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麗明 崔鵬
摘 要:2017年4月1日,國家設立雄安新區,雄安迎來了新的歷史機遇,也帶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即民眾“未來干什么,怎么干”。當前雄安新區存在著人才需求與人才供給不足存在結構性的矛盾、建設的高要求與當地民眾就業技能不高之間的矛盾、被征地農民再就業與就業能力不足之間的矛盾、群眾就業能力與就業現實之間的矛盾。中職學校的精準職業培訓與這些矛盾有著極高的契合度,這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現實依據。課題組成員多年的實踐培訓經驗,又為研究提供了學術支持,兩相結合,助推中職學校精準培訓和服務就業,其最終實現的是建設雄安新區的千年大計與國家大事。
關鍵詞:中職學校;雄安新區;精準就業
雄安新區的建設工作是國家大事、千年大計。培養適合的人才,是雄安工作開展的物質基礎和力量保障。目前雄安新區的總人口有126.9萬人,其中有40%的民眾需要轉型就業,其成敗與否關系到民生之本與執政之基,是雄安穩定發展的基石。中職學校的專業設置緊貼市場需求,針對雄安新區的建設對培訓內容進行了精準的設計,因而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一、雄安新區的產業結構與人才需求
(一)產業結構
雄安新區承接和疏散非首都功能,包括七大任務:第一,建設綠色智慧新城,第二,打造優美生態城市,第三,發展高端高新產業,第四,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第五,構建快捷高效打造綠色交通體系,第六,推進體制機制改革,第七,打造擴大開放新高地和對外合作新平臺。這些工作涉及到制造業、物流業、教育業、醫療業、公共服務業等。除此以外,新一代信息產業,如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產業,也會助推雄安新區建設。
(二)人才需求
雄安新區的產業結構會直接改變雄安新區的人才需求結構。截至2017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新區自管控以來,城鎮失業人員和農村賦閑人員共計9.5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人員0.29萬人,農村選擇性動態賦閑人員1.36萬人。從雄安的產業結構分析來看,綠色生態產業、高科技產業、環保產業是重中之重,占據了整個人才需求的40%以上,高端人才占20%左右,其余的40%人才需求會通過對當地居民進行技能培訓來實現供給。
二、雄安新區精準就業培訓的困境
在新區的建設中,如何促進當地民眾進行職業的轉化是一個不能規避的問題。職業培訓是一個便捷的通道,但是達成培訓的目的,目前存在一些困難。
(一)就業需求與就業意愿的困境
新區在精準就業培訓上首先面臨的困境,來自于當地失地農民的思想觀念,而且新區的農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大部分村民認為自己的土地被政府征用了,認為就業問題應由政府解決,等靠思想嚴重、自主創業寥寥。當然也有極少數創業成功的村民,他們會成為 “榜樣”,導致從事相同或相關創業活動的人陡增,失去了職業的創新性。
(二)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困境
從產業結構調整來看。新區的產業結構必然會進一步優化與生機。區內現有第一產業的比重會減少,第二產業的是挑戰主體,傳統產業吸納的就業人口銳減,第三產業成為主要就業吸納群,是未來就業的趨勢。產業結構調整必然會對原有從業者帶來挑戰,甚至直接失業。
(三)政府主導就業的困境
中國的城鎮化進程主要是受到政治力量的推動,這非常符合中國的國情與社情。這就決定了農民在城鎮化進程中是一個被動接受的角色。經濟的發展需要政府的行為,文化和意識形態等內容也要受到政府的控制。從個體角度來看,這是農民職業的轉換,但是從社會層面來看,這實際上是政府的決策行為。政府對職業技能的培訓,決定了它不可能滿足所有農民的就業需求,簡而言之就是達不到精準就業培訓。這是由客觀和主觀兩部分原因構成的。客觀原因是政府的精力與財力都是有限的,這就決定了培訓的覆蓋范圍是有限的,既不可能涵蓋所有的失地農民,也不可能增加多樣的培訓內容。深圳和浦東的經驗告訴我們,培訓如果只是作為一種補償的手段,是無法和新區設立的戰略意義相匹配的。
由此可見,精準就業培訓的背后是一連串問題的累加,解決當下雄安就業之痛和轉型之迫的最佳方式必須是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利用好保定當地中職學校。
三、中職學校服務雄安新區精準就業培訓的途徑
2018年,雄安新區的職業教育培訓計劃是“兩個十萬”、“三個千名”。即培訓新區群眾十萬人次、多渠道實現新區群眾十萬人就業;培養幫扶不少于一千名“創業新星”;鼓勵不少于一千名新區適齡青年就讀有品質的職業院校;鼓勵入駐新區的企業吸納不少于一千名新區將就業大學生就業。這個計劃將就業群體進行了有效的劃分,使就業人員都“學有所歸”。
