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瑜
摘? ? 要: 本文從職校語文教學現狀著眼,提出通過構建生態課堂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闡釋了生態課堂的內涵,分析其特點,以實踐教學為基礎,進行了相關研究。
關鍵詞: 教育生態學? ? 生態課堂? ? 和諧共生
引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的人才培養目標由最初的知識型人才發展到技能型人才,直至今日的核心素養的技術型人才。因此,重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以學生為主體,構建珍視“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生態課堂在職業教育領域已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勢必成為職業教育者們不斷探索的必經區域。
1.職校語文教學現狀
在日趨工業化的社會背景下,千篇一律的標準化教學培養出了大批量模式化的“技術人”學生,工業領域內的標準化生產模式正逐漸被教育活動套用,標準化教學逐步興起。教育活動被等同于其他基礎生產實踐活動,教師等同于生產工人,學生等同于流水線產品。殊不知規范化標準化取向的教學觀正是忽略了人的“完整性”,簡單地認為語言教學活動是一項簡單的不斷重復的訓練活動。人們開始只重視語言技能的機械化訓練,忽視語言的能產性、創造性和移位性等特點。當簡單機械地訓練語言記憶、理解能力成為教學活動的主要形式和內容,學生成為固定流程下的“流水線工藝生產品”。歸根結底,教育就是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長期以來,在保證學生獲得系統的書本知識的任務驅動下,教師圍繞教材拼命地向學生傳授、灌輸知識,因為唯一的衡量標準是學生掌握知識儲備量的多少、分數的高低,忽視學生情感的發展、價值觀的建構及綜合素質。所謂的活動只是教學預設方案的一個小小環節,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先導方式,學生唯一的選擇便是循規蹈矩、按部就班地遵守、配合教師事先設計好的教學計劃進行活動。這樣的課堂必然缺乏活力,教學缺乏交流。如今一些職校教育以“教”為中心,強調且遵照教師的預設,忽視課堂上的動態生成;教師在課堂上往往一廂情愿地教,變成知識的權威,此時的學生處于被動的接受狀態;更有相當部分學生高分低能,變成考試機器,不僅學習能力、自我發展能力較弱,更缺乏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傳統教學中的活動以模仿和表演為主,主要用來修飾教學過程,以此服務教師的教學過程。這種活動往往是學生被動參與的,導致當今職校課堂依然存在不少弊端:
傳統職校課堂注重的是知識傳授,雖然每一課的教案首頁都會出現新課程標準中規定的三維教學目標,但實際教學起來卻往往被教師簡化成單純的知識認知目標,獨尊知識,對于其他則極少涉及,教學過程淪為機械的死記硬背訓練。例如語文第三冊中第二單元的議論文課文內容,通過如此簡單的內容,相信學生都能很好地掌握提取篩選關鍵信息的技能,但學生能否真正理解課文傳達的深層次精神內涵,是否明白了“獨立思考能力”對一個人成才的重要性,是否感受到了工商文明帶來的巨大力量?與生活脫節,過于理性化地解讀,局限于文本本身的一個個字符,勢必只會讓學生停留在字符本身,而喪失獨自思考、探究的觀念,從而培養出一大堆考試機器。
其實,在人的身心全面發展目標中,單純的知識學習只能完成一部分教學任務,其他部分會完全流失,學生完全不能理解和拓展。這類教學活動忽視對知識背后經驗的感受及對學習過程本身的深刻體驗,無視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非認知上的培養和開發,趨于片面,這樣的人才培養模式必將導致培養對象人格的扭曲和道德的缺失。
孔子說:“因材施教。”每個學生都是有差異的。傳統的職校課堂大多屬于模式化標準化課堂,完全無視每個學生之間靈動的生命和個體之間的差異,師生之間欠缺教育精神,理念情感上變得疏離,這樣的課堂固然低效,造成教師痛苦不堪,學生卻依然麻木不仁的結果。平心而論,職校學生文化底子相比較而言是薄,缺少學習興趣,一些學生有厭學、懶散,自卑心重,逆反心理強,自控能力差,沒有明確的人生理想和目標等種種缺陷,但這并不能成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一刀切”方式的理由。所以,教育者必須轉變觀念,改變課堂模式,扭轉課堂上“教師在上,學生在下”的話語、教學霸權局面,打造和諧活潑的生態課堂。
2.生態課堂的內涵
生態系統是一個動態的系統,通常指生物體與環境中各類物質之間的能量轉換或信息交換的過程。符合時代潮流,這一概念的影響開始滲透到社會各方面,教育發展層面也不例外。
“教育生態學”最初由哥倫比亞師范學院院長勞倫斯·克雷明在《公共教育》一書中提出。生態課堂這個術語源于“教育生態學”的概念,它是由靜態本體論走向動態主體論的課堂,由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環境組成,強調個體的發展及系統中各要素之間的共生共存。更注重教師和學生的生命活力和學習狀態,擺脫呆板機械的教、學方式,以鮮活生動的互動關系和諧自然地發展成長,進行生命與生命的對話。
