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 要: 移動語言學習隨著移動網絡和移動設備的發展越來越多地得到大學生的接受。將移動學習納入大學英語形成性評價體系是很有必要也是可行的。移動學習的推廣可以調動大多數人參與學習,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培養終身學習的習慣,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提高教師的網絡運用能力。三年實踐得到的經驗是:讓大多數學生參與移動學習,需要有合適的學習資源,規定適當的學習量,有相應的監督、激勵機制和積極的考核、評價體系。
關鍵詞: 大學英語? ? 移動學習? ? 手機APP? ? 形成性評價
一、理論依據
現代通信技術之所以能夠使人們的學習行為方式隨之改變是因為:技術可以幫助學習者制造結構化的多媒體知識庫;可以作為探索知識的信息工具支撐學習者在建構中學習時訪取需要的信息;可以作為背景支撐描述、模擬有意義的真實世界的問題、情景和情境;可以作為社會中介支撐知識建構共同體之間的對話;可以作為智能伙伴幫助學習者清楚地表達并呈現他們知道的[1]。
移動學習具有不受時間空間限制,能方便地利用文字、聲音和圖像等媒介進行學習的特點[2],對創設真實語言使用環境尤其有利。當前在移動設備普及程度加大、資源海量化、功能多樣化和簡易化的前提下,移動語言輔助學習MALL (Mobile-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更能把學習者對移動設備的偏愛與語言學習需求結合起來[3]。
形成性評價是教學過程中進行的過程性和發展性評價,即根據教學目標采用多種評價手段和形式,跟蹤教學過程,反饋教學信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育部2017年發布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強調“要實現從傳統的‘對課程結果的終結性評價向‘促進課程發展的形成性評價轉變”。提倡開發“科學、系統、個性化的大學英語課程評價體系和大學生英語能力測試體系”。
二、相關研究
在與語言教學結合的實踐探索方面,田剪秋的《移動語言學習的發展現狀和趨勢》(2009)可以看作國內學者對移動學習正式研究的開始。以后,學者們紛紛從移動語言學習的可行性[4]到移動學習應用到聽、說[5]、讀[6]、寫[7]各個方面訓練進行了研究。在形成性評價方面,筆者與同事共同研究出一套形成性評價考核體系[8],將學生學習行為的各方面(如考勤、作業、測試和學習態度等)納入考核體系,該考核體系在學生學習過程中不斷給予反饋,督促學生不斷修正自己的學習行為,同時更加客觀全面公正地對學生做出評價。移動學習方面的研究對移動學習的行為策略、效果研究較多,對移動學習的評價的研究極少。
三、課外移動學習納入大學英語教學評價系統中的必要性
(一)個性化的學習方式是解決當前大學英語教學中出現問題的重要手段之一。
以桂林旅游學院為例,英語教學的主要問題:(1)學生的英語水平差異很大。要完成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任務,老師難以顧及每個學生的個體學習需求。(2)教學資源有限。教師和學時都不足。要讓基礎好的學生達到更高的水準,基礎不好的學生具備基本的交際能力,老師除了在課堂上下功夫以外,還需要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進行個性化的自主學習以滿足其不同層次的需求。
(二)通過推行移動學習,可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終身學習的習慣。
大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教會學生掌管好自己的學習生活。由于中學填鴨式教學模式的影響,大部分大專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較差,對老師的依賴性較強。通過規定必須要完成的移動學習任務量,并限制在一個學期約50天內完成,迫使學生學會合理安排時間,持之以恒地自主學習,最終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終生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推行英語移動學習反過來提高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的能力。
移動學習的引入給教師們帶來了新的挑戰。教師們不僅要了解教材內容,還應熟悉各種移動學習軟件的使用方法和特點,當學生面對海量學習資源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各種信息或學習軟件進行甄別、分類,以選取最適合自己的,并逐步增強自主學習能力,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督促者。
四、移動學習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實踐
(一)第一階段:探索階段。
1.宣傳。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向2015級烹飪1,2,3班的學生(入學新生)共109人宣傳移動學習的優點,建議學生在手機上安裝學習軟件(如百詞斬,英語流利說,扇貝聽力),到學期結束發現僅有6個學習主動性強的學生進行了嘗試。通過訪談了解到學生不用的主要原因一是沒有要求,學不學對期評沒影響;二是擔心流量費用高;三是手機性能的原因使使用體驗不好。
2.試用。2016年上半年開始試行將移動學習納入教學計劃中,要求烹飪3個班共111名學生(一年級下學期)在手機上安裝英語配音軟件(電影趣配音),在課堂上展示1個配音作品或用PPT在課堂上做presentation兩項活動進行選擇,參加活動者獲得相應的平時成績。結果有106(95%)名學生參加,除一人選擇做presentation外,其余人都是參加趣配音活動。說明只要是新穎有趣的軟件,規定的學習任務量適中是能夠為大多數學生接受的。沒參加的學生都是基礎過于弱、成績太差的學生。
3.試行。2016年下半年要求烹飪3個班學生(二年級上學期)進行單詞或聽力移動學習,學生也可自行選擇軟件學習,如果選擇多項軟件學習,可合并計入平時成績,具體任務量:
