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潔
摘 要: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更加強調教師在課堂當中的作用和地位,過度的壓制了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對此新課程改革提出要轉變這種方式對傳統的教學做出挑戰。對此本文結合自身的工作,提出教學方式、教學評價和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策略,從而提高當前初中數學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理念;教學方式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我們的生活處處在發生著變化,生活方式也在不斷地創新。而在學生的學習中,也在經受著各種挑戰,初中數學教學一方面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另一方面強調要掌握牢固基礎知識。而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主要強調的是老師的主體地位,而忽略了學生的地位,所以這種方式的教學比較枯燥,容易降低學生的積極性。下面我們將在教學理念的轉變上和教學方式的轉變上作出概述。
一、教學理念的轉變
改變教學模式首先要認識到不足之處,然后對癥下藥。選擇一個正確的對策,進行創新化的學習理念。
(一)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著諸多的弊端
傳統的教學理念存在著眾多的弊端,這種理念是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教學,學生的主要任務是被動的接受學習。初中的教學模式一種秉承著老師是主導的概念,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占據著主要的地位,同時學生學習都是按照老師的思路在學習,被動的思維定式,被老師的條條框框所拘束著,沒有自己的思想。枯燥無味的數學漸漸地成為許多初中生的噩夢,教學內容就是那些定理定義和公式,基本的教學模式就是,上課聽老師講題,下課背公式定理。然后再做大量的練習來鞏固知識點,這種傳統的模式只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降低。
(二)新課改視野下的創新教學理念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必須要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創新的教學理念,強調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對象,教師只是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輔助對象,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同時,學習是一個自我探索的過程,一個動手實踐的過程,在這個自我學習的過程當中,學生會自己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充分發展自己的個性,豐富自己的學習生活。
二、教學方式的轉變
新課改對教學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師應該在注重知識的教學當中,改變原有的傳統的教學方式,創新教學方式,培養學生更為人格化的能力,以適應社會的發展。
(一)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
興趣是第一任老師,也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進行學習是最重要的動力和源泉。只有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才能改變學生對學習毫無興趣的態度。數學是一個理論和繁雜的課程,與其他的學科相比起來,數學教學過程成為老師的一大難題,如何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如何讓學生在愉快的學習中既能掌握知識又能充滿樂趣,是廣大的老師們所面臨的一個重大的考驗。
(二)教學方式的轉變
隨著科技的發展多媒體教學已經進入到學校的教學模式中,在初中的數學教學中更應該引進這種媒介的載體,特別是針對剛剛上初一的學生來說,他們剛從小學到中學這在學習上會是一個很大的轉變,課程會更復雜。引進媒體之后,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把視覺、聽覺等多種視聽語言綜合結合在一起,使學生的感覺器官和視覺器官充分配合。讓學生在體驗當中產生樂趣,學生覺得這種模式更有趣,就會有學習的動力。在這種體驗方式的教學中,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會更加的深刻,學生興趣提高了,注意力集中了,學習效率就會得到提高。合適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興趣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只遵守一種教學方式也會使同學們產生懈怠的心理。更何況用一種教學方式也不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也不符合數學探究中的規律發展。對于數學的教學方式需要根據不同的階段,不同的內容,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教學的客觀因素等。并且必須根據自身的教學進度來選擇一種合適的教學方式。有一種教學方式叫做“自行車是體驗”,這種方式的意義在于,讓你自己去體驗這個過程,用各種方法去克服各種困難,最后達到想要的結果。在數學的教學方式中,這種方法也是一種可以借鑒的方法,在上課的教學中,比如在講立方體的面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制作小的手工來自己體驗立方體的魅力。讓學生在這種體驗中,既充滿樂趣又學到了知識。
(三)對學生的評價要更適當、多樣化
評價需要一個客觀的態度,評價不僅要關注的是學生的成績問題。而且要多方面地分析,要為學生的發展潛能所考慮。堅持指導性和激勵性的客觀評價原則,使評價貫穿于整個教學模式中,不要因為其他的因素而對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成績做出刺激性的評價。要注意在評價的過程中,不要太嚴厲苛刻,應善于用激勵性的語言。
問題并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二、評價態度
關于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問題,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及教育理論家的看法是不能夠把知識的評價作為某種孤立的東西從教育過程中分離,認為只有在學生與老師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前提下,評價才能對學生的未來學習起到積極的作用。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同的學生其性格特征及綜合發展的進度是不相同的,每個學生在初中階段都蘊藏著巨大的潛能,需要教師通過合適的手段,例如對其進行相關鼓勵或評價,將其潛力激發,完成對學生的塑造。但是當前階段許多教師對于學生的唯一評判標準就是學習成績,不會在意學生的個人素質或者其他方面的內容。這種方式完全不合理、不科學,對學生的未來發展十分不利。
三、教學實踐性
數學是一門應用型的學科,數學知識大都來源于生活,學習數學知識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解決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各種難題。新課程標準也指出,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情況,要將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經驗相結合,將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構建為數學模型,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相關難點。例如在學過影子與物體長度的關系之后,可以讓學生量一下自家房屋的高度或者學校旗桿的高度,使其在實踐過程中獲得一些學習經驗。利用這種方式能讓學生對數學學習有一個十分明確的理解,并清楚地知道數學學習在生活中的應用是很廣泛的,從而激發其數學學習積極性。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我們在當前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當遵從新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通過加強對學生的指導,跟學生平等地交流,使其能在數學課堂學習過程中收獲更多的知識,在當前提倡素質教育的前提下完成綜合素質與知識掌握能力的全面發展,還要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能夠擁有自主探究的能力,促進學生數學學科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丁小勇新課改下初中數學教學中踐行開放式教學淺析[J].課外閱讀(中旬),2013,(6).
[2]張繼俊新課改下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幾點體會[J].考試周刊,2013,(38).
[3]陳惠芬新課改目標下初中數學教學存在的誤區[J].科技創新導報,201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