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雪琴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對小學數學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師要在尊重學生課堂的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創建高效課堂。而一線的小學數學教師應如何進行教學,從而促進高效課堂的構建呢?對此談談看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農村教學;高效課堂;教學策略
有的小學數學教師受到傳統的教學模式的影響,對學生進行單方面的知識輸出,從而嚴重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小學階段的學生本就喜歡玩,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充分運用學生的這個天性,結合教學的內容,構建具有趣味性的課堂,使學生在課堂中享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進而促進高效課堂的構建。
一、游戲教學法讓學生感受到教學的趣味性
小學生的動手能力較強,更對有意思的事情感興趣。而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巧妙地運用教學內容制作成游戲規則,從而使得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熟練地掌握數學知識,進而促進高效課堂的構建。
以三年級上冊“四則混合運算”為例,在講授這節內容時,我運用游戲教學法。具體操作分為以下四個方面。第一,設置游戲情境。我將游戲設置成大轉盤的形式,讓學生計算四則運算的練習題。第二,設置游戲規則。學生每旋轉一次大轉盤,指針指到的那道題,學生要在半分鐘內迅速算出來,假如未算出來,則表明游戲失敗。因為大轉盤上只有6道數學題,因此,我會在5分鐘內更換題型,而更換的題型難度也會逐漸增加,這也就要求學生要更加仔細地進行運算。第三,科學分組。我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并依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和性格分組。而每個小組的平均成績也是其進入總決賽的唯一標準。這也就要求小學生之間發揚互幫互助的團隊精神。第四,巡場觀察。我在巡場中發現有的小組中,成績較好的學生主動幫助學困生進行計算,而有的學困生甚至將四則運算的規則寫到手上。我通過運用游戲教學法,使得學生享受數學樂趣的同時,還能讓學生彼此之間相互幫助,進一步提高了整個課堂的教學效率,從而促進了高效課堂的構建。
二、實踐教學法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
實踐教學法可以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去發掘數學中的奧秘,從而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和觀察能力,進而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此同時,小學數學教師也應選擇難度適中的教學內容進行教授知識,從而照顧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進而提升整個課堂的教學有效性。
我在講授“周長”這一節時,運用實踐教學法。我是從以下四點進行操作的。第一點,準備工具。我會安排學生準備三角板、繩子和小刀。第二點,設置教學目標。我安排學生去測量作業本的周長。第三點,適時引導。我會對學生說:“你們可以觀察作業本各個邊長的特點,也可以用自己的直尺進行測量,還可以充分運用自己的繩子!”最后一點,詢問學生討論結果。在學生討論完畢后,我詢問學生:“誰可以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小華積極地舉手說:“我運用尺子依次測量各個邊長,最后將四個邊長相加。”我微笑著說:“你的方法很具有操作性!誰還有不同的想法?”小冉說:“我發現作業本對應的兩條邊是相等的,因而我只測量了長方形相鄰的兩個邊長?!蔽尹c點頭說:“你的觀察能力特別好!咱們班就這兩個人探究出了最終答案嗎?”小芳主動站起身說:“我使用繩子量的,我用繩子測完作業本的整個周長之后,將其做了兩次對折,而測出這個對折后繩子的長度,再乘以4,就為最終答案!”我拍拍他的肩膀說:“你的答案很好!”我通過實踐教學法,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熱情,使其更加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了高效課堂的構。
三、生活化教學法拉近學生和數學之間的距離
生活化教學法可以使學生感受到數學離我們并不遙遠,進而提升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也能使學生為依托生活經驗,從而更加積極地思考數學中的問題,進而提升整體的教學質量。與此同時,教師也要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從而使得學生發揮自身學習的積極性,進而促進高效課堂的構建。
在講授“千克、克、噸”時,我運用的是生活教學法。我的教學流程分為以下四點。其一,準備工作。我會安排學生準備一件生活中的物品。其二,測量激趣。我會讓學生走上講臺去測量自己喜歡的物品,因為臺上的學生知道測量的結果,所以我鼓勵其讓臺下的學生猜測測量的結果,而臺上的學生以“高了”或是“低了”作為提示。我截取其中一段進行介紹。小紅拿著自己喜愛的毽子走上講臺。她測量出了毽子的重量為20克,并詢問下面的學生:“誰可以猜一下我手里的毽子多重?”小蘭說:“16克!”小紅說:“低了!”小麗說:“20克!”小紅說:“你的回答完全正確!”我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并讓學生進行互動,使他們能夠很好地感知重量單位,降低其學習數學的坡度,促進高效課堂的構建。
一線的小學數學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應從基本的學情出發,并結合教學內容,從而創設多彩的教學課堂,進而使得學生可以感受到數學的樂趣,從而促進高效課堂的構建。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努力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從而為高效課堂的建立奠定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方睿.淺談農村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打造[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3).
[2]楊軍.如何創建農村小學數學高效課堂[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