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昕
摘 要:工匠精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關鍵組成部分,其對推動我國科學技術、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具有積極意義。高職教育作為為我國輸送應用型、技能型以及專業化人才的重要基地,在職業素養培育中融入工匠精神,可以提升院校育人質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為我國經濟建設輸送高質量人才。本文主要針對工匠精神視域下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育進行分析和研究,希望給予我國高職教育以些許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工匠精神;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育
詮釋工匠精神需要從精神和工匠兩個層面進行分析,工匠主要是指古代從事手工產業的勞動者,而精神是具有時代感的抽象文化名詞,其主要形容具有精湛高超技能的勞動者,隨著時代的發展,工匠精神的內涵也出現一定的轉變,用于贊揚和形容專業人才。在2016年,李克強總理提出要重點培育和發揚工匠精神,創品牌、提品質、增品種。這是“工匠精神”一詞首次出現了政府報告中。從國家戰略角度分析,我國正逐漸向制造強國發展,社會急需大量具有較強創新能力、較高專業素養以及扎實技能知識的應用型人才。高職教育作為培養社會建設人才的重要基地,要將工匠精神融入到教育中,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習慣以及職業技能,進而滿足國家對職業人才的需求。
一、“工匠精神”的內涵與當代價值
(一)工匠精神的內涵
“工匠”在古代社會代表從事手工產業的勞動者,手藝工人都可以稱之為“工匠”,但并不是所有“工匠”都具備“工匠精神”,只有在專注、樂業以及敬業,并且具備高超技能和嫻熟技巧工匠身上,才體現“工匠精神”,其是對產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品質追求,是一種蘊含于生產和勞動中的文化傳統。
(二)工匠精神的當代價值
隨著我國經濟與社會的蓬勃發展,創新成為了社會的主旋律,在此背景下,政府也多次強調了“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其作為一種先進的價值觀念受到各個行業和各個領域的高度重視。“工匠精神”是對品質的不懈追求,是生產過程中的自發性行為約束,其代表了一種職業素養和職業態度,其中包含了奉獻、合作、務實以及嚴謹等要求。在歷史新時期下,工匠精神代表了追求極致、精益求精的創新精神,務實嚴謹、埋頭肯干的敬業精神,注重研究、專注鉆研的堅守精神。
二、“工匠精神”對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的重要意義
(一)規范學生職業態度
態度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礎和前提,良好的職業態度可以幫助學生在未來獲得更好的職業發展前景,因此,高職院校需要利用工匠精神,通過崗位實踐和教育培養所形成的職業觀念和職業思想,規范其職業態度。“工匠”在新時期下賦予了全新的含義,其代表了心靈手巧、技藝高超的專業技術人才,“工匠精神”更是蘊含了別出心裁、破舊立新、敢于突破、技藝精湛、業務嫻熟等精神品質。在職業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可以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職業態度培養,促使學生加深對職業的理解和認知,進而在未來工作中自發的規范個人言行。
(二)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經濟體制的完善,市場不僅需要知識扎實和能力過硬的專業性人才,更對人才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新要求,當前,高職生源綜合素質不斷下降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院校要利用工匠精神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教育,滿足社會和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工匠精神”強調別具匠心,對產品質量要求嚴格、對生產技藝加強創新。在高職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可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綜合素質,在選擇職業中正確評價、分析和認識自己,通過理性思考自己可以勝任哪些崗位、適合哪些職業。秉承和貫徹工匠精神,能夠加深學生的職業認知,并且養成專注、樂業、敬業、愛崗等職業習慣,進而實現職業素養和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三)優化學生道德品質
道德品質是社會個體之間行為規范的總和,其涉及地域文化、社會形態、民族觀念以及風俗習慣等多個領域,良好的道德品質不僅是市場對人才的要求,同時也是一名社會公民必須具備的品質。“工匠精神”所蘊含的道德品質包括踏實認真、守土有責、敬業奉獻等道德規范,其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積累和沉淀,同時也是現階段我國經濟轉型的迫切要求,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當代高職學生而言,只有堅持和堅守“工匠精神”所蘊含的道德規范,才能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質,真正成為社會需要的、有德有才的現代化人才。
(四)強化學生專業能力
“工匠精神”是對品質精益求精的追求,只有具備高超技藝和精湛技能的專業人才,才符合工匠精神的內涵。在高職教學中融入工匠精神,可以激發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興趣,并且以嚴格的要求約束自己,進而在實踐和學習中不斷淬煉自身的專業能力,進而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三、高職院校學生專業素養培育的現狀和問題