(一)更新理念,宏觀布局就業
教育培訓理念的現代化是實現雄安新區精準就業培訓的前提條件。以河北省保定技師學院為代表的職業教育必須緊緊貼合雄安新區的重點建設任務,以雄安的功能定位決定自己的教育定位,以雄安的綠色發展理念指導職業教育的創新共享,一方面找到職業教育未來的發展方向,一方面善于主動的利用教育的資源,把對當地居民的職業轉換培訓和人才培養工作提到現代化的“車道”上,立德樹人和全面提升育人質量是新時代教育在就業培訓上的基調;“三業相加”(職業+產業+就業)與“三戶模式”的結合是一種嘗試,意在順利實現勞動力的產業轉移,讓人們在自己的家門口實現就業,也穩定了新區的人力資源。
(二)多元協同,提供合作平臺
目前,新區制定的培訓計劃對原住民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如河北建設集團與容城創一職業培訓學校共培訓了120名新區綠化工,但是,產業升級所帶來的就業缺口仍很巨大。目前的培訓人才只能起到緩解的效果,無法完成發展的任務。因此,在巨大的人才缺口下,雄安新區的戰略計劃必須落實到精準就業培訓上,統籌規劃職業教育的政策,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在教學和實訓環節做到資源的共通共享,讓雄安能夠“借助東風好發力”,完成原住民的職業轉型,也為吸納各地人才廣開路徑。
(三)構建體系,培育優質人才
新區的建設只有建立符合當下雄安產業和企業發展需要的人才體系,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供應和就業之間的矛盾。目前,精準就業難度大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人才培養質量不高,綜合素質堪憂。建立培育體系,實際上是為人才和市場之間嫁接起一個橋梁,讓行業、企業都能參與到協同育人體系中。實現學校供應和行業、企業需求之間的無縫銜接。具體來說,構建體系要分為三步走。第一步,中職學校與行業協會、龍頭企業應該共同建立一個合作委員會,三個主體各占委員人數和決策權的1/3,共同制定精準就業的培訓方案,共同開發課程與教材,共同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共同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第二步,針對雄安新區承接非首都功能的現實要求,開展應用性的研究,帶動創新型人才培育工作,讓體系變得靈活而富有彈性,能夠和市場的對接緊密。第三步,開發建設適應“中國制造2025”需求的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我們應該清楚地看到,技術含量低、簡單重復的勞動在未來二十年就有可能被機器人所取代,要想在保證精準就業的同時穩定就業,人才的綜合素質是一個重要的指標。上文所提到的“精工細作”其中蘊含的是“工匠精神”。培訓的過程中加強綜合素質的培育,就要強調職業道德的輸入,把技能、技藝和技德統一在一起,培養出具有較強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適應能力的就業人才。
(四)創新機制,優化師資隊伍
教師隊伍的素質和力量直接決定了人才培養的質量。雄安地處的保定地區從目前來看,以筆者所在的河北省保定技師學院為例,各個專業的配置和雄安新區建設的要求有差距。在這種情況下,職業教師隊伍可以建立雙向聘用、跨區流動的機制。這里所指的雙向聘用,包含了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不同學校的教師,只要是在專業上有所建樹,能夠很好地完成精準就業培訓工作,就可以跨區跨校聘用;第二層含義是,職業學校要建立并完善兼職教師的聘任和管理制度,主動的向入駐企業的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其他高技能人才發出聘請書,真誠的邀請他們進入學校、進入原著民的培訓地進行培訓。簡而言之,就是在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基礎上再上一個臺階。
本研究為河北省社會保障課題,研究過程讓課題組成員深刻感受到雄安新區建設的戰略意義,雄安新區和中職學校應該抓住這個歷史性的機遇,通過提高當地民眾的就業技能,帶動整個地區民眾綜合素質的提升,成為具備世界標準的新區。
參考文獻
[1] 高偉峰.職業道德與就業創業指導[M].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
[2] 王雄偉.職業、就業、創業[M].寧夏:寧夏人民出版社, 2007.
[3] 杜雯翠,江河.雄安新區國際環保標桿建設的機遇、挑戰及路徑[J].環境保護,2017(12).
[4] 耿曉,張茜.雄安新區發展需要“標準化”支撐[J].共產黨員(河北),20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