教師只是在學期后期提醒,期末時要求學生將學習情況以手機截圖方式上交。結果顯示,學生自由選擇的APP有滬江開心詞場、英語流利說、電影趣配音等,3個班共107名學生中84人(78.5%)參與了移動學習,完成規定任務的僅有72人(67%)。經過訪談了解到,除了手機和上網資費等客觀條件的限制,學生感到任務量大,得分低,加上沒有有效的監督和激勵機制,所以一些學生放棄了努力。
4.調整。經過幾個學期的實踐,我們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繼續推行移動學習,這時學生每月30多元的手機套餐可有10G的流量,完全能夠滿足日常社交和學習需求。2017年上學期要求學生(一年級第二學期)進行單詞或口語移動學習,學生可以選擇老師推薦的兩款app中的任何一種,也可自行選擇軟件學習,學習成果(按英語流利說app:口語力6000以上,或打卡50天以上);或百詞斬,掌握單詞1500個以上;計分5%計入平時成績。學期中進行2次—3次抽查。期末統計結果顯示,2016酒管5,6和2016會計2班共108名學生中96(89%)名學生參與了移動學習,其中94(97%)人接受老師推薦的app,94人完成或超額完成任務。沒參加的學生都是基礎太差不愛學習的學生。
(二)第二階段:推廣階段。
從2017年下半年起進入正式實施階段,到2018上學期為止,對兩個年級不同班級推行了移動學習,對完成任務的條件也做了調整,除了單詞的數量,還規定了打卡天數。相關數據列表如下:
從兩個學期的學習任務完成情況可以看出:一年級學生移動學習的參與度越來越高,三年級學生完成任務的比例較較一年級學生低。究其原因有幾點:1.三年級的學生經過實習歸來,有些人放松了對自己的約束。2.實習歸來后學習時間短,其他任務較多,學生難以全面顧及。3.不同學院不同班級的差異造成了這樣的結果。
五、經驗總結
要想做好這項工作,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查找可用的移動學習資源時,首先教師對現有各種移動學習途徑(各種app,微信公眾號、MOOC、微課等)進行考察試用,挑選適合本校學生的軟件,內容生動有趣,對學習成果有較科學的評價(如打分,數量統計),有有效的激勵措施(如打卡,徽章獎勵等),有多重學習模式選擇(如文字、音頻或視頻模式可以選),可供不同水平層次用戶選擇的學習內容(如具有高、中、低難度級別),具有交互功能(如加入小組學習,同伴pk等),網絡評價高的,能夠滿足學生聽說讀寫各方面要求的APP。
(二)布置移動學習任務時,按照學生的能力布置不同的學習任務;學習任務量可以多種方式(如數量、積分、打卡天數等)計算;學習方法應該靈活多樣。以百詞斬為例,學習單詞時,要求學生將單詞放在例句中學,同時跟讀例句,學習正確的發音。有學習數量要求(如每個學期完成多少個單詞的學習),還要有打卡天數的要求,以防少數人學期末突擊學習應付檢查。由此可見,只要方法得當,一個單詞學習軟件可以滿足單詞學習、語句學習、聽力學習、口語學習等多個需求。
(三)檢查、督促、答疑、調整。任務布置下去后,通過問卷調查和交談,及時了解學生學習進展和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給出解決辦法(如單詞學習時,整體要求是以高中詞匯為起點,個別基礎太差的學生單詞學習起點可以調整為初中甚至小學);了解學生的個性需求,進行個別指導;還可以采取分組或結對的方式,讓學生互相幫助、互相約束;發現布置的任務有不合理的地方,及時調整。
(四)學習成果可以通過多種不同的方式展示,必要時可要求每個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如選一段自己最滿意的影視配音片段展示,單詞完成數量或打卡天數等的展示,閱讀的文章用PPT以圖文音的形式展示出來,最后以小組為單位自拍一段英文視頻等。
(五)教師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通過檢查學生最終學習成果或完成任務的量,折合成相應的平時成績,計入學生的平時成績。計算方式在每個學期的開學前公示,并在其后教學中不斷提醒和說明,爭取每個學生參與進來。為了保證數據的真實性,可以讓學生在APP上注冊完后發一張帶有個人信息(注冊名,任務原始數據)的截圖,學期結束時再發一張截圖,兩張圖對比就能計算出該學期學生的學習量,斷了個別學生作弊的念頭。對超額完成的任務,可按超額量折合成一定的分數作為獎勵。
六、結語
從近3年對學生的表現和對本人的教學評價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對移動學習是持支持態度的。大學生利用手機APP進行移動學習是一種非常值得推廣的有效學習方式,將學生的學習行為納入大學英語教學計劃中是可行且非常有效的,是對課堂教學的一種有效的補充,是增強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重要手段。但移動APP學習多數是進行記憶、反復和模仿學習,有效的輸出練習較少;對學生移動學習的評價只能基于一些數據,有些學生的學習目的就是獲得相應的平時成績,是否主動進行知識建構是沒有反映出來的,故對學生學習行為的效果考察還有待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戴維H喬納森.學會用技術解決問題:一個建構主義者的觀點[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2]田剪秋.移動語言學習的發展現狀和趨勢[J].外語電化教學,2009(3):22-27.
[3]Kukulska-Hulme, A. Will mobile learning change language learning? [J] ReCALL, 2009. 21(2):157-165.
[4]李佳.西部高校大學英語移動學習可行性研究[J].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4(1):129-132.
[5]黃勛.基于智能手機的大學英語聽說移動學習探索[J].現代教育,2016(13):48-49.
[6]沈鉉.基于移動學習的大學生英語閱讀能力培養研究與實踐[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6.
[7]劉俊,管振彬.大學英語寫作移動學習模式探究[J].湖北理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32(6):82-86.
[8]張玲,秦宏莉,劉桃梅.基于形成性評價理論的大學英語平時成績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廣西教育,2015(11):137-138,151.