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筱
摘 要:一節課的教學效果如何,對其評價的視角有很多。其中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參與情況如何就是一個重要的方面。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參與式課堂,有利于真正提升學生各個方面的素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參與;激發策略
一直以來,我們對學生的學習情況的評價,始終存在一種誤區。這就是,我們對于他們在課堂中的表現進行評價時往往只看重最終的結果。這樣的評價,很容易讓學生在課堂上顧此失彼,不能夠客觀反映他們的學習狀況。為此,我們要改變這種評價方式,更多地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將評價的視角落在學生參與課堂的表現上來。
一、給予學生尊重,落實主體地位
對于小學生,在一般情況下,他們給我們的感覺,都是比較積極主動的。在課堂上,他們的表現也是這樣的。但是,在課堂教學之中,他們的課堂表現,特別是參與課堂的表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態度。而教師的態度,主要就是看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給予學生怎樣的課堂地位。事實上,從一般的教學常規來看,我們要給予學生應有的課堂地位,就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而學生的這種主體地位能不能得到真正的體現,關鍵就是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不能真正地加以落實。
筆者認為,在課堂教學進行中,我們首先要切實做到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這一點可以說是最為基礎的一點。對學生的尊重,可以體現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時時處處。如對于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所表現出來的興趣,我們應當給予應有的尊重。在教學“認識萬以內的數”的時候,很多學生對“算籌表示數字的擺法”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由于課堂教學的時間非常有限,所以,我們可以鼓勵他們利用課外的時間查閱相關的資料。之后,我們可以在下一節課進行的過程中,抽取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對他們查閱的所得進行交流和分享。這樣做,一方面,可以進一步強化學生對于算籌表示數以及用其進行計算的方法的學習;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照顧到了學生。這樣,學生就會從內心里感受到自己是被老師看重的。有了這樣的心理,學生就會很自然地投入和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二、緊密聯系生活,創設適切情境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當中,我們所說的參與式課堂教學有一個非常簡單的衡量標準。這就是,學生都能夠表現出一種積極的情緒和切實的行動,從而呈現出我們所期待的狀態來。而要讓學生有如此的表現,除了他們自身的因素需要考慮之外,還需要教師采取必要的策略去激發。我們知道,我們現用的教材所涉及的多數知識是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的,他們在平時生活中多數都曾碰到過。所以,教學時,我們可以通過創設一定的生活情境來激發他們的學習主動性。
教學“兩、三位數的加法和減法”這一單元時,筆者就重點考慮把針對性的引導學生進行相關的計算和解決實際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比如,在引導學生進行口算的時候,筆者就創設了學生在課余生活中經常出現的踢毽子情境,引導他們主動地提出問題。這樣做,成功引發了他們進行口算的需求,進而非常自然地展開了探索和學習算法這一教學活動。在引導學生進行加、減法筆算的時候,筆者又分別以學生所熟悉的校園生活,如捐借書等為相關素材。這樣就可以自然而不是生硬地進入相關內容的學習。而在“想想做做”這一環節,筆者所設計的問題仍然是生活中常見的比較實際的問題。筆者所設計的這些問題選材豐富,同時還努力做到在呈現形式上的多樣性和生動性。教學實踐證明,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所創設的情境與學生的生活對接越密切,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越高,課堂上表現出來的情緒也就越積極。
三、強調自主學習,強化探究發現
課堂教學中,要真正讓學生充分發揮出他們在課堂活動中的作用,需要教師給予他們足夠的表現時空。特別是,我們要給他們足以開展自主探索、自我發展的時間。這一點,我們必須給予他們保障。為此,在教學設計環節,我們就要進行通盤考慮。尤其是,我們一定要在時間上精打細算,這樣才能夠給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時間。有時,甚至需要我們擠出教師活動的一些時間,以保證學生可以自主地開展學習活動。而在教學中如能開展探究性學習就可以達成。
教學“隔位退位減法的筆算”這一課題時,筆者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將課堂活動設計成四個環節。其中,第二環節是“新知探索”環節。在這一環節,筆者又設計了四個小環節。其中第三小環節“直觀探究”是核心。在這一環節,筆者在呈現豎式后,就讓學生在嘗試計算的過程中發現新問題。這里要強調的是,這樣的問題是由學生自己發現的。而正是自己發現的問題,才在更大程度上引起學生進一步探索和學習的心理需求。接著,筆者又引導學生用計數器檢驗。這樣的處理,其實就是讓學生通過動手來進一步具體感知計算的過程,這就大大調動了他們的自覺性。
綜上所述,課堂教學中,如果能很好地激發學生主動去參與,就能夠很好地彌補我們課堂教學中教師“講得太多”的弊端。更為重要的是,這樣做可以大幅度提升學生的學習品質,對于學生今后的發展意義重大。所以,在教學實踐當中,我們要認真研究,加強實踐,拓展視野,努力打造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金建生,王嘉毅.課堂教學:學有規律,教有優法[J].教育情報參考,2007(2):38.
[2]姜泓冰.不讓孩子體驗的素質教育有意義嗎[J].師資建設,2016(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