縱觀我國語文教育的發展歷程,語文教育培養價值取向呈現出由片面追求工具性開始向兼顧人文性轉變的趨勢。語文教學生態課堂就是結合語文學科的規律性,合理吸收生態學和諧共生的理論基礎,通過生態學系統機制誘發語文教育的藝術性與審美性,喚醒個體的生命意識,進行自我生命化的塑造。
3.語文生態課堂的特征
3.1洋溢生命活力
王陽明曾說:“大抵童子之情,樂嬉游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教育要回歸自然生長,順其天性而為,從而才會‘舒暢‘條達。”只有學生內心接受的課堂,才是真正有效的課堂,才能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職校的語文生態課堂拋開應試教育的桎梏,反而能更便捷地實現這一目標,更能體現生命之間平等的共生關系。
語文學科的特點決定了高職語文生態課堂是能夠展現教師和學生生命力的場所。教材中選取的文學作品體裁多樣,飽含作者細膩豐富的情感。“油紙頁只是文學的物質化的存在方式,是死的,沒有生命力,這種物質化的存在僅僅是有可能的存在。讀者的解讀是文學的生命化存在方式,是活的、生氣的,是真實的存在”。每一次教學過程本質上就是師生跨越了時空的限制,與作者本人、文中人物進行的一場思想情感上的對話。以人性為本、快樂至上的語文“生態課堂”教學就是引導學生化文本的物質化存在成為生命化存在,用生命感動生命,引發好奇心,開啟智慧,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品嘗到成長的喜悅。
3.2共生共長
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羅·弗雷爾在《不平常的教育思想》中提到:“教師作為學生的教師必須‘死去,以便作為學生的學生重新‘誕生。”生態課堂必然是一種共生的課堂,師生攜手互進,比翼成長。
語文,不僅是一門學科,更是一座城。在這個精神的城堡里,有童話的真,詩歌的純,散文的澄明,還有戲劇的爆發力……每一堂語文課都應該是我們牽著學生的手,邀請他們領略古代詩詞歌賦的奇絕壯美,欣賞外國作品的異域風情,感受五四以來中國文體的演進。這一路旅程中,我們將陪伴他們欣賞魯迅那如匕首投槍的雜文,品嘗這極具“詩與政論結合”般感染力和戰斗力的與藝術珍品;領略海納百川的大唐盛世下李白的飄逸才情;也許他們也會同我們一道,傾聽著杜甫對天下蒼生的悲憫而深深嘆息;也許會被蘇東坡豪放灑脫背后那高貴的靈魂和赤子之心折服;我相信,終將會有學生能看透柳永婉約多情之下那平等待人博愛眾生的本質。
在語文生態課堂上,教師、學生和文本之間是平等對話的關系。師生、生生、師本、生本多項互動,教學相長、共同進步。學生樂于學習、主動學習,教師不只充當傳授者的角色,還成為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和學生共同探討問題,共生共長。
4.構建語文生態課堂
4.1和諧師生關系
教育生態學視角下的職校語文課堂的師生關系,本質就是在師生雙方自我認同和地位相對平等的基礎上,教師和學生在人際關系中相互理解、相互融合,促進彼此生命的凝結和升華。因此,在生態課堂中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必要的。
關鍵詞之一:尊重。它是保持生態語文課堂平衡的重要情感要素。教育者們應該尊重課堂上的每一位學生,更要明確任何一個學習者都是擁有獨一無二價值的重要存在。教育活動最初始于對一切生命形式中流變的“生命”的深刻敬畏之念,而敬畏首先從尊重開始,只有尊重學生,才能真正讓他們明廉恥、懂信義,“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關鍵詞之二:贊賞。贊賞每一位學習者在生態課堂中同樣重要。正如詹姆士所說:“渴望被肯定是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對此,職校語文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引導與開發,修復他們被中高考打擊的心,重新樹立信心,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
4.2提升自我
紀伯倫有一句名言:“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忘了我們怎么出發。”語文課歸根結底姓“語”。一堂成功的語文課堂應該是曼妙有趣的,學生是興趣盎然的,思維是活潑跳躍的,情感是自由流露的,道德情操自然而然得到陶冶。作為引領者,我們必須具有豐厚的學養和積淀。很多優秀的語文老師自身就是優質的語文資源,從他走上三尺講臺,拿起第一支粉筆,就已走進了學生的心中。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必須不斷充實自我,給自己充電,才能成功地引領學生踏上語文審美的征途。
結語
德國大教育家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一書中寫道:“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自然即和諧,人本、尊重,不纏扎,沒有鞭撻。這不就是生態課堂最完美的體現嗎?在生態課堂中,師生和諧共生,教學相長,攜手并進,共同發展。構建職校語文生態課堂,還學生以自由,給孩子以真情,讓掌聲、笑聲與辯論聲充斥整個教室,回蕩在學生心間。
參考文獻:
[1]張琴.芻議如何構建“生態”和諧的高職語文課堂[J].基礎教育,2014(12).
[2]馬磊.淺論高職生態課堂[J].職教論壇,2018(9).
[3]范國睿.教育生態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