個階段的個人產能;早會更有效率,強調品質宣言;品種化小批量生產;快速換單,之前四場演練都是紅色、綠色、藍色各兩箱,實際進行的是批量生產,但在工廠實際運行中,由于交貨期的要求,往往是紅綠藍交叉生產,也就是較低生產批量,多次領取的小批量生產,在制品庫存少,只留安全庫存,搬運次數會增加,更容易發現問題,也更容易應對,如何快速換單成了重中之重;將在制品庫存降到最低;能夠實現混流生產;模具進行了改善,貼成3個顏色,快速換模。
三、加強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使高校與企業發揮各自的教育與資源的優勢,通力合作培養出企業所需的應用型人才,達到高校與企業雙贏。校企合作為高校教學改革提供了指導方向,改善了高校實踐教學條件,同時轉變對實踐教學的認識。[2]
(一)落實實踐教學基地
為學生建立或鏈接實踐教學基地,將企業先進的管理理念引進課堂,通過建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提高老師和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快速適應企業的需要。積極向企業推薦學生,學生借助平臺,為企業生產效率提升,現場改善提供IE人才。增強師資力量,加大教師的培養力度,提高教師的生產實踐能力。聘請企業經驗豐富的基層管理者擔任學校的兼職教師,假期到企業掛職鍛煉,不斷更新教師知識庫。
(二)轉化教學資源
根據企業生產實際,通過一線鍛煉,將理論知識和企業生產現場結合起來,為學生錄制微課,微課是針對一個知識點展開講授,以短小精悍的在線視頻為表現形式,進而構建慕課,慕課是以共享化、互通化、網絡化為基礎的課程共享模式,以視頻形式呈現。[3]通過對《服裝生產管理》重點難點的微課錄制,可為學生提供課下學習的平臺,便于課上的深入討論和學生的深度參與。
四、結語
教學改革是計劃和執行循環往復的過程,經過實踐不斷論證的教學改革方案,可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平臺。通過對《服裝生產管理》課程現存問題的剖析,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使該課程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充分融合,使該課程貼緊企業步伐,適時發展,為企業輸送人才,為學生提供機遇。
參考文獻:
[1]胡承功,王孫琳.《服裝生產管理》課程模擬實踐教學探究[J].輕工科技,2015,(202):130-134.
[2]龔 暢.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實踐教學改革探索[J]. 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15):138-139.
[3]夏伶俐.“互聯網+”語境下的服裝生產管理課程改革[J]. 紡織科技進展,2017,(07):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