職業習慣、職業道德、職業意識以及職業技能是職業素養的關鍵組成部分,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在學生專業素養培育中,更加重視職業技能教育,課程設置和教學計劃都以職業技能為核心和基礎,學生在經過系統的專業學習后,其職業技能可以得到有效的鍛煉和提升。但是職業習慣、職業道德以及職業意識等隱性職業素養培育卻沒有得到高職院校的重視,在教學資源方面投入不多,同時也沒有引入“工匠精神”,導致學生在職業操守、團隊意識、敬業精神以及社會責任方面缺乏正確的認識,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帶來了阻礙。
四、“工匠精神”視域下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育路徑分析
(一)明確辦學理念
理念是行動的思想指導,對于職業教育而言,辦學理念更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實現穩定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因此,院校要基于“工匠精神”明確辦學理念。首先,要改變以往教學求穩、專業求全、規模求大、發展求快的辦學理念,在強調“授業”的同時,提升“解惑”的比重,實現學生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均衡發展;其次,高職院校要積極適應社會和市場的發展新形勢,以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為導向,以市場需求做好專業設計,明確自身在行業發展和區域經濟中的地位,沉下心開展內涵建設,合理優化校內職業教育資源,構建符合社會需求和體現工匠精神的職業素養培育體系;最后,要將“工匠精神”深植于辦學理念中,并且融入到整個職業教育環節中,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創新能力、職業素養以及職業技能。
(二)改革課堂教學
高職院校需要以“工匠精神”為核心改革課堂教學,將課堂作為職業教育的前沿陣地和基礎建筑。首先,教師在開展專業教學中,要將工匠精神融入其中,結合當代高職學生的特點和學情,修訂以及完善教學計劃,并且將工匠精神作為職業教育學分,引起學生的重視;其次,教師要基于專業特點,對專業核心素養進行研究和探索,將其納入到考核評價、教學內容和教學計劃中,通過職業教育幫助學生形成盡責奉公、守底守信、明規循范、技藝立身的職業素養;最后,教師要起到帶頭作用,堅持上好每一堂課,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和積極性,促使學生在價值理念、情感態度、知識技能等方面得到提升。
(三)舉辦技能大賽
技能大賽是鍛煉以及磨礪學生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方式和途徑,高職院校要結合時代需求積極舉辦技能大賽,并且將“工匠精神”與技能大賽充分結合,積極爭取社會和企業的支持,通過技能大賽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首先,高職院校要以技能大賽為平臺,在比賽之前開展主題講座,促使學生加深對“工匠精神”的認知和理解,在比賽中要求學生做到精益求精、一絲不茍;其次,比賽要盡量以小組的形式進行,鼓勵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將理論知識應用于比賽實踐中,對于獨斷專行、不懂合作的學生,要促使其學會與人交流、與人合作、人分享,對于粗心大意的學生,要通過比賽促使其養成正確的職業習慣,認真對待每個實踐細節,真正做到追求極致、精益求精;最后,高校還要積極引入競爭機制,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鍛煉學生的專注力、耐心和定力。
(四)深化校企合作
在新的歷史時期下,“工匠精神”的內涵更加豐富,如果單純依靠高職院校,難以在職業素養教育中全面落實“工匠精神”,因此,院校要積極與當地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將企業作為校外實訓和實習基地,以企業為載體落實“工匠精神”。首先,院校和企業要通力合作,通過現代學徒制對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能進行培養和鍛煉,促使學生在實際生產中應用所學技能,加強對專業對生產的認知;其次,企業要積極利用自身的文化優勢,對學生進行“工匠精神”的熏陶,通過實踐教育、體驗教育和養成教育,實現學生職業素養的全面發展,起到育人的作用。
五、結語
總而言之,職業素養對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和關鍵作用,高職院校需要結合時代特點,在職業素養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進而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希躍.“工匠精神”牽引下的職業技術類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J].現代職業教育,2018(09):45-47.
[2]彭娜.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與弘揚——基于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的視角[J].濰坊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8,31(02):18-21.
[3]章黎黎,李興武.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素養培育及影響因素分析——以園林技術專業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18,39(09):158-159.
[4]丁化.“三制融合”培育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研究——以江陰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15(12):126-128.
[5]曹暉.高職院校學生事務管理過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加強學生德育工作和職業素養教育[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7(11):96-97.
[6]張德文.“工匠精神”視域下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育路徑研究[J].湖南郵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6(03):39-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