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光宇
摘 要:隨著教育事業的創新和改革,逐漸重視學生綜合能力和核心素養的發展,整體性地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上,教師改變自身傳統的教學觀念,優化自身教學內容和模式,將學生置于數學課堂的主體地位,引領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提高。以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教學模式的思考為主題,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詳細的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模式;核心素養;綜合能力
在小學數學課堂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經常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被動地接受數學知識,而沒有讓學生親身參與到數學知識的分析和探究中,不僅降低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同時抑制了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所以,教師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設計多樣化的教學環節,圍繞學生為中心開展數學知識的講解,從多個角度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
一、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導學教學模式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正處于數學知識學習的啟蒙階段,數學意識的培養是主要的教學目標,同時也是數學核心素養發展的基礎。然而,傳統數學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缺乏自主思考和探究的環境,不利于學生認知能力的提升。所以,教師采用導學案的教學模式,為其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打下夯實的基礎。
比如,在小學數學加法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從生活的角度出發,創設想象的數學問題情境,引入數學加法法則的探究。首先,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向學生展示一箱9盒的牛奶和箱外4盒牛奶,構建學校校運會為運動員準備牛奶的情境,問總共有幾盒牛奶,讓學生從自身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引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然后,教師為學生提供自主思考的空間,結合自身的思維給出不同的解決方法。例如,學生可以依次數出箱外和箱內牛奶的總數,或者在箱外、箱內牛奶數量的基礎上數出牛奶的總數。最后,教師引入加法的運算法則,讓學生以9+4的方式進行計算,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發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有效性。
二、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
在小學數學知識的學習中,學生難免會遇到以自身能力難以解決的數學問題,如果教師直接講解,相當于占用了學生的探究環節,不利于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所以,教師讓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讓學生在交流互動中拓展自身的數學思維。
比如,教學小學數學經典的排隊問題時,教師結合學生具體的數學能力,設計如下的數學問題。已知從左邊數,小紅排在第三位,從右邊數,小紅排在第四位,問整排學生的數量。面對上述數學問題,學生數學抽象思維的缺乏,經常以3+4來計算出學生的總數。教師向學生提出疑問,并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進行驗證,引發學生在小組之內的互動和探討,同時教師為學生提供相應的思考方向,以站位的形式來進行驗證,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促進學生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除此之外,為了避免驗證的繁雜程度,用三角形、圓等數學符號來代表排隊的學生,為學生提供自由、開放的探究空間,從多個角度進行思考獲得豐富真實的體驗,感受到數學知識的魅力,進而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整體性地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和核心素養。
三、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動手實踐指導
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上,整體呈現出教學模式單一的問題,教師結合數學教材內容,組織學生開展動手實踐活動,增添數學教學課堂的趣味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數學知識的學習中,讓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數學思想和數學規律的掌握。
比如,教師依次向學生提出“一塊蛋糕切一刀、兩刀、三刀,分別最多能夠切成幾份?”的問題,首先讓學生借助自身的抽象思維,自主進行探究并得出相應的答案。然后,教師讓學生在紙張上畫出一個圓作為蛋糕,一條線作為切一刀,讓學生以實踐的方式對自身所得的答案進行驗證,進而學生得出切一刀最多將蛋糕分成兩份、切兩刀最多將蛋糕切成4份,然而有的同學認為切三刀最多只能將蛋糕切成6份,有的同學認為可以切成7份,進而引發學生之間的探討,營造積極活躍的課堂教學氛圍。最后,教師對上述結果進行總結和拓展,讓學生對數學歸納思想加以了解,同時不斷提高自身的數學思維能力,打造高效的小學數學教學課堂。除此之外,在植樹節組織學生開展種植方案設計的數學活動,在滿足相關數學條件下,自主設計種植方案,為學生提供思考和實踐的空間,以及讓學生結合自身對數學知識的掌握,將數學式子進行創新性的互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整體性地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知識的教學中,教師明確自身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具體的數學能力,設計科學合理性的導學案內容,引導學生自主對數學知識進行分析,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同時設計相應的探究性問題,讓學生以小組合作探討的方式完成,認知其中所蘊含的數學思想,整體性地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